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将军与故乡
17747400000017

第17章 老区风景线(2)

梅南镇,离梅县只有10多公里,二战时期是老苏区,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过这一片土地。如今,这里已看不见炮火硝烟留下的痕迹,所到之处,山林茂密,果树连片,新房幢幢,乌黑发光的柏油路直通到镇政府门前。镇政府院内,高大的木棉树掩映着一片茂盛的自菊花,花香沁人心脾。梅南镇党委书记梁送祥,热情地领我们渡过梅江,走访了小庄园农户。

梅江对岸的河坎上,一片片茂密的果树林、沙田柚、三华李、甜橙、蜜桔、酸洋桃、香蕉、橄榄、青梅等等,有好几百亩。梁书记指着果林说,这里原是一片荒滩,全部果树最近几年栽培起来的,现在被10多户人家承包着。我们细看那些大小果树,横成行,竖成排,棵棵茁壮旺盛,郁郁葱葱,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滩!大家顺着果林问的一条小路穿行一阵,迎面路旁有间土砖小屋,里面堆满了黄澄澄的桔子。那屋子的后园,一位中年男子与一个10多岁的少年正在忙碌地收摘果子。见我们来到,好客的主人笑嘻嘻请我们进桔园里坐。我们弓腰低身钻进桔树丛中,一棵棵又大又鲜的果子触头碰脸,令人可喜可爱。稍顷,热情的主人又搬来条凳,放上果子请我们吃,攀谈起来了。果园主人名叫吕丙发,46岁,家有5口。吕丙发告诉我,他家有4块果园,面积5亩多,栽的主要是沙田柚、三华李和红17甜橙。沙田柚还未挂果,甜橙早两年就收果了,1988年他家可收果一万多斤,收入上万元。除果园外,吕丙发家还有鱼塘一口,养鱼几百尾,养几头猪,几十只鸡,种有水稻等粮食作物。吕丙发的果园,全都用荆棘围成篱笆挡着,过几年果园全部受益,全家收入一年可达5万元以上。我问他:“管这么多的果园,技术上怎么过关?收了水果又如何销售?”吕丙发说:“这些都不用愁,镇里组织有水果协会,小庄园农户都入了会,镇里聘有农艺师和技术员,负责给农民培训技术并指导生产,镇里还办有加工厂,专门负责收购加工和推销水果”。据说,前几年吕丙发还穷得不能启锅,自办小庄园后,摘掉了穷困帽子。

从吕丙发的桔园里出来,我们接着又走访了其他农户家的小庄园。这些农户的小庄园,一般大同小异,以经营果园或山林为主,兼而从事其它生产。他们的收入,最多的达10余万元,最少的也有几千元。南坑村村民王妙生,种了10亩沙田柚,500株紫胶,2亩三华李,养有6头猪,100多只鸡和几百尾鱼,砌了三问新屋,1988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轩坑村村民彭秋胜,是位复员军人,复员回家办了个小庄园,种有8亩橙子,1988年收果3万多斤,收入2万多元。南坑村村民张汀华,承包了200亩自留山,砌了四间新屋,在山上办起了小庄园,种有大片毛竹、紫胶、杉木和水果,每年光砍伐竹木的收入即达2万多元。他承包的山林如果算成钱的话,价值已达700多万元。他在梅县还修了一栋房子,儿子找的媳妇是位城市姑娘。

在轩坑等村采访的时候,梁书记告诉我,“梅南镇发展小庄园农户,现在订有一个标准,即每个小庄园应有5亩以上的果园或山林,一套住宅新房,一间看守果园的房子,庄园里要养有猪、牛、鸡、鸭或羊,每年要达到一万元以上收入,按此标准,梅南镇的小庄园农户已达到952户。”另据两位叶主任说。“在整个梅县市,像这样的小庄园农户已发展到21799个,占全市总农户的16%”。看来,梅县、市农村发展小庄园的趋势,正方兴未艾。

从梅南等地采访归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梅县,农民找到了致富路径——发展小庄园。办小庄园不需好的条件,不要大的投资,不冒大的风险。栽果种树,能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收入稳当可靠。假如,全国所有的老、少、边、穷地区,都能借鉴梅县经验,办起适合各地的有特色的小庄园,尽快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那该多好啊!

