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33

第33章 提高特殊情景下的讲话技巧(7)

3.乘人不备,突然袭击。否定和批评下属,严重的批评要事先打个招呼,使下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普通的批评也要给下属以充分的回旋余地,做心理调整,以避免引起大的情感跌宕。一个人做错事时,内心本来已有所反省、恐慌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像打击罪犯一样对待他,他会因此而羞愧不安,甚至一蹶不振,无法再肯定自我;或者,沿着错误的道路滑下去,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4.姑息迁就,抛弃原则。批评和否定下属,当然需要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下属的过失姑息迁就,庇护掩饰,不予追究。抛弃原则,听之任之,好像是宽容大度,关心下属,实际上这是养痈遗患,为其今后犯更大错误提供条件,貌似爱之,实则害之,万勿这样去做。

5.不分场合,随便发威。场合即时间、地点,它是否定和批评下属的必要条件,也是校长语言发挥的限制。讲求语言艺术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情况行什么令,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下属的良好时机。鲁莽的批评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6.吹毛求疵,过于挑剔。上级对于下属的领导是起一种指导和监督作用,而不应是下属的管家婆,不能事事都批评下属。可是,有一部分校长就喜欢找寻下属的不是。好像不经常挑出下属一些毛病来,就不足以证明自己高明似的,而对如何防止出现问题,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小事过分挑剔、大事反倒抓不住的上级,下属是很有看法的。

7.口舌不严,随处传扬。批评和否定下属既然不能不分场合,就更不应把批评之事随便传扬出去。有的批评者前脚离开下属,后脚就把这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风言风语,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人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校长批评下属,不能不爱护下属,要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程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因素,影响下属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事实上,口舌不严是领导人不负责任、缺乏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恶劣作风,亦在受批评之列。

8.婆婆妈妈,无休无止。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少说能解决的,不要多说;一次批评能奏效的,不要再增加次数。婆婆妈妈,无休无止,未必能打动人心;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反而使人生厌。严肃的批评,必须有准确的内容、合理的程序和必要的时间限制。那种企图通过一次批评就包医百病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第九节 )如何掌握安抚教师的讲话技巧

人人都有遭受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当教师遭受什么挫折或者不幸的时候,校长肯定不能袖手旁观,他必须去探望教师,并给予适当的安抚,使其振作起来,渡过难关。这样,校长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而且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校长在安抚下属时,一定要注意各种安抚技巧的运用,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要同情而不要怜悯

同情,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从感情上产生共鸣。但彼此应站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思想感情,给对方以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并分担对方的感情痛苦。有时,同情还可以包含有敬佩、敬爱、敬仰之情。同情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善良之情。怜悯不是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不是精神上、道义上的敬赠,而是一种上对下、尊对卑、富对贫、强者对弱名、胜者对败者、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感情施舍。施主对被接受施舍者,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幸运感、优越感,或多或少有轻视、小看对方的意思,包含有伪善的成分。同情的话语,有劝慰也有鼓励,语气低沉而不乏力量,而且尽量不当面说出“可怜”、“造孽”等词语。怜悯的话语,只有一味的悲伤,语气低沉、无力,而且把“可怜”、“造孽”等词语经常挂在嘴边,仿佛在欣赏、咀嚼对方的痛苦。

对于事业心强、自尊心强、个性强的强者,无论其处境多么不幸,怜悯都是一种变相的侮辱,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老幼病残与弱者,单纯的怜悯也只能促使他们沉溺于绝望的深渊而难以自拔,更谈不到振作起来,向不合理的世道、不公平的待遇、不幸的命运进行必要的抗争。

在感情的海洋中,同情是盐,怜悯是污泥。安慰需要同情,但不要怜悯。

二、谎言有时胜过真话

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真话也并非是百分之百的好话。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以绝对化的好坏来衡量真话谎话,就不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也失去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善良的谎言,有时胜过不该说的真话。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知其家属,而对患者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并经常祝他早日康复,以便使他平静地度过一生最后的岁月。如果谎言居然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同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真正恢复健康,医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间奇迹。对于本来就感情脆弱、意志薄弱、身体虚弱的不幸者,其心灵已经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如再传来噩耗,就有可能因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而一蹶不振,甚至危及生命。如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与其立即如实相告,还不如暂时隐瞒真相,然后逐步旁敲侧击,待对方已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再实言相告,并加以劝慰。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不幸者重振面对生活的勇气。当事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因为他是被关怀、爱护,而不是被欺骗、愚弄。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以真话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即使不怀恶意,至少也是不明智的。

当然,校长工作中的真话应该永远占主导地位,只有万不得已时,才用善良的谎言安慰人。凡是安慰的话语,无论真话谎话,最好身体距离较近,以示双方关系的亲近,并且语气较轻、声调较低、语速较慢,如春雨甘露滋润伤痕累累的心田,以利于对方的心情尽快恢复平静。

