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未解知识之谜总集
17746100000011

第11章 趣味人体(7)

梦中的色彩

一位专门研究梦中色彩的专家认为,梦的颜色与人的性格有关系。梦境中如果出现柔和的中间色调,他的性格通常比较稳定;如果梦中出现红色、黑色等强色调,做梦人的性格一般容易急躁和发怒;经常梦见黄色、橙色等引人注目的色调,显示做梦人有好出风头的性格。

先天性盲人也会做梦是肯定的,不过他们的梦与亮眼人的梦不同,在梦中使用听、触、嗅三觉的映像,没有视觉化。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各种色彩,所以不可能在梦中出现彩色的映像。

梦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好梦,或称美梦;另一类是坏梦,或称恶梦。在这两类梦中,都有一些梦能给人联想。

美国发明家伊莱亚斯曾发明过许多东西,但他有个很大的愿望,想发明一种能代替手上缝纫的机器,但一直没有成功。可是有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被原始上著人抓住,土著人命令他必须马上发明缝纫机,否则立即处死。后来,土著人准备杀他,举起明晃晃的长矛对他刺来,长矛的形状很特别,每根矛尖上都有一个眼形的孔。当长矛就要扎入他的心口时,他被吓醒了,但脑海中深深印下了带眼孔长矛的形状。在梦中长矛的启迪下,他猛然醒悟到,过去一直困惑难解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缝纫机针的针眼位置应该在针尖,而不是针尾。

梦的“年龄”和“性别”

儿童、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由于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大脑发育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他们所做的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年龄阶梯”。

很多儿童在梦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东西、逛公园、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或梦见小鼠锁在笼子里,或和小猫、小狗在嬉戏。梦中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就是儿童自己的替身。那时的孩子还小,不能独立生活,处处都需要爸爸妈妈或阿姨的照料和约束,因而在梦中会出现失去自由的内容。

除了梦中经常见到的种种小动物之外,还往往出现尿意,找厕所撒尿。笔者的一位堂兄,在幼儿时几乎每夜出现尿床。当时听伯母说,他夜里常做尿急梦,总是不断地奔跑寻找厕所。越急越难找厕所。有时找到了厕所,门却关着。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厕所撒尿,结果就撒尿在床上。

孩子上学时,受到学校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的梦境就变得开阔,常出现做作业、打球、散步、聊天等。

到了13~14岁以后,少男少女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熟,开始出现新的梦境内容。在男孩的睡梦中,出现更多攻击性行为,经常做一些能表现自身力量的梦,如攀登高山、比赛奔跑、野外打猎、挑逗女孩、与人搏斗;而女孩则梦见自己以母亲的身份,去照料弟弟妹妹,有时梦中还流露出愿意和男孩子呆在一起,进行交往。

中年以后,做梦会频繁起来,梦境的内容与上述的年龄段也有很大差异。

梦中杀人

在恶梦中,最吓人的是杀人。

1985年8月的一个晚上,英国凯特勒姆一家大商行的33岁推销员科林.肯普,回家入睡后约两个多小时,他突然梦见两名日本武士在丛林中追杀他,一个武士手中拿着刀,另一个武士则举着手枪。肯普拚命逃跑,武士拚命地追赶,终于在丛林边缘追上了他,肯普绝望地挣扎,并将拿刀的武士绊倒在地,与对方扭打起来,这时,肯普见另一武士正端枪向他瞄准,肯普不知从哪儿来了股力量,挣脱持刀武士的纠缠,倏然站起,猛地向举枪武士扑去,竭尽全力用手死死扼住那武士的颈部。另一名趴在地上的武士惊慌地从地上检起那把掉落的手枪,只见黑洞洞的枪口冒出神奇的硝烟,肯普被惊醒,只觉得气短心跳,浑身上下大汗淋漓。他急忙推躺在身边的妻子爱伦,没有一点儿动静。他又拍打妻子的脸颊,也没有反应。原来,爱伦已死了,她是被肯普在睡梦中活活扼死的。

神奇的梦游

做梦几乎人人皆知,而梦游或许不少人还感到陌生。其实,古今中外都有梦游的事实,虽然比起做梦者来说当然是少数,但众多做梦者中,梦游的人数也不少。这里举几起近代梦游的例子,人们就可窥见一斑了。

