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快乐之源
17844600000016

第16章 卷三快乐的真谛(5)

有些人就算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愿意下决心改正,这就是隐藏在我们心里最恶毒、对我们伤害最大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我们无法管理它,也从来没想过要控制它。很多时候,别人看你多么风光,事实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像别人看到的那么风光。名利已经把我们的良心完全啃蚀了,现在急需把它们重新捡回来,才能把浊世里以物质为上的浑浊见解和颠倒观念,扭转过来。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起努力从反省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做起,慢慢影响周围的人群。

不管是用宗教信仰或是其他方法,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抛开已经杂乱了一天的大脑,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沉淀一下,不再跟随纷乱的思绪跑,会让我们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内心深处

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当心识投胎来到这个世界时,从在母胎里的第一次心跳,产生了第一个念头,由它骑着风,风顺着脉,在脉里行走,最后到达全身,通过身体所有的感官,开始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出生以后,心的要求就更多了,周边的财富、房屋、家庭、亲情,它会不停扩大占有的范围。但当我们把心沉淀下来,再一层层透析解剖它的时候,会发现它是既摸不着又看不到的。为什么?因为心识最深层的状态,像深海里平静的水一样,也像月亮或太阳的本质一样纯净,没有任何障碍和污染,拥有高度的智慧与慈悲。

我们目前了解的“佛”,只不过是乞求为自己带来世间平安和财富的“佛”,但真正的佛并不是指这些。释迦牟尼佛证悟的佛,是指阿赖耶识这个储藏室里所蕴藏着的,众生本具的佛性。

为什么佛教徒礼佛时,都要双手合掌,因为佛性就像一朵快要盛开的莲花。双手轻轻合掌,就好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未来花瓣会一片一片地打开,最后才露出中间的花蕊。我们也经常可看到很多佛菩萨的座垫,是一棵千瓣莲花,记住不是一朵莲花,而是一棵莲花树。

大家都知道,莲花和莲叶具有一种特质,让水滴无法在上面停留。无论在花和叶上面倒多少水,都可以很轻松地把它们抖落,而花朵则永远都像刚刚开放时一样干净,没有任何污染。这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观察到的,莲花的特性就像心的本质——纯洁无暇的“如来藏”。依照佛陀的教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完全开发的潜能,这个潜能就是“如来藏”,也叫做“佛性”。所以,当我们双手合掌的时候,是表示自己这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朵完全盛开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具备成佛的一切条件,只是现在开花的条件和时机还不具足,也就是还没有觉悟。

心的本质,在我们还没有觉悟时,就像莲花被周边的淤泥包围着。这些淤泥,就是贪、嗔、痴、慢、疑。当花朵慢慢绽放时,就好像我们慢慢明白一个个的道理,开始进入悟的阶段,这时那些污染进不去,也影响不到我们了。随着花朵完全盛开,我们一直不去观察的心结全部打开,最后从主意识再往深层解剖,就能发现储藏烦恼的阿赖耶识,而如来藏就在它的深处。佛陀觉悟到的就是如来藏,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觉悟者,才是真正盛开的莲花。

为什么现在经常看到,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喜欢参禅、打坐?因为静坐可以让心慢慢平静和沉淀,就像海水一样,先让浪花平息下来,再慢慢沉淀,这时候心会越来越明显感受到那种清明。就像你坐在海边,看着海浪一个接着一个打过来,慢慢会发现浪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急,时间长了,你的幻觉会让你变得很紧张,以为浪快要淹没自己了。但这些细微杂乱的心浪,只是心的表层,心的原来面目或说本质,是平静而充满慈悲智慧的。

当太阳被浓密的乌云遮住时,乌云下面是狂风暴雨,这些大雨是从哪儿来的?从云层里来。向上穿过黑色的云层之后,是白色的云层,当我们继续往上攀升,冲破所有的云层之后,在眼前迎接我们的就是万里晴空。在那里,阳光依然很灿烂,乌云一点都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只是现在我们经常只看到乌云以下的部分,狂风暴雨、打雷闪电,甚至还有冰雹,这些会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整个世界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表面显现的各种念头,让我们一会儿生起贪念,一会儿生起嗔恨,一会儿生起嫉妒心,一会儿感受到痛苦,一会儿感受到快乐,就像云层下的狂风暴雨,而那黑色的云层就是无明,使得我们一直无法看清楚被遮蔽的心识本质。

