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27

第27章 提高特殊情景下的讲话技巧(1)

讲话虽有共通的表达技巧,但是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对讲话的技巧与风格做适当的调整,需要掌握不同情况下的表达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或者增强自己讲话的艺术表现力。在不同的场景,听众不同,沟通的目的也不同,这种不同正是特殊讲话技巧的着眼点。所以针对不同的讲话场景,先要了解自己讲话针对的对象,了解自己此次讲话的目的,并思考如何运用合适的讲话技巧,更快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

(第一节 )如何在会议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一、校长主持会议的风格要求

1.尚明晰,忌含混模糊。校长在会议一开始,就应明确中心议题,这样,才能迅速集中与会者的注意力,使其围绕中心议题积极思维。而为了使讨论富有成效,不至于东拉西扯,校长在明确中心议题时,还应明确与此相关的各种条件,而不可含混模糊,否则,与会者容易离题。如果发生了漫无边际乱讨论的情况,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扭转,一般来讲,用明晰的语言重申主题尤为可取。

2.尚清新,忌陈词滥调。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时间概念不断强化,对无休止的开会越来越反感。一个校长如不能把握这一心理状况,势必给会议带来负效应。由于各种原因,校长思想上的积淀使其在会议中表现出一种左顾右盼而生怕不周全的态度,因而常常“穿靴戴帽”、“会议八股”味浓厚。这种不厌其烦的表述常使与会者精神不振。

清新,一是开门见山,二是与会议无关的话坚决不说,三是语言生动。否则,一来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二来使会议主题被冲淡。

3.尚简明,忌拖泥带水。校长要学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而不要以啰嗦的语言说明肤浅的道理。语言拖泥带水必然使与会者疲惫松散。会议是因事而开,因此应把握好时间,不宜开得过长。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人参加会议或讨论时,大脑的最佳状态只能保持四十到四十五分钟,超过一小时,与会者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会场纪律也会难以维持。所以,事明即当散,衡量会议的质量不在时间而在内容。当然,会议也不能因时限而疏漏内容,否则,虽“简明”却不解决问题。

4.尚引导,忌切言断流。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需要多种方案,确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需要各种思想的交锋。与会者之间的分歧,与会者与校长之间的分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好就好在能从各个方面提醒校长防疏补漏。因此切不可不容反面意见,而应将不同的思想朝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引导。

会议中的问题方面引导,特别是产生观念的会议,校长的语言更应特别注意,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势必使言路大开。语言是一个“外壳”,校长要具备引导的能力,其根本还在于校长应具备较好的素质。

5.尚启迪,忌一锤定音。校长切忌将会议搞成一言堂,而应充分发扬民主,提倡各抒己见。在会议中,校长要学会把握设问句的句式,给与会者以启发,而不要用肯定句式贯穿始终,这在讨论会上尤为重要。校长的水平在于通过思考之后,将各种意见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从之。即使对那些不妥的意见,在语言中也不应流露出否定之意,而应肯定其在讨论中的作用,这对以后开讨论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校长一锤定音不仅使会议开不好,而且会破坏民主气氛。

6.尚感染,忌冷若冰霜。校长要善于制造某种气氛,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在讨论会上切忌语言刻板,而应含蓄、诙谐;在发散型会议上,则要富有鼓动性,具有号召力,切忌照本宣科,态度冷漠。应该通过热烈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表现出朝气、信心和魄力,以此感染与会者,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要使语言富有感染力,校长应掌握一定的讲演技巧,使自己能用感情和理智驾驭会议。

二、校长在会议上如何展现风采

会议是学校校长工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据统计,一个学校校长的工作时间有3/7是在会议桌旁度过的,然而,判断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时间与次数,而是会议的效率。

作为一位校长,您是否曾对无休止的大会小会而感到厌烦呢?您是否曾为一次争吵不休的会议而感到无奈呢?您是否也曾为一次无人积极参与发言的会议而感到懊恼呢?

那么校长如何在会议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中心、紧扣议题。无论开什么样的会议,都必须事先拟定好一项或几项议题,这是会议的核心和灵魂。从这种意义上说,会议主持者的首要责任,就是组织引导与会者围绕议题、完成议题。主持者讲话的内容和思路都必须突出强调中心议题,为中心议题服务。

2.准确、鲜明。会议主持者置身于一个同与会者面对面的语言表达环境中,除传达文件外,通常不宜用书面文稿照本宣科。因此,如果说得没有分寸、不合身份,或政策精神把握不准,就会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影响会议效果。所以,语言必须要准确、鲜明。具体一点说,就是遣词用句要字斟句酌,确切地表情达意,如实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鲜明”是在“准确”的前提下而言的,只有准确才能谈得上鲜明,而鲜明则能够把要说的意思更突出、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增强其准确性,使与会人员更好地把握会议精神。

3.精炼、概括。精炼就是简洁、洗练,言简意赅;概括是在接触外界事物后,把综合感觉到的材料加以归纳整理,找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使之上升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精炼和概括都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精辟透彻程度的反映。如果对客观事物复杂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缺乏深刻的了解,头脑里只有一堆芜杂纷乱的印象,那是无法表达得精炼、概括的。

4.严谨、灵活。严谨是指会议主持者讲话力求周全而没有漏洞;灵活是指临场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变动会前准备的讲话提纲,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达到会议预期目的和不出错话,会议主持人往往在会前经过反复思考,拟出讲话提纲和腹稿,从讲话的顺序、结构到重点内容,都成竹在胸。但是,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临场听众的反映在会前也是无法完全估计到的,所以,会前拟好的提纲要留有余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弹性”为好。这样,在主持会议过程中,才能既不轻易离开提纲随意发挥,又不把提纲当框框束缚自己,可以根据会议的实际情况和与会人员的意见及时加以适当发挥。

