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说辞,李誉想到的没想到的,统统都给说了出来。亏在平日里,他为人行事以及治国济世颇有明君之风,大臣们对他也大都敬畏尊重,不然还真难以预料会有怎么样难听的话。
但这些大臣越说越来劲。大臣们见李誉自从说出这个议题后就一直沉默,还以为他是在犹豫了,于是言辞越发激烈,终于开始有大臣用上了“贱人”“妖女”“惑主”“祸水”这样的字眼。
疏不知他们自以为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陈词却是范了李誉的大忌讳。平日里颇有度量的李誉在问题关系到自己爱人的名誉时,终于爆发了。
“混账!身为朝廷大臣,没有眼见只凭耳闻就出言中伤,如此作为跟市井流民有何分别?或者朕该认为你们根本就是居心不良!还有,你们不要以为朕是被迷了心窍。朕很清醒,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朕要立完颜吟香为后!因为我爱她。”
“可是皇上,这完颜吟香只是个毫无身份的女子……”礼部尚书不甘心地上前一步道,可还没说完就被李誉打断了:“够了!皇后既是国母,亦是朕的妻子。
难道朕的妻子不该是朕最至爱的女人吗?而且朕可以很确定的告诉诸位吟香绝对是个好女孩。好了,立完颜吟香为后一事朕已经决定,休要再议。来人,拟旨!十天以后举行封后大典。”
那日李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下旨立吟香为后,他自继位以来,所有的事情都慎重地听取各家之言,集思广益,这次总算也“独断专权”了一回。
呵呵,关于香儿,他就是“没得商量”。其实那天当有大臣说完颜吟香无家无世时,他差点头脑一热就吼出来“她的真名是李吟香,是先皇和冰妃所生的爱女。”后来李誉真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当时如果真得说出来了,那些忠义之臣知道这是场兄妹间的不伦之恋,只怕一个个都要冒死进谏了。
而且如果到了那个地步,自己再怎么坚持都已经变成理亏的一方,陷入被动。所以关于香儿的身世,他一定要三缄其口,绝不能让别人知道。
李誉下旨封后已经过去两天了,可是他知道很多大臣对于立后一事还是持反对态度。这也是他这几天发愁的原因。
作为一个帝王,若是昏庸无道就不用多说了,尽管想怎样就怎样,不然都对不起“昏庸无道”这四个字的骂名;想当明君的就得注意了,做得每一件事都得深思熟虑,小心翼翼,要为国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也不过是个“明君”,但只要一失足便成“千古恨”了。
所以说要做一个好皇帝,压力是很大的。李誉这次是要定了完颜吟香作他的皇后,可是还要发愁怎么让天下百姓和大臣们接受吟香。
想来想去都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李誉心一横。不管了,反正先立香儿为后。也许这些大臣是迂腐功利了些,但也都是有眼睛的人。香儿这么知书达理,端庄美丽,温婉可人,善良有度,慢慢得总会被认同的。“嗯,也只好这样了。”李誉对自己说。
此刻,凤仪殿,太后刘忧端坐在华椅上。殿内跪着的正是当朝宰相朱光第。
“太后娘娘,关于皇上执意立完颜吟香为皇后一事,臣等皆以为不妥。无奈此次皇上一意孤行臣等劝谏不住,还望太后娘娘出面。”
“嗯,我知道了,有劳朱丞相苦心。”
“哪里,太后严重了。为国为家乃是微臣的本分。”朱光第恭敬地答道。
“好了,这件事我会去办,你下去吧。”
“太后娘娘万福。”朱光第说着细步躬身退出了凤仪殿。
待朱光第出了殿门,刘忧对着侧殿喊了声“出来吧。”
侧殿里飞身闪出一个身影,转眼间已跪在殿前,竟是一个黑衣人。
“刚刚的谈话你也听到了,我之前交代你的事情记得照办。”
“是。”黑衣人抱拳答道。
“好了,你也下去吧。”
终于,凤仪殿只剩太后一个人了。刘忧微微闭上了眼睛,她不禁问自己,自己这样做对吗。虽然……唉,希望誉儿能明白,这是为了他好。
锣鼓欢奏,礼乐长鸣,红妆锦饰,歌舞升平,长安城内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
今天在皇宫正门前的广场举行封后大典。李誉为此特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免各地赋税一年,而且还特地恩准长安百姓在场外观看,到时还会当场抛洒赏银。如此一来京城百姓自然喜上加乐,乐得捧场。
百姓们奔走相告,他们的年轻的皇帝,今天要有皇后了。快十年了,李誉自继位以来集思纳谏,明辨忠奸,着力发展生产,减免磕兼杂税,加强国防戍边却并不妄谈征战,国力只增不减,正所谓国泰民安,王朝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逢此盛世,老百姓怎么会不感恩戴德?如今他们的好皇帝终于有了一位皇后,善良的百姓们自然衷心地为之感到高兴。
“皇上终于要有正室了呢!”一个老头对身边的人说道,他们都早早地候在了广场边。
“呵呵,是啊。这可是我们王朝的国母哦。”那人应道。
“诶,听说我们未来的皇后可是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哦。”提到热门话题又有人过来插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