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糊涂读史
1781800000031

第31章 外篇二 (4)

更有意味的是,中国的老丈人也被人尊作泰山,本来我以为,泰山一词表达了宗族伦理社会中,女婿对老丈人的敬畏,正像政治等级社会中小民百姓对统治阶层的敬畏、日月神崇拜中人类对于太阳的敬畏、朝贡体系中周边小国对于华夏宗主国的敬畏一样,谁知事实上远不是这个意思。史载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曾任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主持封禅,封禅中,张说把女婿郑镒安插在活动中,郑镒原是九品官,官职比较小,但张说利用这个机会,给他提成五品官,封禅过程中,唐玄宗发现了这个情况,问怎么回事,弄得张说非常尴尬,不好解释,旁边有个同僚叫黄幡绰,婉转地说,此泰山之力也。

从此,会开后门的老丈人就被人称作了泰山。当然,此称呼在民间百姓中并不流行,倒是识得几个字的读书人喜欢把老丈人拽成泰山。呵呵,谁不知道读书人都是有想法的人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找个好老丈人就都解决了!泰山竟成了后门的意思,大跌眼镜啊!

早衰的原因探索

一般的史学观点认为,中国由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并没有在两性阵营之间发生激烈的对抗。理由之一是:母系社会并非女性的天堂,相反,她们比男人更辛苦,除了担负同样繁重的劳动以外,她们还要生育抚养子女。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时妇女的寿命比男人更短!有学者对仰韶时代前期元君庙墓地死者的年龄作出统计,发现活到15岁至30岁的男女人数大致相等,活到31岁至45岁的女性相当于男性的一半多一点,活到46岁以上的女人,只相当于男性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第18页)。

学者的统计,倒是印证了我长期以来一直模糊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做官,是要早衰的!这种官,包括在家里做家长,在族里做族长,在朝里做官。尤其是一些女官员的那头白发,老是让我想到女人做官的辛苦,而想不到那是由于年老所致!

继女人之后,男人控制了这个社会,但是父系社会,也并不是男性的天堂!发展到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要远远高于男性。看来,男人做官也是要早衰的!

早衰也要做官,图的是什么呢?

古代有些道人,不结婚,终身不近女色,要活他一百二十年,这种生活,似乎能长寿,但是比早衰还要没劲,可谓是“衰一生”或“终身衰”了,所以,大多数男人没有选择长寿的健身路线,相反,他们向那条早衰之道——官道蜂涌而去,更由于官道上三步立一美人,五步卧一美妇,所以,官人们遭遇的便只能是双衰了。他们的人生准则是:将早衰进行到底!

中国文化之风格

我感觉,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当属四合院。

四合院的风格,讲究的是一个正方、对称与平衡!

中国建筑对这种风格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据学者考证,那时的淮阳平粮台城堡就很讲究正方、对称与平衡!

这种讲究,通过我的糊涂眼一看,就看到了其中的政治内涵。这种内涵,用现在的流行概念来讲,那就是稳定!

另外,这种特定的讲究与政治内涵,不只反映在建筑领域,其他领域多的是。比如:

一、中国文字,方正、对称、平衡。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长期的以大一统为主流,其中就有中国方块字的功劳!

二、中国文学似乎是最讲究对称的。有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不多不少,都是仨字;有四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不多不少,都是四字,码得过分整齐了,人称豆腐干;有五字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但码得整齐,还对仗,人称五言诗;有七字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不但对仗,还押韵,是为七言诗!

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讲究的也是对称。不但内容对称,就是贴出来的形体也对称。左右为上下联,上方为横批,下方是门槛。从形体上看,它本身就是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

当然也有不对称的,比如屈夫子那长短句,为什么被人称作骚体呢?我觉得它还是形体上太不规矩,相当于王熙凤双脚叉在门槛上,有那么一点点风骚的意蕴。被人称作骚体,当是名实相符。

宋词也是长短句,但那种参差不齐,只是局部,与整体来讲,布局仍是方正对称的。至于后来的章回体小说,更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单那每章末尾的“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排列得够规矩够方正了。

三、中国八股文,更像是码砖一样,整齐得叫人瞌睡。不只每块砖都是固定的国营窑子出产的“国标砖”(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就是那文章的形体,也是典型的“国标体”——四段八部分的对偶排比文字,那叫一个整齐!

四、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方步,人称八字步,特别是那些官员,架子一端,肩一耸,活脱脱一个四合院!当然,你要愣看他们像对联,像八股文,俺也不反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嘛。

据我看,与其说正方、对称与平衡,是中国的艺术风格,还不如说它是中国的政治风格。中国的艺术向来不是独立的,政治经常是见缝插针,渗透其中。比如,诗经里的“颂”,意味着中国远古就有政治文学和政治音乐了。

后来看了美国科学家阿·热的一段高论,让我开始疑惑了。阿热在他的《可怕的对称中》说:“古典建筑讲究的就是个几何对称。对称等同于美。但一个圆,一个方形,一个长形,哪个更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呢?”阿热的回答是“按照希腊人的观点,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为什么?因为围绕它们各自的中心旋转时,唯有圆形始终不变。而正方形只有在旋转到90、180、270和360度时,才保持不变。矩形就更惨了,绕它的中心转到180和360度时才保持不变!

