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沙棘的形态特征
沙棘一般高2~4米,高者可达10米左右,芽顶生或侧生,幼枝锈绿色至灰白色,密被鳞片或星状毛,老枝灰黑色,水平侧枝较多,枝上有灰褐色粗状棘刺。全树分为营养枝和结果枝两类,这是观察产果期的主要特征。初果期,营养枝多于结果枝;盛果期,营养枝与结果枝基本相同;衰老期,结果枝多于营养枝。单叶互生、有时对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4~7毫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光,呈深绿色,叶背着生银白色或淡褐色盾状鳞斑,叶片小而厚;叶柄极短,长1~2毫米。花单性且小,呈黄色,雌雄异株,幼龄期间区别难,只有进入结果期才容易区分雌雄株。雄花芽比雌花芽大1倍~2倍,先开花后展叶,成短总状花序,着生于二年生小枝叶腋中。借风传粉。雌花序7朵~12朵小花,雌株上的花轴通常变成小枝或棘刺;在雄株上的常脱落。雄花无梗,具退化的萼片,雄蕊4枚,生在花托上,花丝很短。雌花有短梗,萼筒有两个小裂片,花柱线形,具圆柱形柱头。每个花可坐果4个~8个,最多达12个,浆果密集丛生,果近于圆球形、椭圆形、倒卵形及圆柱形。果长6~8毫米,直径5~10毫米,呈黄色、橘黄色和红色、橘红色,较光滑,一般每粒重0.23克,大者重0.46克,小者重0.015克,其内有种子一枚,呈倒卵形或椭圆形,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种皮坚硬,滑润而有光泽。种皮腹膜有一纵缝,种子长3~4毫米,宽2~3毫米,直径1.6~2.2毫米。
沙棘果实颜色有橙黄色和橘红色两个类型,果实的大小和颜色上都有不同。据观察,从颜色变化上看,有过度黄色存在,在数量上,黄色果植株多于红色果植株,一般黄色果较红色果大,且黄色果抗冻性优于红色果。
沙棘具有较多的变异类型,如乔木类型和灌木类型;稀刺类型,刺类型和多刺类型;扁果类型,圆果类型,椭圆果类型;黄果类型,橙黄果类型,橘黄果类型和红果类型。
§§§第二节沙棘的生物学特征
沙棘第1年~2年生长缓慢,4年~6年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渐慢。栽培4年~5年开花结果实,10年~15年为盛果期,30年以后开始衰退。每年3月~4月开花,果实8月~10月成熟,成熟后的果实不易脱落,可宿存至第二年的3月份。
沙棘喜光性强,并能适应庇荫和潮湿土地,可生于疏林下或被阴坡,尤其以阴坡湿地生长最为茂盛。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抗寒、抗风沙,并耐干旱和高温,在-50℃的严寒地区也可以安全越冬;夏季不畏酷热,在地面60℃的高温下也不致枯死。
沙棘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水湿,更耐干旱瘠薄。可在石质山地、丘陵,以及黄土高原的塬峁、阳坡、阴处、阶地、沙地和平原、河岸、沟谷、低湿地、河漫滩、洪积扇和低盐渍土地生长。沙棘为深根性植物,根系发达,侧根较多,呈水平状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根网于地表层,根系主要分布在30~50厘米的土层中,根幅可达10米以外,垂直根系深扎2~5米。沙棘根萌蘖力很强,一般2年~3年生开始串根,直至根系占满整个林地。当沙棘茎干被土掩埋时,可在被埋的茎干部位形成第二代水平根系替代第一代根系的功能,使它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适应新的境域。
沙棘落叶量大,枯枝落叶极易腐蚀分解。沙棘根生有根瘤,生长过程中,在最干旱、最瘠薄的地力条件下,也能产生大量的根瘤菌,故改良土壤的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