5.通俗、易懂。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可能都是一个知识层次、都有相同的理解水平。会议主持人不能不看对象、不管效果,在讲话中大谈某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即使是政策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会议,主持人也要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更多的与会人员不感到枯燥艰涩。这就要求校长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或者学术水平,同时又具有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但让人容易听懂,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朴实、平易近人的感觉,能缩短主持者同与会者的距离。当然,通俗不是浅薄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

6.幽默、生动。幽默是机智思维的结果。幽默的语言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火花。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它反映了会议主持者自信、乐观、豁达、充实的精神面貌和风度。生动主要是讲话感情色彩强烈、丰富,使与会人员对主持人表达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幽默和生动密不可分。在讲话中,适当插入幽默的语言材料,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产生感染力,还能使与会人员在紧张的听讲中获得愉快和放松,同时又深受包含在幽默之中的道理的启迪,促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主持者的思想观点和施政主张。

7.音调正确、表情举止适当。会议主持人应发音标准(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自然,语调变化得体。如果发错了音、读白了字或是南腔北调,都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此外,还应讲究表情、举止、坐姿、衣着、发型等,做到文明庄重,落落大方。

(第二节 )如何使自己的报告引人入胜

做报告,是一种非常庄重的讲话,是非常有权威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专门讲话,报告对于听众往往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有时会成为听众行动的指导与方向。因此,做报告对于校长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报告讲话的结构分析

一场完整的报告讲话按结构可以划分为开场白、主体内容和结尾三部分。

1.丰富多彩的开场白。开场白也叫“开头语”,是报告的开头部分,开场白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有时甚至超过讲话的主体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话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如果开始就平庸冗长、啰啰嗦嗦、空话连篇,听众就会觉得乏味,进而影响情绪,不能集中精力往下听。因此,校长作报告必须重视开头,精心构思和组织好开头语,力争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听众吸引住。

2.准确把握报告主体内容。主体即整个报告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报告的成败。看一个报告有没有水平,是不是有分量,有没有特点,主要是看这一部分,所以校长必须下功夫讲好。

报告主体部分具体包括讲什么,怎么讲以及讲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应当紧扣开头语提出的论题或主旨,展开具体的阐述、分析、论证。既要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要有典型具体的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透辟地阐明报告的主旨。应该像元代乔梦符所说,一篇文章应像“凤头、猪肚、豹尾”那样。主题部分就是“猪肚”了,应该饱满充实。

3.简洁有力的结束语。结束语是指讲话的结尾部分,同开头一样,好的结束语能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也可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结束语一般是综合归纳主体的内容大意,提出希望、要求,鼓舞号召听众行动起来,按照报告中阐述的道理和主张去做。好的结束语一般要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发挥巨大的鼓动力量。

从内容上说结束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综合归纳全篇讲话的内容,做出肯定性结论,使听众对讲话全文有一个概括、完整、深刻的印象;二是要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给听众前进的信心和奋发的力量。

二、如何使校长的报告引人入胜

1.准备讲稿,熟悉讲稿。报告一般在正式的会议上进行,不能像一般的口语表达那样现想现说,一定要事先写好讲稿。有时,讲稿要反复修改几次,必要时还要找一定的对象征求意见,然后再修改。尽管讲稿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存在,但它应当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要做到准确、通俗、生动。在篇章结构上,要根据报告的目的、内容、对象来确定中心,推敲观点,核实材料,安排层次,使讲稿本身既符合思维逻辑,又流畅自然。

2.内容充实,观点正确。报告最忌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像所有口语表达一样,报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报告一般不属于短时间的口语表达。尽管提倡说话要短而精,但报告毕竟比一般讲话、交谈用时较长,听众花费宝贵时间,希望从报告人宣讲中有所收获。如果报告人废话连篇,报告空洞乏味,实在是对听众的折磨,是对听众极不尊重的表现。所以,成功的报告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

另外,报告一定要反映正确的观点。因为报告较之其他口语表达形式应当更具严肃性、科学性。报告人应当对报告的内容、观点反复推敲,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

3.表达清晰,条理分明。报告一般都是一人讲,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在听。由于场面大,听众情况复杂,使说与听双方的信息传递增加了很多困难。如果报告人说得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或者啰哩啰嗦、含混不清,听众就会感到兴味索然,甚至抬腿而去。所以报告必须做到表达清晰,条理分明,使听众能沿着报告的逻辑线索边听边理解,越听越感兴趣,这样报告才能获得成功。

4.实话实说,亲切自然。尽管报告是在庄重严肃场合下的一种说话形式,但是绝不能把报告变成枯燥、空洞的说教。好的报告应当使听众既感到报告人讲得精辟透彻,又感到亲切自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在报告里讲老实话,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实话实说,坦诚明快,中肯实在,对事实不扩大也不缩小,不文过饰非,不兜圈子,才能使听众感到亲切,受到听众的欢迎。

5.尊重听众,讲究话风。可以说,做报告是报告人在听众面前的亮相。这种亮相是指报告人用口语表达的水平和讲话时的文明表现为自己勾画形象。怎样把这个相亮好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听众,讲究话风。说话时要尊重听众,不摆架子,不打官腔,不卖弄吹嘘,要以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待听众。要时刻记住:你在台上接受台下每个听众的审视,听众在倾听你的话,观察着你的表情举止。任何懒散的、不礼貌的习惯动作,如随意走动,漫不经心地敲打桌子等,都逃不过听众敏感的眼睛。所以报告人一定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报告,有话则说,无话即止;讲文明礼貌,不讲粗俗的话;举止大方得体,话调亲切自然。良好的话风,能使报告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促使报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