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城郊区,有位农场主的一头牛病了,但兽医却在远离8千米的城中,他一时脱不开身,心中万分焦急,可是第二天兽医竟找上门来了,并责怪农场主为了一头牛在前一天晚上深更半夜去敲他的门。当他弄清楚农场主是用梦游方式来请他时,他被吓得目瞠口呆,因为这位农场主非但能在黑暗中摸到门铃按铃,并且还对开门的仆人说:“对不起,半夜三更来打扰你们。”然后清清楚楚地说了来意和农场的地址后,再转身回家。

中国也有梦游者。浙江农村有一位村民在夜间梦游时,将自己的一头老黄牛牵到田里耕翻泥土,然后又将牛牵到牛舍,自己回到床上睡觉。早上起来到田里一看,感到十分惊讶,想是谁给我耕的田。

从上述这两个梦游事例来看,它们虽然所表现的梦游行为方式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特点:梦游行为都条理清晰,与白天的事情相仿;梦游者一旦醒来,可以说都对自己的梦游行为记不起来;任何梦游者无论在梦游时碰到多少“波折”或“艰难历程”,最终他们总是会回到自己的床上。

梦游是科学事实,其原因何在呢?现在普遍认为,梦游者在梦游时是处于半睡眠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头脑中压着重大问题,在半睡眠状态中,头脑失去了对机体的控制,因而机体可以不受头脑节制而“自由行动”起来,而这些“自由行动”是一个梦游者在白天完全清醒时,也就是说当他的头脑能完全控制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曾对这个问题研究了15年之久的美国心理和精神学家泽达尔.泰普利茨博士说:“有些人为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焦虑万分,因而彻夜难虑,可是梦游者则在梦中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他们的机体方面是醒着的,而他们的感觉器官却是部分睡着的。”

梦游症能否防治

梦游属于一种疾病。为了防止梦游症发作,许多梦游者及其家属采用了形形色色的消极办法来进行“约束”。有的人在睡觉前将自己绑在床上;有的人锁好房门,以防梦游外出;有的人安装了种种小装置,一旦下床梦游能弄醒自己;有的人在睡觉前把一串铃套在脖子上,以便在梦游行动时惊醒家里人。令人惊奇的是,似乎梦游症患者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几乎都能熟练地用一种奇妙的方法来一一解开绑扎的绳子,找到开门的钥匙,拆掉小装置,拿去脖子上的挂铃,所以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济于事。

美国医学界把梦游症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并且认为短期梦游症主要是由于情绪上的波动而引起的。长期梦游症的起因还没有完全清楚,有的认为是先天性的,有的认为与血液有关,因此,至今还没有特效医治妙方。

心脏“永不疲倦”之谜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永不停止地跳动的。它像一台神奇的“水泵”,每分钟跳动60~80次,每分钟可以使5公升血液顺利地通过心脏。一个60岁的人,心脏就已经跳动了20多亿次,通过心脏的血液有1.5亿公升之多。可以说,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人体的“太阳”。

如果心脏停止了工作,我们的血液就无法奔流,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脑这个人体的司令部也会完全失去作用,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难道心脏就不知道疲倦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脏的“永不疲倦”之谜,正在逐步揭开。

有的科学家认为,心脏收缩的时候从一端挤出血液,接着放松,从另一端吸进血液。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脏的一次跳动。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血液才能川流不息地运行。

心房和心室都会收缩和舒张,但所用的时间不同。心脏每跳动一下大约要用0.8秒的时间。在这0.8秒钟里,心房收缩只花去0.1秒;舒张的时间倒有0.7秒;心室收缩只要0.3秒,舒张时间却有0.5秒。这些科学家指出舒张就是放松,而放松实际上就等于休息。因此,看起来心脏好像是在不停地工作,其实,它的大部分时间却处在休息状态。它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劳逸结合是很出色的。睡眠的时候,心脏的跳动次数从70次减到55次,它的休息时间自然也就更多了。

另一方面,心脏的跳动为的是给身体各器官输送必要的养分,但在大量血液不断流经心脏的同时,它本身也获得了更多的营养。由于心脏始终有充足的养料,所以显得身强体壮,永不疲倦地工作着。

