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乃济主张完全相反的,乃是四品官员、身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他上的奏折是重典禁烟,大致意思如下:一、给每一个烟民一年期限,一年之后,尚有吸食者,格杀勿论。原先的吸食者,都是打板子,毒瘾的折磨远比打板子难受多了,如果我们处罚吸食者的死刑比毒瘾上来还令人难受,吸食者就接受戒烟了。二、互保连坐式禁烟。一人吸烟,五家连坐!客商吸烟,店家连坐!官员吸烟,加倍处置,子孙也遭连累;官员家属幕僚吸烟,处置官员本人;至于士兵,也取保甲制,按地方办理!
黄爵滋的此奏,痛快倒是痛快,可是弛禁他下不了决心,如此严禁他也下不了决心,因为当时的天朝臣民,吸食者已不下四百万,如果戒成功一半,那也还有二百万啊,如果十个里面戒九个,还剩四十万,一个一个杀头,那可不是杀鸡啊!于是,道光再次将奏折下放,让大家讨论。问题是在没有确立“言者无罪”的体制下,大臣们谁认真的给你讨论啊。但是也有例外,就像许乃济与黄爵滋就是例外一样,历史给大清王朝准备了另一个人物——湖广总督林则徐浮出水面!林则徐,他将成为道光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去广东禁烟。
正像后来的赫德可以在贪污成风的中国海关创造高效与清廉的奇迹一样,林则徐也可以创造此等奇迹:一、限令夷人交烟。二、整顿军队队伍。三、断绝广州与澳门的联系!四、所有百姓(当然只限百姓,因为大清官员不能与夷人相见,早是大清帝国的铁杆纪律),不得与夷人有任何联系,否则以私通外国例论罪。五,收缴203167箱鸦片,收缴、存放、包括销烟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无一丝漏洞,这一切让时刻关注此事的英国人也大为赞叹:“贪污中饱的事,是绝不可能的!”
问题是,林则徐个人的力量支撑不了大清这艘快速下沉的破船。林则徐可以创造一时的奇迹,但是他创造不了大清的奇迹——就在虎门销烟的当口,又有一万箱鸦片运到了中国海面,你林则徐的关口不好过,并不意味着大清的其他关口也不好过!更何况,林则徐本人的命运,跟他的道德无关,更跟他的能力无关。英国兵船来了,大清抵挡不住,林则徐就只能沦为替罪羊了:流放新疆!
历史就这样给我们造就了一个悲情的民族英雄。
历史有时候也调戏人们的感情。太平天国起事前,大清政府再次感觉不妙,并再次想到了林则徐,1850年,66岁抱病在家的林则徐接到了咸丰皇上的圣旨,重新任他为钦差大臣,命他前去广西镇压乱党!临危受命,林则徐上路了!
只是林则徐还没有走到目的地,半路上就去世了。
感谢苍天,给我们一个完美的句号!只有一点遗憾,林公的销烟注定是一场烟花了,因为由禁烟导致的鸦片战争结束后,鸦片进入中国的年总和,已远远超过林公禁烟前一年的数字!如此,当30年后李鸿章在台湾问题上与日本谈判取强硬态度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就可以理解了,一句话,大清主流思想始终是把林公的销烟当作鸦片战争之祸源的!
琦善的投降
林则徐的禁烟,换来的是英国远征军的到来。英国远征军一路打到天津白河口,道光慌了手脚,撤掉林则徐,换上了琦善。琦善,这个下场比林则徐还要惨(革职问罪,锁拿回京)的钦差,用的是与林则徐完全相反的策略:妥协投降!
对于世界大势蒙昧到一无所知的天朝,只能是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了。这一点,倒颇似几个月的婴儿。吃左奶呛了,他就坚决不吃左奶了,给他右奶,他才接受,可是右奶也呛,他再转吃左奶。如果说婴儿如此这般是可爱的话,一个国家,在战与和之间来回摇摆,就只能说是可悲了。
我们还是看看琦善的活动吧:
在天津与英军谈判之前,英军申请上岸购买食物。琦善以东方人特有的好客精神,给他们体面的答复:不用自己破费了,我们这里有的是牛羊鸡鸭,可以大量的送给你们。正式开式谈判时,琦善再次给英军以物质安慰——为义律等谈判代表准备的正餐,单小碟装盛的菜肴就有三十多种;同时以皇帝的名义再次给停在白河口外的英舰送去牛20头,羊30只,鸡鸭数百只,并且告诉对方:大老远的来了,辛苦辛苦,吃喝的事当然归我们管!当然,英国人不是饭桶,不是食品就能打发走的,所以琦善同时给他们精神安慰——林则徐措置失当,政府会重治其罪的。如果英军撤回广东,政府会派钦差大臣前去代英夷伸冤的。
琦善的安心丸使得英军撤兵回广东了,道光马上任命琦善为钦差,前去广东处理林则徐捅下的马蜂窝。
琦善一到广州,第一件事就是惩办抗英派,拆除珠江口一切防务设施,遣散林则徐招募的水勇乡勇。尽管琦善如此善意,但是误会还是有的,英国一船只悬挂白旗前来虎门送停战协定,被不懂白旗规则的清兵一顿炮轰给轰了回去!
英方向琦善提出割香港给英国等14项条件,扬言如有一条不从,即重新开战,并给指示了最后期限。可怜的琦善只好兜圈子啦,可是英国没有陪玩的心思,时间一到,即进攻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兵四散逃窜,清军协台陈连升力阻逃兵,中飞弹而死,他的儿子跳水自杀,陪父亲走了。清兵死292人,伤463人,英军无死亡,伤38人。
打不过,只得再次谈判,谈判的结果,便是所谓的“穿鼻草约”。之所以是草约,乃是琦善玩的一个花招,其实也不是花招,割地之事,除了皇帝批准,那是谁也无权应承下来的,所以琦善只是口头同意穿鼻草约之条款,未在文本上签字盖章。可是英夷可不管这个,口头同意也是同意,所以他们直接开过去,占香港去了!
琦善的投降让道光大怒,他又想主战了。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侄儿,靖逆将军奕山前来广东助战了。琦善一听皇上又主战了,在与英夷的谈判中便不再示弱,与英军谈判时,对于先前的口头协定予以推翻。英军一恼,虎门之战开始。五个钟头后,虎门炮台失陷,中国官兵阵亡四百,民族英雄关天培阵亡。
奕山到达广州,组织了广州战役,作为道光的侄儿,他是大清政府第一个使用白旗规则的将领。打不过,他在广州城头高举白旗,英军退至虎门。
清政府对于琦善私自签订穿鼻草约十分不满,认为他太慷慨了,竟敢割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政府对于自己的谈判代表义律私自签订草约之事也心生不满,认为他要求的条件太低。所以,这边琦善被锁拿回京,那边的义律也被新的全权代表璞鼎差所取代。
璞鼎差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直把战火烧到了南京。清政府一败再败。不得不签订新约——远远超过穿鼻草约的中英南京条约,在新一任钦差大臣耆英手中签订!
最后说一下可怜的琦善:锁拿回京后,先判斩监候,后与林则徐一个结果:戍边!
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在面对新的敌人时,只要它的组织方式与统治方式不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一个人的销烟与一个人的投降都注定了同样的结局——谁也改变不了大清沉亡的命运!大清就像那华丽的泰坦尼克号,我们后世的人,只能像观众一样,眼看着它慢慢没顶,留在胸腔中的,是永远的叹息!
大清风流:帝国的旧事,历史的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