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糊涂读史
1781800000029

第29章 外篇二 (2)

千金一笑从此成为中国的流行语言,但是它可能是个谣言。因为《东周列国志》就像《三国演义》一样,毕竟是小说家言,可以由着作者的性子丑化或者美化自己的主人公。不信大家看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里面没有任何千金买一笑的影子!

看司马迁的意思,幽王是无意中发现美人喜欢烽火戏诸侯的,发现了,就陪美人多玩了几次。西周的灭亡,实在是跟褒姒姑娘瓜葛不大。我自己感觉,西周向来以德治国,特轻视女人,捎带着也就特轻视那些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君主,有人干脆把幽王称作“混蛋”。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像英国温莎公爵那样爱美人甚过爱江山的,几乎没有。我倒觉得人家周幽王特别可爱,至少是宝玉那样的性情中人。换句话,若宝玉做了帝王,倒可能是周幽王与南唐后主二合一的料呢。

宝玉没有江山,所以能落个多情公子的名分儿,一般没人说他的坏话;幽王拥有江山,若由着性子喜欢女人,当然就是混蛋了。是混蛋,就可以打他的江山,抢他的宝座,做窃国大盗,至少名正言顺些。所以,亡国之君身后谣言特多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比如周家伐商,就说人家“牝鸡司晨”,后世的人也立马儿相信商家之亡是咎由自取;待周家衰弱时,各诸侯坐大,都不再挺他这个黑老大,当然也要给他制造谣言了,于是千金一笑就出台了。

会相面的老丈人

古代有些人,特别会相面。会相面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眼就能看出,哪个男人不是凡人,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三下五除二,就把人家弄成自己家的女婿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自己有闺女,养女也行。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比如杨坚的老丈人、朱元璋的老丈人、刘邦的老丈人等。

先说朱元璋。据说朱元璋长得很对不起观众,似乎恐怖得没法交待,估计相当于现代社会所谓的恐龙。吴晗说:“元璋的相貌很不体面,晚年尤其难看,一脸凶相。曾找了许多画工,画像十分逼真,总不洽意。后来有一个聪明人画的像,轮廓有点像,却一脸和气,充满了慈祥的样子,这才对了窍,传写了多少本,分赐给诸王。这两种不同的画像,到现在都有传本。”(吴晗《朱元璋传》第219页)。不知美国学者费正清看的是哪个传本,他说:“洪武帝相貌丑陋,脸长得像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第208页)我估计费先生看的是比较好的那个版本,因为猪脸不算太凶,而且,如果猪们听说他老人家用猪脸来比喻朱元璋的脸,可能会有些意见,明显是歧视人家猪么。不管怎么说,费先生是不大懂行情也不会相面的,估计这就是费先生做不了皇帝老丈人的真正原因。众所周知,丈人眼里出女婿,凡人眼里出猪头。元璋凭的就是这猪头,才得了郭子兴的赏识,把人家的养女给娶到了手。如果不是郭子兴慧眼识英才,姓马的那大脚丫头,怎么能成为第一妇人呢?

相面术最精的,当属刘邦的老丈人,那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瞅出刘邦日后必成精作怪!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隆准而龙颜”。所谓的龙颜,大家也往“恐龙”那个方向想就行了。总之,长得也比较吓人。吕公见了刘邦,那是一见钟情,借酒劲儿跟刘邦套近乎:“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老丈人这么大方,丈母娘可不愿意了,骂老头子说:“你天天把咱闺女居为奇货,说是要嫁贵人,沛令跟咱关系不错,人家求婚到咱门上,你都不答应,喝了两杯猫尿,就开始撒酒疯了,要把孩子许给那个小流氓刘三小?”吕公回说:“妇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给你你也不懂,一边儿凉快去!”

刘邦当然没有辜负老丈人的相术,所以,姓吕的那丫头,也成了第一妇人!

至于不会相面的,那亏可就吃大了,比如西汉的张贺。说来话长。武帝晚年,发生了巫蛊案,太子刘据也被牵连其中,被迫造反,事败自杀,他的儿孙与妻妾当然在劫难逃,但是阴差阳错地,刘据的一个刚出生的孙子被人遗忘了,居然在监狱中活了下来,最后被送到了其外祖家,他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

武帝临终前,下诏将刘病已收养掖庭(皇宫旁舍)。掖庭令张贺本是太子党人,如今遇上旧主遗孤,当然要悉心照料了。看刘病已聪明过人,且出落得一表人才,就动了心,希望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刘病已。没想到身为右将军的闺女他叔一听就急了,骂自己的哥哥越老越糊涂,人家找女婿都是攀高枝,张家的闺女怎么反而低就。张贺还想分辩,他那弟弟不耐烦地说:“大哥,刘病已虽然长得一表人才,可他是刘据的孙子。罪臣后,早被削成平民啦。咱们张家女儿怎么能嫁一平民?你养着他已够仁至义尽了,把闺女嫁给他那是万万不可的。”张贺一听,只好打消自己的主意。可是总得给刘病已娶老婆啊,张贺想到了自己的同事、暴舍(有罪宫人居住之处)啬夫(掌管织事)许广汉,许广汉一听张贺保媒,就欣然同意了(两个人是上下级关系,也比较有共同语言,都是有罪之人,都挨过割掉睾丸的宫刑),没想到回家后跟老婆一说,就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我女儿鲜花一朵,日后要大富大贵,怎能配那个刘病已?”许广汉哄老婆说:“掖庭令张大人亲自为媒,如何推脱?再说了,人家好歹是皇家亲骨肉,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这么一说,许广汉的老婆也不再叫唤了,闷闷不乐地开始给女儿置办嫁妆。许平君嫁给刘病已,一年之后生了个儿子,这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元帝出生才几个月,刘病已就做了皇上,这就是著名的汉宣帝。众所周知,是霍光废掉了昌邑王,扶刘病已登基的。

