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17843000000024

第24章 友谊无价,交往有度,教孩子社交守规矩(3)

还有些孩子是孤傲的,由于在课外学的东西挺多,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不爱去课堂,不爱听课。这种思想苗头对融入团队也比较危险。觉得这个团队不适合自己,这么小这样认为,回头一定要吃亏的。所以家长必须教孩子学会尊重团队,即便老师讲的东西理解了,也可以听听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感觉,孩子具有十足的优越感,觉得老师不行,小朋友们不如自己,这样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好高骛远的坏毛病。所以你必须让他尊重团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师同学,这样融入团队后才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角色。脱离了团队,可能除了会孤芳自赏,将来什么都学不成,因为排斥团队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提高诸多能力的机会。

团队精神的核心并非只是混在小朋友堆里一起玩,混进去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发挥才能、寻找快乐。你必须让孩子在团队活动里出力,并且去肯定成果,让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帮助团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孩子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满足。比如说,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随大流走过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来后你问他今天种了几棵树,你们班种了多少,告诉他你们班种的这些树,以后会成为一片树林,对绿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变这一地区的风景。他会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和自己团队做的事情会有这么大的价值。也许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他会变得非常自觉,也变成活动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如果你责怪他,怎么参加活动把衣服弄这么脏呀,一身汗呢,他对集体活动就会困惑,参加集体活动就会出人不出力,这种人很难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事业。一个人能在集体事业中成为佼佼者,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自我的个性和能力能在团队中如果发展得好,便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习惯。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不但能够应用于学校团队中,也应用于家庭生活和邻里相处。具有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自小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会使家长的教育变得更加简单,因为他在团队中有学习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机会。

孩子将来必然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但是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得心应手地面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情吗?相信所有家长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能”。

那么,孩子怎样才能扭转乾坤呢?那就是——合作,与人合作才是成功的根本。因此,孩子要想成功,就必须从现在打基础,培养合作精神。

对于那些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1. 让孩子认识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即便不与人合作,他们也能享受到许多利益。但是走出去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不与人合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要想让孩子认识合作精神的意义与必要,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出家门,让他们感受一下不合作的坏处。当孩子知晓与人合作的利与弊时,就会自动萌发合作意识。

2. 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有时在游戏中,孩子们能较好地合作,但是建构游戏时,却往往会出现合作不愉快。原因自然是孩子的过于自我,总是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但更多的情况是,如果最初合作不好,就很难有接下去的顺利合作。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乐于合作的态度。比如,及时引导、帮助孩子们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

当孩子明白合作的重大作用时,就会自动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乐于积极地与人合作。

合作,是孩子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一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姐妹,合作机会很少,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孩子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让孩子感受合作的乐趣

孩子做出合作行为时,往往自己不能明显地感觉到。因此,当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完事情后,父母应当真诚地表示感谢,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当家长看到孩子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时,要及时地做出肯定与鼓励。

家长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点头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在情绪上产生快感,从而增强自尊、自信,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此外,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成果,体验合作乐趣,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变得更加稳定而自觉。

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愿意、乐于与人合作。

通常,如果父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尊重孩子,委婉地与其交谈,就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暗示他的缺点却不当面指责,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而家长有了错,则要向孩子认错道歉,这样不仅让孩子信服,还在无形中给他提供了积极的榜样。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父母的言传身教,则让孩子理解并能自觉运用社交礼仪与人交往、合作。

同时家长要主动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一起分析产生行为缺陷的原因和后果,共同寻找克服方法。当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家长应给予尊重与理解。这样,孩子也就会形成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懂得对别人合理、正确的要求应该予以合作的道理。

因此,家长应积极创设民主、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形成与人合作的态度。

5. 要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只有能够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孩子在认识到别人长处时,也会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当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时,他的心态就比较平和,不会刻意地挑别人的毛病,也不会拒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在道德素养中,关心他人是很重要的一种品质。它需要人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经常考虑别人的利益和需要,理解和体谅别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父母开始。中外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认为,从小要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6. 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

孩子小,缺乏社交经验,因此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导他去合作。

家长可以通过画册、电视中的故事或者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的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白什么是分享与合作;还可以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两个小朋友,只有一个玩具怎么办”,引导孩子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个人一起玩”。

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方式。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用武力将他推开,还可以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对他说:“你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去尝试处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

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孩子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策略。这样,孩子到了集体中便会主动与人合作。

父母心语

具有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教孩子学会分享

奕可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却养成了不肯与人分享的坏习惯。奕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但凡他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也不准动一下。比如说,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点心,如果爸爸妈妈说:“奕可,我们尝一点吧?”他肯定会一口回绝。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奕可简直是如临大敌,他绝不会让小客人碰他的玩具。吃饭的时候,他还会目不转睛地瞪着客人,说:“那是我最喜欢吃的牛肉,不准你吃!”弄得大家都非常尴尬。周末,奕可去奶奶家,只要见了奶奶家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提出带回家。要是爷爷奶奶提出要上他家去玩儿,他一定会阻拦,弄得他的爸爸妈妈非常尴尬。爸爸妈妈私下里经常说:“这孩子的性格究竟像谁呀?这么抠门、自私,我俩都不是这种人啊!怎么办?”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而减少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要看到孩子与同伴相处的优势:其一,相近的年龄使得孩子之间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似性,他们有相近的言语,有相近的思维,也就有了沟通交流的基础;其二,相处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可能有摩擦、争斗,也可能喜悦无比,但不论怎样都有心灵的碰撞与启发。他们可以在喜怒哀乐中学会分辨、学会争取、学会妥协、学会分享。如果没有任何的问题与矛盾,孩子将失去适应力的锻炼机会,也就没有了运用自己的感官与头脑的必要与可能。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忍心让孩子“吃点亏”,不要小看了你的孩子,否则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别人又会怎么看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更多的仍然要身体力行去获得直接经验才行,即使是间接经验,也要通过孩子的实践,用最终的效果来决定取舍。如果这样做了,是好的结果,得到了好的激励,孩子就会选择这样的行为,否则,你怎么教都教不会。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地先去干涉,即使孩子向你求援,你也要告诉他:别怕,动动脑筋!这不但给了孩子尊重,也会使其他的孩子“佩服”你的孩子,认为他不是个只会找大人帮忙的人,是个有头脑的人!另一方面,你不能代替孩子与同伴交往,所以最好让他有机会“吃一堑长一智”!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呢?

1.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如关心帮助贫病和孤寡老人等。这些行为都无声地告诉孩子应该分享。

2.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