也有的医学家认为,心脏所以能“永不疲倦”地跳动着,是因为心脏激素在起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医学家们在解剖尸体的时候发现,在人的心房组织里有一种极细微的颗粒状物质,但由于这种颗粒太小、太少,当时的技术条件又有限,人们没有能深入研究下去。直到1981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的伯德博士,才下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他从几千只小白鼠的心脏中提取到几毫克这种物质,接着,又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小白鼠的静脉里,发现小白鼠的心脏产生剧烈的收缩,血容量上升,小便也增多了。由于这种神奇的物质来自心脏,又能使心脏产生强烈收缩,所以,伯德给它起名叫“心脏激素”。

不久以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拉雷赫博士,又进一步研究了心脏激素的组成、结构及其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心脏激素是由碳、氢、氧、氨等元素化合而成的,是一种肽类化合物。别看它的结构并不复杂,但作用很大,几微克的心脏激素就可以持续维持血液的体内循环。当人摄入过量的盐或血量急速上升的时候,心脏就会很快分泌出心脏激素,使人的血量和血压恢复正常。科学家们指出,别看它在血液中的量少,少到用现代仪器几乎侦察不到,而它的作用却大得让人吃惊。

现在,心脏激素已经用在肾功能衰弱、心脏病和高血压症的治疗上,而且有一定疗效。但心脏激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现在仍然是个未知数,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探讨。

心脏也有智能

国外有个以狐狸为祖先的氏族,他们喜欢吃狐狸的心,目的是希望能有狐狸那样的智慧。在这些原始人看来,心与思想、智慧是有关的。

我们当然知道,脑子是掌握思想的机器,认为只有它才具有智能。然而我国古人却把这种本领归之于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明确地指出了心脏的“思”的功能。古代哲学家荀况同样认为:心是人体的支配者,又是精神活动的主管。甚至在50年前,某些学者还在著作中宣布:“心和脑都是人的思想库”。

古希腊人也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亚里斯多德就坚信这一点。

现代生理科学兴起后,人们通常并不相信心能“思”,心有“智能”,只认为它是个机械性器官,它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并把古人所说的“心”,都一概解释为“脑”。

的确,我们目前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用心读书”、“一心不能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都指的是脑功能。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脏也可能列入“智能器官”。

美国加州一位72岁老人在接受心脏手术后,竟然失去部分记忆,把过去20多年的人和事忘得一干二净,连结婚16年的妻子也视如陌生人。苏格兰的一位家庭主妇因病移植了一位死于非命的男青年的心脏后,也一反往日温和文静的常态,变得与那男青年般地酗酒闹事、整夜不归了。如何解释这等现象?我国学者认为,是心脏参与脑的工作,两者一起主宰着人的思维活动之故。

在2000年前,人类已知道异常的情绪对心脏会有不良影响。瑞典和美国的学者在不久前调查了17433名成人后得出结论:心脏需要友谊,因为孤独、寂寞的人约有一半左右死于心脏病。

有的心理学家发现:心跳适当加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心脏这时会给脑子发信号,提请“司令部”集中精力去干好工作。

美国的一位生物化学家发现,心脏能够制造一些特殊的激素,借助它们与身体其他器官取得联系,甚至与脑沟通,“指导”其他器官如何更好地为健康服务。各国科学家已相继证实心脏的这种新功能——内分泌功能。

根据上述种种,有的医学博士认为:心脏“实际是一种‘有智慧’的器官”。当然,心脏的“智能”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

牙齿的力量

你一定知道,喝稀饭与嚼大饼,吃香蕉与啃甘蔗,牙齿咀嚼的力是不同的。

根据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实验人员用特别仪器测试,鼠在啃咬硬物时,牙齿对物体的压力每平方厘米竟达490千克。人类牙齿的咀嚼力平均为31千克。而全口牙齿的总咬力,男子为1048千克,女性是936千克。难怪大家要用“咬牙切齿”来表示愤怒和显示自己的力量了。不过,要是少了1只牙,则咬力要减少22%;拔去两只,下降近一半;缺了3只呢,就只剩37%了。由此可见,保护牙齿对保护咬力是何等的重要。

牙齿可谓人体中的“大力士”,如果再经长期锻炼,会更加坚强、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