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17745400000008

第8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7)

制造新的锋利兵器,同时制造成远射的弩。弩由弓发展而来,达射力强,“发于肩膺之间,杀人于百步之外”,使敌人不知从何而来。弩的发箭以弓弦拉动重量来计算,魏国武士有“十二石(云)弩”,即拉弦可以拉动十二石的重量。韩国“强弩劲兵”都能“射六百步之外”,“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战国策·韩策一》说:韩兵之勇,被坚甲,蹠弓弩,带剑可以“一人当百”。

春秋战国间,攻城和防守器械也有相当的发展:

(一)攻城的云梯。《墨子·公输篇》为记载说:“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班这时所造的云梯,比春秋期间攻城使用的巢车有所进展。

(二)围城的地道。在城被围,攻守战斗间,双方逐渐使用地(坊)道战。并把冶铁鼓风设备,作为武器,使用于作战。鼓动“炉橐”把烟压到敌方地道内,以窒息敌人。《韩非·八说篇》,曾把“埋穴伏橐”和“强弩趋发”,视为重要的作战手段。

(三)舟战的钩拒。公输般游楚造云梯外,还为舟战造“钩拒”。《墨子·鲁向篇》记载说:“退者钩之,进者拒之”。敌舟师后退时,可以把它钩住,前进时把它挡住。

二、装备方面的改善

春秋期间有犀甲,兕甲和合甲。合甲由两层皮革合成,牢固程度较强。所谓:“合甲五层”即五排编缀而成,兕甲的牢固次之,犀甲之牢固又次之。各国装备类别:

楚:鲛革甲,肠夷甲、纽甲、被练。

魏:三属甲、兕鍪、盘领、髀裤。

韩:铁幕(铁制臂衣)、鞮鍪。

燕:铁胄、铁甲。现已有出土文物证明燕之铁甲已相当完善。

中山:铁甲。

第三军事学术的发展

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是进入战国后,人们通过以往战争的实践,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战争经验,这就为产生更多的军事家、战略家和优秀军事将领提供了战争的客观舞台。他们的战争实践受到各国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竞相传诵和总结,《汉书·艺文志》曾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军事著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一、军事家和军事学

春秋初期,已有讲述属于战争指导的“军志”,指出简要的军事原则诸如:“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有德不可敌”,“允当则归”、“知难而退”等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昭公二十年》)。从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的活动和言论以及当时的战争来看,这些军事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兵权谋家:这一家的基本使命和主张是研究作战计划,“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着重于研究战略战术使用,兼收其他各派的长处。

兵形势家:这一家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战略,活用谋略,重视行动。主张“雷劲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达到战争的目的。

兵阴阳家:利用间谍活动,无孔不入,蒐集有关军事上各方情报。

兵技巧家:讲究战术,范围有进攻、防御、奇袭、伏击、要塞设施和攻防训练等。

军事家通过实际作战,总结战争的实践经验教训,写出有关战争策略上的运用法则,即所谓的“兵法”,“兵书”。这些兵法兵书,无论对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和军事史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后期,吴国将领孙武,对楚作战后所写著的“兵法十三篇”,成为后世兵学的鼻祖,又是我国古代辩证法的光辉著作。战国时代,兵法著作最多,各国将领和某些国君,也效法孙武写出不少的兵法,比较重要的有:

穰苴兵法:齐司马田穰苴所著,后世称这部兵法为《司马穰苴兵法》。据《史记》卷六十四记述称:这部兵法实际上是后人在古代《司马兵法》中附上,《穰苴兵法》而成,故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吴起兵法:《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兵法》共有四十八篇,已经失传。现流传的有《孙吴兵略问答》,叙述吴起与魏文侯、武侯用兵方面的谈话。至于今本吴子六篇,系出于后人之手,并非原著。

孙膑兵法:大都根据孙武子兵法十三篇,结合对魏作战所得经验教训加以发挥。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有八十九篇和图例四卷(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整理出版的《孙膑兵法》共三十篇)。

宣王兵法:齐宣王把孙膑原著,由所属宾客知兵之士加以修改、增补,改称《宣王兵法》,与孙膑原书变化不大。

惠王兵法:魏惠王也由臣属搜集些兵家学说,编成自己命名的《惠王兵法》,现已无资料说明。

魏公子兵书:魏公子无忌,善交各种类型朋友、宾客,由所进献的各种兵法,合编而成,被称为《魏公子兵法》,共有二十一篇,图例十卷。未传于世。

公孙鞅兵法:《汉书·艺文志》载: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为卫鞅至秦破魏收复河西之后所著,现其书已失传。

庞煖兵法:庞煖继廉颇后,担任赵将,打了很多胜仗,著有兵法,《汉书·艺文志》载有《庞煖三篇》,现已失传。

尉缭兵法:《汉书·艺文志》在兵形势家中,有《尉缭三十一篇》,现存二十四篇。宋朝王应麟说,“兵家之人(尉缭),即今传于世之《尉缭子》,它和杂家(尉缭)并非一书”。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类书,共有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军事家占极大多数。兵法(军事学)是战争指导者和军事将领以及广大士兵的军事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学说,因而兵家在诸子百家中是相当活跃的一家。

二、当时兵家的谈兵

田单与赵奢的谈兵。田单率领孤城即墨人民战胜燕军,收复齐国失地,成为当时杰出的将领,赵奢是给秦军以沉重打击,获得“阏与”胜利威名鼎盛的将领。田单在齐因与齐王政见不合,奔往赵国,赵王闻其名望,任为赵相。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与赵奢谈论用兵问题。田单首先说:我并不反对将军的兵法,所不服者,为用兵数量太多,用众(多)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易供给,此坐而自破之道。又说:“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以不服也”。赵奢看出田单的守旧思想,立即予以反驳,首先指出田单的论点说:“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接着又说:“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匣,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不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万国,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韩两方,举国为攻,谁敢说我以三万救人,今千丈之城,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战国策·赵策三》。赵奢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情况和作战经验所作的论述,当然是正确的,最后田单只有表示自己所见的局限性,佩服赵奢的用兵主张。

荀卿与临武君的论兵。荀卿的军事理论,为用“仁义”和“王道”完成统一主张。“论一相,阵一法,明一指”实行中央集权,做到“其法治,其佐(相国)贤,其民惠,其俗美”,并以仁义为主,武力为辅,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就可建成统一王业。认为当时秦国朝野虽奉公守法,但秦国的“锐士”不及齐桓,晋文公“节制”之师。而桓、文“节制”之师,又不可以对商汤,周武的“仁义”之师。

荀卿曾在赵孝成王前和临武君议论兵法。《荀子·议兵篇》记述有:“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的主张。就是遇到战争不可避免时,先要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去作战,才是用兵的最好方法。《荀子议兵》还把军事理论原则作出区分。

(1)威:号令以威,庆赏刑罚。

(2)信:必定以信,处舍收藏。

(3)固:以固定徙举进退。

(4)重:稳重,不轻易动摇。

(5)速:注重速度,窥敌观变。

(6)深:表面深沉,使莫测高深。

五权:

(1)无欲将,而恶废。

(2)无怠胜,而忘败。

(3)无威内,而轻外。

(4)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

(5)虑事于熟,而用财欲泰。

三至:

(1)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

(2)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

(3)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五无旷:

(1)敬谋无旷。

(2)敬事无旷。

(3)敬吏无旷。

(4)敬众无旷。

(5)敬敌无旷。

荀卿和临武君论兵,多属于军事理论观点,未多触及具体军事行动问题。荀卿的这次“论兵”由于说理充分,成为历来学者所重视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