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乡村之旅
17744300000009

第9章 新农村的新气象(2)

1969年村民吴仁宝偷偷办起的小五金厂,被视为华西村富裕的起点。华西村从当初负债2.5万元起步的江南穷村,到如今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成为下辖九大公司、60多家企业的“华西村集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华西村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没有把集体经济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从华西村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二八开”原则被吴仁宝称为农民自己的资金积累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意即每年奖金的两成分给个人,八成则留在集体作为股份,这部分股份只能分红,不能支取。按照其奖金“二八开”的原则,华西村愈加发展壮大,并能一直保持着集体经济的绝对控股。在全国“并乡并村”的行政政策下,2001年6月开始,到2004年9月,华西村共合并周围16个村庄,人口扩至3万,面积30平方公里。吴仁宝当时提出一个“一分五统”的思路:与华西村合并的16个村的村委会仍由本村选举,实行自治;而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照着这个思路,16个村庄被成功纳入新的大华西村共同发展。到2005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113.9亿元,人均收入6.5万元。“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华西村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在家家别墅、户户轿车的基础上,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老书记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90年代末,华西村创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如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已成了人们一道精神大餐。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村里先后树立了“八仙过海”、“三请诸葛亮”、“牛郎织女”、“孔子像”等雕塑,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村民。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华西已成为国内外人士认识中国农村的窗口。从1994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近百万中外游客到华西参观、访问、旅游,村民们则用传统的馄饨、团子、方糕、粽子和土婆鱼炖蛋、韭菜炒螺丝肉等农家风味的食品热情相待。

生态民俗新村:留民营

留民营民俗旅游村位于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境内,距市区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占地146公顷,现有农户242户,人口861人,共有民俗旅游户98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6户。几年来,留民营凭借其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模式和民俗风情文化,成功塑造了“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的品牌,为世人瞩目。特别是2003年,留民营成立了民俗旅游办公室,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规范管理旅游接待服务,制定了民俗旅游接待制度、导游接待服务制度和旅游安全防范制度;对民俗户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对景点和民俗旅游接待户做到定期检查,为民俗户提供无偿服务。同时,培训导游、解说员、业务员,组织民俗旅游户外出参观学习,举办文明服务培训班,为挂牌户办理营业执照,在网上发布宣传生态农业和民俗旅游观光信息及策划各项活动。留民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五百佳”称号,是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已有20年的历史,吸引了世界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留民营逐渐形成了以生态游、民俗游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集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烧烤、住宿、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民俗旅游度假村。留民营旅游景区由五区、两园、一中心组成:高科技有机农业示范区、无公害有机蔬菜示范区、国际生态农业学术研究培训中心、民俗旅游观光区、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区、生态庄园、农业公园和美食会议娱乐中心。

西柏坡红色之旅

西柏坡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如今是中国最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西柏坡是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易守难攻,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10个月的时间,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纪念馆由中共中央旧址、陈列馆、书法石刻园和传统教育系列工程4个教育参观区域组成。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的旧居及解放军总部旧址。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前后院之间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旧址;大院的最西部是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众所周知,革命老区往往是落后的代名词,西柏坡也经历过这样的历史时期。然而近年来,西柏坡村人依托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现在,全村67户人家全部盖起了新房,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村经营家庭旅馆、旅游饭店的达64家,占全村总户数的95%。其中,家庭旅馆23家,农家饭店15家,可同时接待400多人住宿和500多人就餐。村里除少数老人和在校学生外,全部从事旅游服务业,包括外来人员在内,家庭旅游从业人员达200多人,人均年纯收入4711元。“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正是对现今西柏坡人的生动描述。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西柏坡村集体建成了18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集体年收入达18万元以上。2005年,西柏坡全村旅游服务业总收入达130多万元。今日的西柏坡,河渠纵横,杨柳成行,环境优美,吸引着众多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

达斡尔哈拉新村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达斡尔族原来居住在黑龙江以北的精奇里江流域,由于受到沙皇俄国武力的侵扰,17世纪初被迫向南迁徙。他们来到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看到这里水草丰美,于是定居下来。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居住在黑龙江嫩江流域,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这里自古流行着一种和现代曲棍球极为类似的运动,达斡尔人称为“贝阔”。1976年,以达斡尔族小伙子为主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曲棍球专业队。这些从偏僻乡村拼杀出来的达斡尔族小伙子们,凭借着祖先留给他们的贝阔技艺冲向了国际大赛场。位于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哈拉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村落。从前,这里的村民苦守着人均2.5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播种希望,收获贫穷。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冲毁了他们的家园,也改变了哈拉人对于种地的过分依恋。经全国政协和中华慈善总会拨款救助,于翌年重新建成现代化的哈拉新村,让村民们有了美丽的新家。全村分为风格统一又自成格局的四个民宅小区。全村有居民300户,其中达斡尔族182户;人口1036人,其中达斡尔族占70%,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达斡尔族新村。为了杜绝传统的养牛、养羊等生产活动导致的脏乱现象,2001年秋,该村兴建了两栋高标准牛舍,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使全村的牲畜实现了集中喂养。另外,2002年兴建的秸秆气化厂,将大量秸秆转化为燃气,也改变了该村柴草、秸秆乱堆乱放的局面。为了传扬民族文化,村民组建了民族舞蹈团,他们经常在村里演出,有时还被邀请到外地,深受乡亲们和广大游客的喜爱。随着现代化新村建设,新建成的基础设施还有环村公路、给水、供电、程控电话、绿化美化工程以及卫生所、小学校、综合商店、饭店、车库、文体活动中心、绿色食品展厅、敬老院等配套设施。2002年建成的达斡尔族风情园及与其配套的达斡尔族民居式宾馆、民族特色餐饮服务中心,还有儿童乐园、绿地赛马、大型钓鱼池等娱乐设施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和达斡尔族风情。目前,哈拉新村正朝着生态环境村、民族风情村、现代文明村、旅游观光村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