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45

第45章 创新型校长的特色化学校建设策略(3)

在学校特色设计中,尽管目标是第一位的,代价是第二位的,但因为两者都表现为一种价值,因而能够进行权衡比较。当目标价值过小而代价太大时,人们也会果断地放弃原定的目标。这就是说,代价也能够否定目标。因此,贯彻权衡代价原则,既是对学校特色效益性的追求,又是对学校特色合目的性的一种限定。

和任何代价一样,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代价,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考察代价的客观性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代价与一定的学校特色之间存在着条件关系:只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形成理想的学校特色,不肯付出代价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学校特色。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指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守株待兔、侥幸取胜,则是可笑的,不现实的。第二,要注意到任何代价都不可能完全地转化为有效的发展,在其转化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无效损耗。我们当然应当增强代价意识,精打细算,尽量减少这种损耗,特别应当谨慎决策,尽可能地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代价损耗,但是要完全地避免这种损耗,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代价的这种不可避免的损耗,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学校特色设计中,必须对代价及其可能的损耗作充分的估算和准备,以便在必须付出代价时,果断地、干净利落地付出。

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的代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办学代价,即学校付出的人力(精力、时间)、物力、财力等。这是一种有形的、容易为人们所重视的代价。另一类是隐性的、容易被忽视的代价,即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代价。

众所周知,学校特色的设计,实际上就是面对多种可能性作出的一种选择。任何一种被选定的学校特色目标,都既具有某种兼容性,又具有某种排他性。所谓兼容性,是说你所选定的目标,总是“全息地”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其他目标的成分,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一举多得。所谓排他性,是说当你选择了某一目标后,就意味你的精力、时间、物力、财力,将集中地向这一方面投入;同时也就意味着放松或放弃对其他目标的追求,意味着削弱对其他方面的投入,这当然就使其他方面的发展丧失了充分的机会和条件。以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归宿的学校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一种“片面的深刻”,只能使受教育者在一般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方面较高水平的发展,这相对于学生的全面高水平的发展,当然就是一种代价,而且是一种巨大的值得认真研究的代价。

如何认识这一代价呢?

首先,这一代价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恩格斯曾经揭示过生物界的一个基本规律:“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步同时又是退步,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向上的发展的可能性。”生物体具有多方面的活力,但由于生存竞争和适应环境的需要,必须牺牲一些方面的活力而使另一些方面的活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它既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趋势、一个过程。当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同义语,是指个人的才能、能力和志趣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这种理想境界的全面发展,要到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或成熟阶段才能最终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虽然致力于此,但还没有条件使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达到理想的全面发展,只能提供与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如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在某一方面获得更好一些的发展,即所谓的“合格+特长”,当然值得肯定和提倡。在社会分工仍然存在的今天,越是有特长的人就越能立足于社会,越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当然,发展某一种特长,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其他方面更为充分的发展,这就是一种代价。这既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又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它能够赢得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人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准备条件。如果不顾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硬性地求全责备,就只能培养出缺乏个性、各方面都平庸的人,很难培养出为当代社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其次,这一代价又是必须限制的代价。对学生提出“合格”的要求,就是一种限制。普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它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全面的基础,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应该是合格的——合格的劳动者或高一级学校的合格新生;普通教育对学生形成“特长”的要求,也不应等同于专业教育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它重在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殊兴趣,形成与其他方面相对而言的特长。与此同时,只要办学者注意强化目标的“兼容性”,弱化它的“排他性”,也是完全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降低这一代价的。例如,学校成立了摄影小组,如果就事论事,单纯让学生掌握一些摄影技术,如果使学生除了这样的一技之长外,其余则别无所知、别无所好、别无所能,那么,即使他们具备纯熟的摄影技艺,甚至也能获奖,能够为学校争得荣誉,能够为学校的“特色”提供某些证明,但这样的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只不过是“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代价就太大了。如果以摄影为线索,在组织学生学习摄影技术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摄影器械的基本原理、进化历史和当今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摄影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了解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学习基本的摄影创作知识;鉴赏经典的摄影杰作,了解摄影艺术家艰辛的创作过程;经常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沸腾的社会生活,用神奇的相机去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经常以小型展览、经验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相互观摩,激发永不满足的上进心,培养精益求精的作风。诸如此类的措施,一定能逐步地使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就能一举多得,使学生通过一项活动而获得较多方面的发展。总之,在学校特色设计中,既要谨慎地确定目标,又要严格地限制代价,避免代价的扩大化。