红藤峪纪事

三月,乍暖还寒时节,我们慕名来到湖南省大庸市永定区新桥镇申家坪村采访。申家坪名日坪,其实全村是座落在一条狭长的山峪里。因这里过去曾长满一种红藤植物,故又叫红藤峪。

从大庸市乘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红藤峪,进入峪口后,公路七弯八拐,两边山青水秀,草木葳蕤,景色清新宜人。特别是那座落在奇葩绿树掩映下的栋栋新房,沿途蜿蜒数里,全是一色的青砖瓦房建筑,别致新颖,引人注目。此种建筑着在县城你不觉稀奇。然而在这远离闹市的偏僻山峪里,在四周的村庄大都还是木屋甚至茅棚屋,这砖房新居,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当我们正好奇地观看片片新居时,车子已开进村小学外的一块空坪地停住了。这村小学旁边,即是村委会办公所在地。正巧,村党支部在开全村各小组组长及党员骨干会议。见我们到来,党支部书记庄尔和临时安排了一下会议,即招呼我们到另一间小屋坐下,和我们热情谈了好一会。庄书记50来岁,个子高瘦,穿着朴实,看外表其貌不扬,然而,人却十分善良忠实能干。交谈中,我们得知,还在50年代小学毕业时,庄尔和就放弃升学机会而自愿回到了家乡建设农村;在回乡后的30多年建设中,他曾先后7次谢绝吃“皇粮”当国家干部,一心铁定要为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于一辈子;在担任村支部一把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给全村规划并实现r一个“组组通公路,户户通广播,家家照电灯,80%人住新房,人均粮食过千斤,人平收入过千元。的宏伟蓝图。村里多少次有人送礼请吃或贿赂,都被他一一拒绝。为了扶持村里一个户主名叫庄永新的特困户,他曾经多次捐款捐物,5年如一日帮助和指导这一家进行生产及安排生活,直到这一家彻底脱贫为止……在申家坪,群众称他为“树魂”。

庄尔和之外,申家坪村村民对党支部的另2名支委成员评价也很高。这两位支委成员,一位名叫黄明新,任村委主任;一名叫蒋厚辉;任村委秘书。申家坪村的人都说,这两人是庄尔和的左右膀,村里的重担,有大半是黄明新和蒋厚辉在帮助挑着。村里的事,常常是庄尔和出主意定盘子并负责跑外事,村里具体落实任务,主要就靠黄明新和蒋厚辉。村里修公路、架电线搞公益劳动,他俩都要参加。村里每年举办几期科学种田技术讲授课,多数时候是他俩义务主讲。1988年下半年,为鼓励农户用科学新法养猪,黄明新协助吉首军分区的同志推销一种饲料添加剂,曾连续一个多月走家串户去送货上门,并在自己家里摆了一个推销点售货。村秘书蒋厚辉与特困户龚光明结成联系户,8年如一日,帮工帮料,帮助扶持生产。

在村委会采访完后,我们去看被扶持的脱贫户。龚光明是蒋厚辉扶持的,我们特意跑到了他家去看,龚光明的家在肖儿峪组,现有6口人,其中一人双目失明,3人各自只有一只眼,两人又瞎又呆。全家生活过去十分困难。这几年经过蒋厚辉的耐心扶持,去年人平收入已达850元,人平粮食达550公斤。全家到年底已修起了二栋130多个平方米的新砖瓦房。新砖房的旁边,还有半间摇摇欲坠的破烂草房没有撤去,它与新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新房内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对我们激动地说:“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这全靠我们大队蒋秘书的帮助,全靠我们大队党书记的好领导呵!”老婆婆将村委会仍叫做大队,将党支部书记叫做党书记,我们听了,都不禁笑了。我们笑着祝福这老人过好晚年生活。回头到村委会的活动室里,我们发现墙壁上大大小小挂着各样的奖状奖旗19面(只),其中,一座大石英钟,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89年中共湖南省委奖励颁发的。上面写着奖给申家坪村党支部“先进党组织”几个闪闪发光的镶金大字。这是对申家坪党支部的最好评价。

要告别申家坪了,我们为申家坪的深刻变化而惊讶,更为他们有这样的党支部而高兴,申家坪。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心向茅岩河

1987年3月,春寒乍暖的一个早晨。

身任改制前的湖南省大庸市旅游局局长的田贵君,带领他的两个同事,在风景如画的武陵源胜景——茅岩河边,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创举,进行首次橡皮舟漂流旅游项目试验,作为澧水河上游的一段河段的茅岩河,从此便名声大振。

田贵君自小长在河边,十几岁便在茅岩河边砍过柴,放过木排。茅岩河的风光早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在大学中文系读书,他还作过一篇《岩河行》的散文。1984年底,他在县委调研室工作,又写了一篇《岩河风景简述》的文章,这是最早一篇涉及茅岩河风景论述并论证其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章,开发茅岩河,他是早有准备的。