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的当下,会进入一个非常安静的状态,这有点像什么?我们白天忙碌不已,脑子里想着各种事情不停地转,累到晚上快入睡时,一切思绪逐渐停顿下来,将要进入梦乡的状态。或是更像爬山,刚开始爬的时候,心里充满雄心壮志,全都是要征服这座山的念头,也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应该从这儿或往那儿走,应该怎么上或怎么下。背着背包开始爬,特别轻松愉快,好像自己能征服一切。可是越往山上走,腿越沉;越往山上走,包也越重,路也越艰难。渐渐地,大脑里的想法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唯一的念头,就是脚一定要踩到结实的地方,不要踏空摔下山。当终于爬到山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连这个念头也没了,一屁股坐下来,脑袋一片空白,仿佛一切都停顿下来了,想不起来任何事情,白茫茫一片,只有舒服的感觉,听到的也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没有其他任何觉受。

心随着风在脉里飘动,只要一放纵,它就像刚开始爬山时一样,想法特别多。当它在脉里无法飘动时,念头也越来越少,当停顿在本质状态时,是我们最清醒的时候。因为没有杂念,不受二元分别心的干扰,才是心的本来状态。我们经常会听到:“冷静地想一想。”冷静一下,就是提醒我们放下杂念,让心沉淀以后,再把它看清楚,不让心随着杂乱的外境走。如果真正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哪怕是一次,就会发现佛陀所言不虚,最终一切都会展现在自己面前。

在心的最深处,最快乐、最安静、最祥和的状态,具备高度智慧与光明的一面,佛教里叫做佛性。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具有佛性,当慈悲和智慧同时达到完美境界,就会无所不知,也无所不懂,就叫做佛,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潜能被百分之百开发出来了。现在西方的研究报告提到,普通人的大脑只有百分之四左右的潜能,是被开发和使用的,天才也只开发了百分之七左右,还剩下百分之九十多未被开发利用。

佛,是真正圆满觉悟一切者,具有无尽温暖的慈悲心和自在祥和的智慧,理性和感性兼备,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界。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就如此夸张美化我们的祖师。我们的潜能,还没有被开发的时候是凡夫,开发到一半的时候是菩萨,完全开发时就是佛了。

我是谁

“我是谁?”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佛法给了我们最究竟的答案:我,只是个统称,不去观察分析时,这个统称可以有作用,仔细去分析寻找时,找不到实有的存在。

佛经中用“木车理论”,把“我”比喻成车子。轮胎、引擎、方向盘、车身等等零件组合起来以后,才是一辆车子,无论是宝马还是奔驰,机动车还是自行车,都一样。如果拆散了,车还在吗?引擎是引擎,轮胎是轮胎,螺丝是螺丝,座椅是座椅,我们不能说轮胎是车;也不能说引擎是车,螺丝和座椅也都不是车。人也是这样。当问到“你是谁”的时候,你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是我”,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把头发、大脑、躯干、器官和四肢等全部分开放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我”。

也可以用森林来比喻。森林里不可能只有一个树种,柏树、白桦树、红豆杉或是灌木林,品种很多;很多树种在一起,叫做森林。森林只是大量树木聚合体的统称,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有各类的树种,而且不同树种的树皮、树叶、形状和味道都不同。但我们不会指着一棵树叫森林吧?可是如果没有每一棵树的存在,森林又在哪里?

在医疗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以为主导个体的就是心脏,认为心脏就是“我”。现在心脏移植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换心脏,思想也被换掉了。你的心脏换到我身上,我还是我,我不会变成你。这就说明,身体器官可以移植,但灵魂不会因此而替换。灵魂入胎,是从心脏的第一次跳动开始,有了生命,而往生时,也要心脏完全停止,灵魂才能离开,生命才真正结束。

维持我们生命的气,有持命气、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遍行气。人体的内脏在体腔内,都坚守在各自的位置上,不会发生紊乱,就是因为有平行气在发挥作用。上行气让我们可以顺利的呼吸和说话,下行气负责消化排泄,遍行气则遍满全身,让身体各部位都有气在运行。最重要的是持命气,它维持着心脏的正常跳动,只有这个气正常工作,我们的生命才能持续。

灵魂骑着我们的气,像骑马一样在体内奔驰;而气遍布全身,所以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才会有知觉。摸头时,好像头是“我”,摸脚时,好像脚也是“我”,碰到哪里我们都会有感觉,就是因为这当中有气在流动。由此可知,从头发到脚趾甲,如果不仔细追究,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我”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统称,所谓的“我”就是这样的。

虽然这一切可以拆分,却不代表“我”就不存在了。佛陀说“无我”,听起来好像在说“我”不存在,很多人听到佛教说“人无我”、“法无我”和“空性”,就错误地理解为一切都没有了。