二、学校特色目标的设计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学校特色建设,同样需要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

(一)学校特色目标价值的选择

学校特色目标设计中的价值选择,是办学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对可能形成的多种特色的属性、功能、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最终作出的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价值的选择。

学校特色目标设计中的价值选择,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统一。

社会价值选择与个体价值选择的统一。一般而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着眼于社会价值的选择与着眼于个体价值的选择在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社会价值选择和个体价值选择总会出现某种差异、矛盾和冲突。在学校特色目标的价值选择上,也会出现社会需要与办学者价值取向不相一致之处,也会出现某种差异、矛盾和冲突。对此应如何认识呢?一方面,学校特色目标的选择应当以社会的根本需要为价值取向,才能够最终获得社会的支持和承认。单纯从办学者个人或学校小团体的利益出发,置社会需要于不顾,其结果就不可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充其量只不过是孤芳自赏。另一方面,学校特色建设又应充分地体现办学者的远见卓识,即使暂时不被社会部分成员理解,也不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例如一些学校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出发,毅然退出升学率竞争,着力提高学生素质,尽管学校的“社会声誉”一时受到某些影响,但最终却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可见,社会价值选择和个人价值选择,既矛盾,又统一,是对立的统一。

理想价值选择与现实价值选择的统一。理想是一种“应然”——应该如此。现实是一种“实然”——事实如此。理想指向未来,是一种有实现可能的想像,它诉诸情感,又依托于理智。现实是理想的土壤。离开土壤的理想只能是空想。当年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性格形成新学院”,提出了许多光辉的思想,最终却失败了,因为它脱离了当时的现实。但是另一方面,人之立足于现实,并不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接受直接的现实。人不仅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够改造现实。办学主体总会有一颗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上进心,有一股在校史甚至教育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成就欲;总是不甘受现有条件的束缚,总想创造出实现理想的现实条件;总是能够在时代的舞台上一展身手,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不断地以实现了的理想作为新的现实,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想,进行新的追求。

(二)学校特色目标设计的要求

对于学校特色目标设计的要求,这里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统一。挑战性是说,只有作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可行性是说,只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目标,是具有最佳高度的目标。

挑战,最重要的是敢于向自己的潜能挑战。人的潜能常处于“沉睡”状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不但对别人的潜能难以准确估价,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也难准确估价。在多数情况下,人容易安于现状,容易低估自己的潜能。保守的自我暗示常常成为潜能释放的阻力,造成潜能的巨大浪费。而一旦具备了高度的自信心,内在的潜能就能获得较充分的开发。任何一种高品位的办学特色,无一不是在办学主体高度自信心的基础上和高标准目标指引下形成的。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原来在南京路上的一所中学任职,学校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1984年,他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这样的境遇不知会为多少人所羡慕。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舍近求远,主动要求到郊区工作。因为他又瞄准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成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要办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偏僻而又著名的实验性学校。“今后的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段黄金时光,我不想再蹉跎,十年磨一剑!”当他如愿以偿,来到距家有两个小时路程的建平中学时,他公开宣布:“在办学目标上,我不想那么谦虚。我到建平来,就是要和这里的师生一道,把学校办成国际名牌特色学校”,“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这一目标成为他自我超越的新的动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当年提出的语惊四座的目标,已逐步地成为现实。

可行性是目标制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们有时认为,保证可行性就是降低目标要求。为了加大“保险系数”,不惜一次一次地降低目标要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目标的可行性决定于目标的科学性。对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具体地说就是要对下列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①推出此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它是针对现行体制或制度中的什么问题?②实施此项改革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③此项改革在学校整体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④与此项改革相关的配套项目都应该有哪些?其中哪些应该先期上马?哪些可以同步进行?哪些可以滞后?⑤从本地区或学校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论证此项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大小。⑥实施此项改革,各级干部和教职工的心理承受力如何?⑦从战略上讲此项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段实施?⑧实施此项改革的后果有几种可能性?有何相应的对策?⑨实施此项改革的具体措施力度如何?⑩提出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如果对上述问题有了明确答案,目标的可行性就有了保证。

第二,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互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