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谁胜谁败吧,俺相州老乡们这回可吃亏大了,免费戏没看好,甚至送出许多性命来。问题是观众老不长记性,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英国侵略者为了跟林则徐逗气,故意把递交宣战书的地点挑选在了厦门。遗憾的是,由于整个清政府从上到下不懂所谓的“白旗规则”,所以挂着小白旗的英军单桅小船在7月2日至3日的两天里怎么也完不成宣战书的递交任务,与此同时,岸上堆积着大群围观的居民(此等千载不遇的好戏,百姓当然不愿错过),英军翻译官罗伯聃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向人群喊话,说明自己的意图,可是观众们没一个回话的。最后,英军用炮弹说话了,两颗炮弹落地后,岸上的观众一哄而散!
哎,早该散了!
老太后的奢侈
历史上总有些人,奢侈到让我们目瞪口呆。比如石崇。大家都知道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故事: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文明皇后的弟弟,官拜右将军。众所周知,给皇上做小舅子,这差事挺不错的,一则能当官,二则家里的钱多得令人发愁。王恺就特发愁,发愁的结果,是和当时的大款散骑常侍石崇比富。王恺用当时特别贵重的麦糖清洗锅子,石崇用更为珍贵的石蜡当作柴禾使用;王恺用紫纱步障四十里,石崇用织锦步障五十里;王恺用一种叫椒的涂料涂饰房屋,石崇就用红色的石脂盖过他……晋武帝一看小舅子要占下风,立马儿打开国库赞助,他赠给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便得意地向石崇炫耀,石崇一看,拿出自己的铁如意,照着珊瑚树,“啪”就砸了下去,珊瑚树被砸成了碎片!王恺大怒,心说:你再嫉妒也不能这么干吧?石崇却不疼不痒地说:哎呀,用不着心疼的,我现在赔给你就是啦!于是命令仆从取出自家珍藏的珊瑚树,二尺多高的异常之多,三四尺高的竟然也有六七株之多,王恺目瞪口呆……
中国历史上最奢侈的人,应该是慈禧老太后了吧。
老太后每次吃饭,需上整整一百盘的菜。一百盘菜摆开是什么阵势,我实在想象不出来,但是若给我摆这么一溜,我首先要配备一个“饭用”望远镜,那才叫酷!这一百盘菜每次怎么折腾出来的,我也想象不出来,不过大家可以看看德龄的《慈禧太后的秘密生活》。德小姐描写老太后坐火车上奉天,火车上光炉灶就排了50个,每个炉灶上配一个大厨,每个大厨每次就做两样菜。因为有时候一个菜都需要二至三天才能做成。老太后喜欢鸭子,大厨炖一只鸭子就需要二至三天。每个炉灶还要配一个小厨,这小厨是专管生火的。所以太后一说自己饿了,50个小厨齐拿着芭蕉扇开始扇风点火,那阵势,可能比铁扇公主煽火焰山还要壮观。当然,每个炉灶还要配杂厨若干,比如太后要吃豆芽,就需要专人一根儿一根儿的摘豆牙——把豆芽根儿上的须全部摘掉,同时,还不能弄断豆芽儿本身……本来我以为,钱多了会令人发愁的,看来我想错了,大活人总不能让钞票压死,总会花出去的。甲午战争前六年,北洋海军一直想添置新式战舰,可政府就是不批准,理由是“时艰款绌”。那当然了,老太后一天的生活费用就是4万两银子,款不“绌”才怪呢!
1894年11月7日,是老太后的60岁生日。老太太为自己的生日准备的首饰合黄金1万两,合白银38万两。生日置办衣服,花去23万两。从颐和园回紫禁城所经道路的景点设置与装饰,花去白银240万两……太后这个生日,约花了白银一千万两,约相当于整个北洋舰队的经费。除此之外,光绪要亲政,老太后要退休,为了给太后修退休后休息的乐园颐和园,总计花去白银3000万两。当时,英国和德国最先进的战舰价格约为25万两白银。也就是说,老太太半个月,就要花掉一只巡洋舰。老太后装修颐和园的钱,可以组建三支北洋舰队!
德龄在书里说:“只就太后洗澡时所用的毛巾来讲,已可见其奢侈性的一斑了,老人家每洗一次澡要用四十条的毛巾!”当然了,这些毛巾不是一般的毛巾,德龄说,这些毛巾可以拿到博览会上当作工艺品展览的。四十条毛巾再工艺,对老太后来讲,当然不能叫奢侈,我给她想了个专用词——中国特色的皇后文明!