我不知道,汉宣帝的丈母娘是怎么想的,但我猜,张贺可能心里不是滋味,好好的一个皇帝女婿,就这么让给别人了。这就是相面术不精的必然结果吧。

当然,也有霸王硬上弓,一点也不研究相术,直等别人做了皇上,他才嫁女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霍光。刘病已做了皇上,霍光就想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刘病已,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当时的上宫皇太后就是自己的外孙女的现实,也就是说,女儿嫁给汉宣帝之后,从汉室来讲,她是皇太后的儿媳妇,可是从霍家来讲,她又是皇太后的姨妈,一句话,整个一乱七八糟。还有,霍光家那外孙女还在中国内宫史上打破了多项纪录:六岁就做了皇后,十五岁时做了皇太后,同年又成了太皇太后,如果不是制度上规定只能做到太皇太后,这上官氏甚至能做到太太皇太后呢。

还说霍光,霍光把女儿嫁给了汉宣帝,可汉宣帝愣是喜欢自己那结发妻子许平君。霍光的老婆于是派人毒杀了许皇后,霍家的女儿终于做上了皇后。可惜这种霸王硬上弓的作派,也没有结出饱满的果实来。待霍光一死,霍家毒杀许皇后一事便泄露出来,霍家的政变也没有成功,全家玩儿完。霍光的小女儿虽然没有参与其事,但是仅以身免,皇后的位置也给废了。

人家的“里子”咱们的“面子”

607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前来隋朝敦交,其携带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不傻,一看就不高兴了:小样儿,想跟我平起平坐啊!别说炀帝看了不高兴,我看了也不乐意,幸亏当时不流行文字狱,否则就凭这一句就可以断定小日本咒我大隋早点日落天边呢。炀帝给小日本的回复是“皇帝问倭王”。炀帝真是聪明,一个“问”字,端的帅呆了,大国风范尽现;一个“倭”字,简直酷毙了,小日本那小样儿,活灵活现。问题是,倭人也不傻,圣德太子一看,也不乐意了,再派小野妹子前来,国书改作“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看这些小故事,不由你不乐,日本不愧是中国的徒弟,双方在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倒真有些类似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了——“挟小智小术”。不过总的来讲,日本在这方面并不占上风,众所周知,外交的背后,是一国的实力。日本既贪咱这边的便宜,就不得不认咱的朝贡外交。朝贡外交对外邦来讲,是实质上的物质便宜,是谓“里子”;对咱们自己来讲,是面子上的荣光,是谓“面子”。这种不正常的外交,导致中国政府长期处于自欺欺人的幻境之中。一旦有人违规操作,把面子忘后脑勺了,你看大家怎么骂他。石敬瑭就是现成的例子:

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向辽帝国请求兵援,应许割让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作为报酬。辽国国君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立即出兵帮忙,击败后唐,并封石为中国皇帝,国号为晋。石敬瑭即位之后,非常讲诚信,立即把燕云十六州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让给辽帝国。石敬瑭自称“儿皇帝”。这一“儿”不打紧,千古臭名与骂名就赢到身上了。

你会说,石敬瑭丢的不只是面子,关键是连里子也丢了。说得对,后来的大宋王朝,虽然连续丢里子,割地赔款的,但输了里子,保全了面子,大国风范维护得很好,名声就比那石敬瑭好多了。

先说宋辽外交。

宋太宗赵光义欲收复燕云十六州,979年,双方在高梁河(现在的北京西直门外)激战,宋太宗中箭,乘一驴车急急逃走,从此再不敢亲临战场。986年,双方再战,结果是西路军副帅杨业因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兵败被俘,绝食三天而死,民间版本无视大宋军事体制的致命性缺陷,却演义为“杨家忠勇爱国,潘美奸臣误国”的话本,于是全国人民一律把愤怒的眼光射向了潘家。一句话,当时的政府打不过人家,后世百姓也觉得丢面子,所以会替那政府找替罪羊,潘美就撞枪口上了。正如大清打不过英、日及八国联军,现在的百姓就把黑锅扣到李鸿章头上一样。开封龙亭公园的两条湖,据说一个水清,一个水浊,百姓传说清湖象征着杨家,浊湖象征着潘家。虽然我当初在开封上学的时候很是对比了两湖里的水,找不出它们的不同来,但我也还是希望百姓们没有错。

1004年,也就是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侵,皇帝耶律隆绪与母后萧太后直抵澶州(河南濮阳),澶州距当时的首都开封只有二百余里,这可咋办?真宗与众大臣吓得只想快跑,新宰相寇准坚决不干。幸亏寇准有些牛劲儿,当真宗说要回后宫以后再议时,寇准不让真宗走,说你一走我就不容易再逮着你了,今天必须下个决断。真宗无奈,同意了寇准要求皇上亲临前线的建议。说的也是,人家那边不但皇上亲自来了,连太后一个女人家也亲自来了,咱这边的皇上却缩头缩头的,士兵是有些泄气。真宗在寇准的强迫下,亲临前线,这一“亲”不打紧,士气大振,初战即胜。那边有长驱深入的后顾之忧,咱这边有见好就收、孤注一掷的赌博之意,于是澶州之盟就订下了,内容如下:

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2.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3.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河沟为界。

澶州之盟虽然也是城下之盟,付出物质损失也不少(1042年,辽又乘宋夏战争讹咱,输银每年增加10万两,绢增加10万匹),宋辽从此和平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光这个银款下来就是二千万,但是二千万买个“叔母”,总比石敬瑭买个“爹”要面子上光彩多了,落的骂名当然也轻多了。

再说宋夏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