1985年初,大庸市成立旅游局,田贵君调任局长。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组织考察茅岩河,把上至苦竹河、田家岗,下至花岩约50多公里的河段正式定名为“茅岩河”,并誉称为“百里画廓”。田贵君在考察论文中提出了在“张家界玩山,茅岩河玩水”的看法,并认为茅岩河作为游水的旅游项目是对张家界游山的一种补充。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旅游者的普遍赞赏,并为政府主管部门所重视。

开发茅岩河不是一件易事。田贵君为此进行过反复探索,却未找到最佳办法。

1986年11月,他有事出差来到上海,时逢洛阳长江漂流队抵达吴淞口,成千上万的人欢迎漂流英雄的归来。田贵君目睹那喜庆场面,脑子里顿觉豁然开朗:“在茅岩河办漂流旅游项目!”当即,经朋友介绍,他到一家造船厂购了6条大中小橡皮舟,回来就着手试验。

10名旅游工作人员,分乘两只橡皮舟,经过两天试漂,橡皮舟顺利漂流到了目的地。首次试漂成功了!

接下来,试验性的漂流营业便开始了。静静的茅岩河忙碌起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接踵而至。这年8月,首都北京来了一个记者团,众多记者在漂完茅岩河后,回去发出了一条条消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旅游报》、香港《中国旅游画报》等报刊都撰文赞誉,认定茅岩河的橡皮舟漂流旅游项目是“国内首创”,是独辟蹊径的“全国第一条漂流旅游线。”这种项目开了“国内特种旅游风气之先”。全国不少旅游者在试漂后,也都认为,在茅岩河进行橡皮舟漂流“有惊无险”,且既安全又有刺激。继茅岩河之后,广东乐昌、东北黑龙江、湘西猛洞河等地都先后仿效,办起了橡皮舟漂流项目。

茅岩河的开发,自此拉开序幕。慕名而来的游客成群结队,应接不暇。为了茅岩河的旅游建设兴旺,田贵君,不分日夜地奔波劳累着。几年来他四方奔走,争取到了一笔笔投资。现在,茅岩河从白手起家,已拥有固定资产55万元,有车两台,橡皮舟26条,操舟机7台。几年来,为了接待好茅岩河的游客,他既当局长,又当水手。茅岩河湍急的河流上,常常可见他飞舟操浆伴送游客。今年7月的一天,澧水源头天降大雨,下游的茅岩河段洪水突涨。其时田贵君与几位工作人员正带游客漂流,过一险潭时,有2位游客不慎掉进河中,破洪水冲至一岩崖下搁住,处境危难。田贵君和另5位工作人员冒险驾舟,摸索一个多小时,飞至岩崖下将两位游客救上船,两游人为此感激不尽。

他表示,在他任职期间,他还要继续为茅岩河的开发多方奔走,争取将茅岩河建设成现代化的旅游漂流点。

茅岩河的开发倾注了他的心血。茅岩河不会忘记他!

苏埠镇漫步

苏埠镇的清晨是极热闹的,当朦胧的夜色刚刚消逝,镇上各条街道赶集的人便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走到燕京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摆在路旁的竹木器具。桌、椅、床、柜、沙发、洗脸架、脚盆、梳妆台、木瓢、提篮等等,无所不有。那竹木原料场地,一根根杉木、松树木和碗粗的竹子,堆积如山;一辆辆板车、拖拉机、汽车穿梭运输,往来不停,一个个腰缠钱包的生意人,正在火热地交谈着买卖。看罢这里的交易市场,令人有些诧异。苏埠镇地方并不出产竹木,却为何市场有这么多竹木交易呢?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这些竹木原料原来都是本地商人从外地贩运来,在这里集散销售的。

从燕京路转过去是金陵路,这是一条商业街,过去曾有“小南京”之称,主要经营百货日杂商品。在去金陵街的路上,还可见十分热闹的米行和蔬菜市场。米行有各种粮食麦麸和糠料之类交易。蔬菜市场占地有好几亩,其规模比一般县级的菜市场还要大。这两处市场我们尚未转遍,迎面又见许多人肩挑肩负或用自行车、板车拖着一捆捆麻料,不断向一入口处涌去。我们紧跟其后,抬头忽见一片10余亩大的开阔地上,堆满了各样麻料,数不清的人正在此交易。据说这个麻行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麻原料一般为当地产,也有外地运来的。麻类分青麻、葵麻、黄麻,以黄麻最好。其价格一斤5角到9角不等。加工成麻绳后,一斤能卖一元多。一个农户一天可加工几十斤麻绳。市场的一角,有一个姓王的小伙子告诉我们,他们夫妻俩一日可加工50一60斤麻绳,每天可赚30-40元钱。镇里还有一个叫孙玉秀的农民,雇工30多个,专门进行麻绳加工,年产值竟达100多万元,成为安徽省着名的农民企业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