佛法讲的“空性”,是指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一个是永恒的、不需要其他条件就可独立存在、不会被其他因缘改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要因缘具足,就会有生起、持续、改变和消失,原因就在于空性是它们的本质。“无我”,是说这个“我”,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我们的前程、家庭、财富、工作等各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你——你不会永远都是婴儿,也不会永远年轻,一切都在经历着成、住、坏、空。而一直都处在变化中的你,从究竟的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的。

一定要明白,“无我”不是说活生生的你不存在了,凭空消失了,完全不是这样的概念。当因缘合和而显现各种现象时,我们没办法硬逼着自己否定物质世界的实际显现。粗浅地说,“无我”是告诉我们,现在这个躯壳以及它的所有功能和现象,只是我们暂时停留的房子,我们不会把住的房子当成是自己。如果放下对身体的执著,烦恼和痛苦立刻就放下很多了。

智者的智慧

无论多么有学问的人,在遇到佛法之前,对世间万法的来龙去脉,几乎都像个无知者。所以历史上很多的文人雅士、名人学者,都追随佛陀思想的传承,只要怀有开放与学习的心态,没有一个不被佛法折服的。因为世间的聪明才智,是片面狭隘的,佛法才是真正究竟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圆满和包容。佛法的殊胜在于,越深入学习,越感觉到自己好像井底之蛙,越体会到自己的无知,目光所及非常有限。包括研究学习了一辈子佛法的大学者、大善知识,终其一生,也无法与佛陀的圆满觉悟相提并论。

即使是脱离轮回之苦的罗汉,也因为远远没有达到佛陀的圆满究竟,而有“罗汉四不知”:地点太遥远隐蔽而不知;时间太长久而不知;因果太深奥而不知;佛法甚多而不知。所以,他们看到一朵花时,知道种子的来源,但是佛陀却可以说出花朵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形状和气味。一粒小药丸的成分,药剂师可能用了几十甚至上百种药材提炼混合在一起,我们感受的只是舌头传达的苦、涩、甜的基本味道而已。比较敏感或受过训练的人,或许能尝出其中气味比较突出的几种材料。但是,如果把一粒药丸放在佛陀眼前,不用品尝,佛陀就能知道药丸的全部成分,这就是佛陀圆满的智慧,是连佛陀身边“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无法了知的。

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出生在非常富有的贵族之家,脾气异常暴躁,虽然信佛,但是很喜欢骂人、抱怨。她往生以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时,发现根本找不到母亲,满心疑虑。以母亲生前的性格和修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为什么在六道里面都找不到呢?当他带着疑问请教佛陀,母亲是不是往生极乐时,佛陀告诉他,没有在净土,是投胎到地狱了,可是目犍连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在地狱没有看到呢?佛陀说:“因为你是罗汉,还有障碍未净除,能看到的还不够究竟,还有更遥远的世界,是你的能力无法企及的,所以才看不到。”

说完,佛陀就带着目犍连尊者往西边飞,飞了很久,快靠近某个世界时,目犍连就感觉到了,原来母亲正在这个世界的地狱里受着煎熬。和母亲感情一直很深的尊者非常痛苦,佛陀慈悲的对尊者说:“你母亲留下很多财产,用它们来供斋,把功德回向给她,就可以让她从地狱解脱。”这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盂兰盆节的起源——目连救母,是很多戏曲会用到的题材,也是闽南一带农历七月的“中元普度”,就是为往生的亲人做普度法会,让他们脱离当下的苦难折磨,像尊者一样为往生的亲人做广大的供养和布施。

现在很多人会说看到别人的父母或亲人,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可是就连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的母亲,都不能往生净土,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去的,也证明我们身边的人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希望大家都拥有正知正念,不要再上当受骗。

从一个人活着时,做了多少善事,累积多少功德,修行如何,就大概知道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了。没有劳动而想收获是根本不可能的;没在土里播下种子,哪有可能会长出粮食?自己努力工作,用挣来的工资到向往已久的地方旅游,是有可能的,大家也会相信。如果平时都不修行,也没有做什么善事为自己累积资粮,要往生净土,是没人会相信的。

所以,根本不用到处问家人或朋友投胎到哪里了,看看他们之前都做过些什么就很清楚了。是否有人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更厉害,有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确认某个人是否在净土呢?就连目犍连尊者都会有的困扰,我们会有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弟子都会来问,家人往生后投胎到哪里去了?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告诉他,让他确认家人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办法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也不会知道。

我们只知道佛陀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多么的庄严,不会再感受各种痛苦和烦恼,也知道如何去的方法,大家只要照着做,就绝对可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