难道,以什么为最高对称,就此成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区别?西方以圆为最高对称,所以,他们有了圆圆的教堂,圆圆的城堡,进而有了圆桌会议,有了平等,有了民主;中国以方形及长形为对称,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四合院,只有高高在上的正大光明,到头来只有八仙桌,只有等级制。

不知几何时,中国的女孩子都穿起西方流行过来的吊带裙了。看起来虽然有些“忽悠”,但是安全系数较高,一根带子断了,另一根带子还能支撑一下,既符合中国的对称风格,又有一种讲究稳定的意味在内。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事情在发生变化,危险说来就来,竟有女孩子穿上了一根带子的吊带裙——不对称,看起来好危险好不稳定!裙摆竟也差参不齐——左边看,是中长裙,右边看,则是超短裙了,叫人不由得想起屈夫子的“楚辞”来——“骚体”啊!

商人缺德探源

偷税漏税和假冒伪劣在中国的流行,我们谴责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抓瞎的同时,最愤怒的莫过于商人的缺德了。

商人缺德,政府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腐蚀。民间舆论认为:它是文革的一个后遗症——没有信仰,就没了敬畏,没了敬畏,就全都玩完了。

这里,我想我们都忽略了很关键的一个原因——社会传统与历史心理的积淀。

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不只是解决肚皮问题,它还担负着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制作与熏陶安分守己的良民!《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意思是说,商人都是那盲流,在外头流动,影响政府治安,应该用农活来收容他们;又云:“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下子可说了个透心凉:商人都不是好东西!

商人不是好东西,所以孟子把商人叫作“贱丈夫”。孟子过过嘴瘾,政府可就动真格的了,它要随便羞辱贱人们:

秦汉时期,实行市籍制。工商业者另立户籍,被打入另册。凡在籍者,身份低于一般编户齐民。一代有市籍,三代失去自由。这叫老子混蛋儿王八蛋。

晋朝时,将羞辱商人的方法抬到极至,商人必需头上缠巾,将自己的姓名题写在额头上,穿鞋不能一色,一脚穿白,另一脚着黑,约等于“文革”时的阴阳头,离老远就向人表示:俺是个小贱人!

这种贱,朝廷宣传得地球人都知道:1603年,由于误会中国政府要派兵攻打菲律宾,西班人提前动手,屠杀华人侨民2万,过后他们又担心,明政府会兴兵问罪的,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政府没有理由不保护他的人民,于是西班牙人修书福建抚臣道歉。一年以后,万历皇帝才过问此事,又过了一年,福建巡抚徐学聚根据皇上旨意致书西班牙总督,态度如下:“商贾是贱民,华侨多无赖,皇恩浩荡,大国仁义,决不会为一些贱民兴兵动革……”(《明史·吕宋传》)西方的记载是“屠杀华人一事,可勿视为重要……中国皇帝,宽怀大度,对于屠杀华人一节,决不兴师问罪……尔等西班牙人,素属聪慧,对于此次残杀事,勿容畏惧。对于在境华人,因多系不良之徒,也勿容爱怜。”(萧致治《西方拂夕阳——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第78页)

由此可以看出,贱,乃是当时政府对商人的总体概括。不管你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经商(可能后者更严重些,跑到境外发贱,既非顺民,更非良民),总之是贱民。既然是贱民,无奸不商,无商不奸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心理积淀,缺德因此成为中国商界的常识。商人缺德当然就没了心理与良心上的不安,从来如此嘛!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的农民领袖一般特反感商业,甚至捎带着反感私有制。他们杀富济贫,兼废商业。这方面做得最到位的,当数洪秀全。洪秀全在自己的天国实践中一度完全“消灭”掉了商业,其终极目标,估计就是要“消灭”贱人!

至于朱元璋,仅规定贱人子女不得衣绸,怪不得有史家认为他变质了呢,对于商家的歧视过于温柔了!

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重视吃,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在这方面起模范作用的,当是帝王家。我猜,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时候,似乎也应包括周的饮食在内的。周人非常重视饮食,《尚书·洪范》讲国家政务,将“食”列为八政之首;《周礼》记载周代官制,将食官统归“天官”之列,视之为最重要的一类官职;周的礼仪制度,更是与饮食密不可分。《周礼·天官·膳夫》规定:膳夫为百官之长,总管“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膳夫下设庖人、内饔、处饔、亨人、甸师、兽人、鳖人、腊人、食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幂人等饭官,各种饭官属下又有打手多人,如府(这个字后来成了政府的“府”,可见来头不小)、士(春秋以后这个字居然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总称,可见档次不低)、史(呵呵,弄得俺这等靠历史混饭吃的人更不好意思了)等,大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2294人。仅为了王室家的饭锅,就配备了这么庞大的饭官,可见帝王家的胃是多么的重要!

帝王家的食谱,还是最丰盛的。周代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垂饭”作用:周天子的饮食分饭、饮、膳、羞、珍、酱六大类。饭用稻、黍、稷、粱、麦、苽六类;膳用马、牛、羊、豕、犬、鸡六牲;饮用水、浆、醴、琼、醫、酏六清;羞共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则百二十瓮。这六大类还都是原料,实际菜谱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啦。

烹调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法则。烹饪不同的菜肴,得用不同的调料;烹饪相同的菜肴,季节不同,调料更得随之改变。“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是孔子的名言,孔子因为这话的矫情,不知获得了多少后人的讥笑。但是若与皇家的派头比较起来,孔二也太寒酸了些,简直上不得台面。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掉地上的那粒丸子价值一两银子,就真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