老太后一生文明,生时文明——整个帝国都是她奢侈的资源;死后也文明——恨不得天下财宝都钻她墓里。老太后的葬品,在李莲英和自己的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里有详细记录:
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镶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全被不但花纹繁多,而且还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在经被之上又盖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网球被。
慈禧头戴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镶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的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其凤冠价值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此珠分开是两块,透明无光;合拢时是一个圆球,可透出一道绿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慈禧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是红宝石的。她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头前方有蚌佛18尊,头顶一翡翠荷叶,重22两5钱4分,当时价值285万两白银。头两侧有金、翠玉佛10尊,手边各置玉雕马8匹,玉罗汉18尊。在其尸体旁或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红宝石佛、翠佛108尊,每尊佛重6两;翡翠西瓜4枚,估价600万两白银;翠桃10个,绿色桃身,粉红色桃尖。翡翠白菜两颗,绿叶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只满绿的蝈蝈,绿色的菜叶旁有两只黄色的马蜂,估值1000万两白银。
棺内最珍贵的是座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珑宝塔。其尸体旁边还放满了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荠700多件。当宝物殓葬完毕,发现棺内尚有孔隙,又倒进四升珍珠(8分大珠500粒、三分珠2200粒,二分珠1000粒);红蓝宝石、祖母绿宝石2200块,仅这些填空的珍珠宝石就值223万两白银……据估计,慈禧的随葬品值白银亿两不算过分。
相形之下,与老太后差不多同时代的维多利亚,虽然地位与老太后相类似,但就寒酸了一些——她只能拿着年薪做女王。英国国王的年金由议会拨款:“光荣革命”后定了80万英镑,以后逐步增加。维多利亚时期是300多万英镑。20世纪前期增加到400多万英镑。这年薪虽然高了些,但是再高,毕竟有个限度啊,有限度,就意味着希望!而慈禧呢,个人的开销没任何限度,无限度,就意味着绝望。
我觉得,大家用金钱来算计老太后的奢侈还是有些拙了。她的奢侈,是以整个大清的灭亡作为代价的。所以说,大清才是她的随葬品,而李鸿章这样的能臣,甚至包括光绪本人都是她的人殉,这才是一个人的奢侈——登峰造极,史无前例!
同治的毛病与不幸
同治心理有些毛病,一般人给忽略了。同治五岁时,受了一回刺激,这刺激来自洋鬼子。
1860年,洋鬼子进北京,咸丰携妻妾子们到西边打猎(西狩)去。同治帝虽然还小,仅五岁,但是打猎的路上,受苦是当然的。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同治他娘是如何培养儿子恨洋之情操的,但以后的同治差不多也算一个合格的义和团战士了。证据一:拒用洋货,不但自己不用,还不让自己手下人用。有一个叫夏同善的侍郞,是同治的伴读,他有一块心爱的计时表,可是不小心让同治发现了,当即给他摔个粉碎。证据二,同治常让太监给他制作一些洋人小泥偶,排列于桌上,然后他拿着小刀,割他们的脑袋,一边割,还要一边喊着:杀尽洋鬼子!杀尽洋鬼子!证据三,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18岁的同治皇上,在紫光阁接见外国公使,这帮洋人没有下跪,只给同治鞠了几个躬,事后同治想起来不停地后悔,事关天朝上国之颜面啊!
其实这些毛病也算不了什么,英国的乔治三世也有精神病呢。发作起来,就差裸奔了。俄国风流女皇叶卡特林娜的丈夫彼得三世更不正常。这些毛病放普通人身上,可能进精神病院,可是放皇上头上,就是龙威莫测了。一句话,这些毛病构不成同治做皇上的障碍。
不过,人们一般同情同治。阎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里,概括了同治的不幸:“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
其实这六大不幸也没阎教授说得那么严重。幼年丧父对普通人来讲,当然是不幸,但是对皇子们来讲,也就那么回事。幼年不丧父,成年以后也可能弑父杀兄,当然,自己先被父兄干掉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治还算是幸运的,通向宝座的路上,没一个竞争者。
童年担当社稷而丧失童真之欢乐,也不完全对。同治小时候就是个问题孩子,按史书描写,跟现在的多动症症状相符:上课时嬉笑打闹,老师们头疼得不得了,像倭仁那样学富五车的国学大腕,倒是同治的老师,但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对这号理学大师来讲最恰当,他是顽固派首领,攻击洋务派那是不遗余力。同治受教于他,除了之乎者也以外,估计也学不到什么了。虽然学不到什么,又是差生,但这老师既不敢罚这学生站,又不敢让其他同学扇他耳刮子,还不敢一脚把他踹到医院里。总之,同治应该比现在的顽皮学生还要幸运些。
同治16岁的时候,不会句读,奏折看不好,书写时错字连篇,说话也不利索。
总之,同治上课那小样儿,若让孟子看见了,估计就这么一句短评:“望之不似人君”。可是那样的体制下,就是孟子本人咋瞅咋像个圣人(副的,亚圣),皇冠也落不到他头上。所以,小不点做个皇上,也不能叫不幸,再说了,中国历史上这种遭遇的小不点多了。像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那才叫不幸呢。
婚姻不如意,也不算大不幸。好歹拥有恁多女人呢。人家方鸿渐毕业于克莱登大学,喝过洋墨水,不照样婚姻不如意吗?再说了,中国的皇上哪有什么婚姻!
无子无女,也不能叫不幸。人家伊丽莎白一世还是童贞女王呢,总不能说人家终身不幸吧?但大家愣要说同治不幸,我也不反对,不过我还是认为,吃饱了撑着了跟饿得哇哇叫,不在一个层次上。后宫女人三千生不出一儿一女总叫人同情不起来。
至于19岁早亡,唉,既然有生之年过得如此不幸,早点解脱也算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吧。但是您要愣说像余华笔下的主人公福贵那样“活着”也叫够本,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在我看来,他所有的不幸只有一个:慈禧为娘不淑!慈禧不是个好媳妇儿,同时也不是个好娘。这倒是真的,我猜,她也就这么个德性:自己打着麻将,却不时地扭脸喝斥孩子:别添乱,一边儿玩去,妈妈正坐庄呢……待儿子长大,又给他包办婚姻,偏不让他亲近他最喜欢的女人……总而言之,摊上这么一个娘,同治是够不幸的。所以,奉劝天下的男人,为子女未来的幸福着想,您老也得娶妻娶德啊!
两个帝王之师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