三、安抚下属的语言技巧

校长在安抚下属时,要恰当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从而使下属破涕而笑,化烦恼为欣慰,具体来讲,安抚下属的实用语言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

1.寄希望于未来。描绘美好的未来,使对方产生精神上的寄托,于是自然而然地摆脱了对目前不利状况的思虑。未来是不确定的和无法预知的,正因为如此,未来才是可以去塑造、去开创的,才是可以寄予愿望的。当暂时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难题和窘境时,校长可以引导受挫折者放眼未来,指出其开创未来的优势所在,使其产生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从而甩脱对眼下挫折的过多思虑,抖擞精神去开创未来。

2.强调客观因素。把失利的原因归之于客观环境,并指出多优秀的人物也免不了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正常规律。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其实并不是因为能力太差或是不够努力,而是种种客观原因使然。校长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可以有意把对方失败的原因归于客观环境,并以优秀人物为例说明某些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从而减轻失败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缓和他们浓浓的自责和挫折感。

例如,土耳其在遭受希腊人几个世纪的占领以后,决心把希腊人赶出自己的领土。1922年,土耳其民族英雄穆斯诺·凯米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拿破仑式的演说:“不停地前进,你们的目的就是地中海。”于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展开了,土耳其人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希腊的两位将领前往凯米尔的大本营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凯米尔当即制止,并且丝毫没有显示出胜利者的骄气。他上前握住两位将领的手温和地对他们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得很累了。”在讨论了投降的有关事项及细节之后,凯米尔没有忘记慰藉两位失败者:“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凯米尔深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候成与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安慰两位投降的敌方将领,使之成为己方的积极力量,凯米尔故意把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于偶然的因素,并指出再优秀的将领在苛刻的客观环境下也都有可能失败,大大减轻了两位将领失败后的挫折感,使他们从阴影中挣脱出来,进而重新考虑政治上的选择。

3.表达信任。对过失者表示一如既往的信任,这是对过失者最大的安慰。一般来说,过失者之所以感到忧虑和痛苦,一方面是害怕承担犯错所引致的后果,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过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愤恨。既然犯错的后果已是不可避免,那么受害者以及旁人的态度则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能够在对方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表示出对他的信任,那么过失者一定会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从而振作精神处理好今后的问题。

例如,鲍伯·胡佛是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他在空中表演的特技,令人叹为观止。一次,他从圣迭戈表演完毕,准备飞回洛杉矶。可是,在距地面90多米高的空中,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反应灵敏,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

胡佛紧急着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胡佛立即召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痛苦不堪,一见胡佛,更吓得直哭。因为他的过失险些送了三个人的性命。这时,胡佛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他只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F-51飞机做维修工作。”从此,胡佛的F-51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那马虎的维修工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来,机械工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虽然没有酿成悲剧,但已足以招来人们的怀疑、责备和怨恨,而这显然成了他最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胡佛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向他表示了一如既往的信任,并仍把下一次的维修任务交给他,不但解除了对方对众叛亲离下场的忧虑,而且帮助他恢复了信心和勇气。

4.讲述伟人的经历。讲述成功人士曾经失败的例子,突出成功人士在失败面前不屈和乐观的态度,让下属看到自己的不足,重新树立信心和进取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讲述成功人士的经历,为失败者树立榜样,这是安慰和激励别人的重要方法。校长一方面可强调成功人士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强调这些成就与荣誉都是在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奋斗中获得的,以此对照失败者的心灰意冷,使其看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只奢望成功却不能够不懈的努力是行不通的,于是重新燃起了进取的热情。

(第十节 )如何掌握说服别人的语言技巧

说服,即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某种方法和技巧,使对方改变已有的行为或思想,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进行某项活动,与说服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压服”,说服和压服的区别在于说服是使对方心悦诚服,而压服是使对方迫于某种压力或威慑力量不得不表示接受,其实是口服心不服的。对于一个校长来说,说服是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总是在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与立场,服从他的领导。在说服别人时,说服的技巧与分寸对说服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方做事发生了偏差,甲去劝说,不但没有说服,反使自己“惹火烧身”,与对方发生了矛盾;而乙去劝说,三言两语就将对方说得心服口服,痛快地改正了错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截然相反的效果,关键在于说服的技巧与分寸把握得是否恰当得体。所以,认真研究说服的艺术对于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办事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说服对象

在说服别人之前,一般要对对方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说服技巧。

例如:知识高深的对象,对知识性辩题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应充分显示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

文化低浅的对象,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

刚愎自用的对象,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

脾气急躁的对象,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需简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对象,要多让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云里雾中;

思想顽固的对象,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从语言了解对方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言谈的微妙之处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