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下)
17844800000014

第14章 征途无尽(3)

诸葛亮推断,如果一切不加改变,以西川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国家应该还可以存在三十年左右。他甚至想好了担任丞相的接班人。人选自然是他早已选定的蒋琬和费祎了。

诸葛亮强支病体,命人将自己扶上小车,出寨巡视,遍观各营。秋风瑟瑟,秋凉如水,心凉亦如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一声叹息,千年之后,犹自绕梁不绝。英雄末路的心酸,壮志未酬的遗憾,滚滚红尘的眷恋,天人永隔的幽怨,都深深地蕴藏于这一声叹息中。

无论你是建立万世不拔基业的大英雄,还是默默无闻度过一生的平凡人,都会被这一声叹息触及心灵而泪湿衣襟。

是夜,诸葛亮黯然卒于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心理感悟:哀大莫过于心不死。

诸葛亮死后,杨仪根据诸葛亮事先的安排,秘不发丧,并将诸葛亮事先按照原身大小雕刻好的木像置于四轮小车上,以备后用。

而且,放眼蜀营,论智慧、勇猛、资历谁能与自己相比呢?魏延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担当军事主帅之职。

丞相死后,是谁在主理大事呢?

丞相把一切事物都托付给了杨仪。用兵行军之法,则全部传授给了姜维。我就是奉杨仪之命来让将军依令行事的。

杨仪按诸葛亮遗计,令部队缓缓而退。

费祎也根据诸葛亮的安排,来见魏延。

什么?!

魏延对诸葛亮安排自己断后颇有意见。他的想法是,大军行至此处,耗费无数,怎能因诸葛亮一死就撤退呢?

昨夜三更,丞相已经辞世了。

他临死之前再三吩咐要将军断后,挡住司马懿,确保大军缓缓撤退,兵符在这里。

杨仪不过是丞相府的一个下人,在上方谷他还企图烧死我!这样的无能小人怎能担此大任?

他也只配将丞相的灵柩送回成都。我亲率大军进攻,一定马到成功。

魏延的这句话其实揭示了萦绕了中国人数千年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处世之道,应该是做事还是做人?魏延显然是要做事的,但是如果只顾做事,却不能见容于上司与同侪,又怎么能把事做成呢?

这是丞相的遗计。将军为什么还坚持要去进攻作战呢?

丞相!丞相!要是丞相当时听我的计策,长安早就打下来了!再说了,我是堂堂的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怎么能给一个小小的长史断后?

费祎一看不妙,唯恐自己的小命难保,马上见风使舵。

将军说得对。杨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长史,怎么能节制我们?我也和您一样,宁死也不受辱!

魏延大怒。

这其实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使用的激将法。

将军暂时还不宜轻举妄动。等我去恐吓杨仪一番,他必然害怕。我让他交出兵权,扶柩入川。将军您再总制所有兵马,再图北伐!

魏延久候费祎不至,才知上当,恼怒万分,立即引兵直奔栈道,准备火烧栈道,断了大军后退之路。

司马懿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诸葛亮已死,立即引大军追赶。眼看蜀兵就在不远处,却听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转身而来,诸将簇拥,一辆四轮小车坐定一人,正是诸葛亮。

好。如果你有这样的看法,不如就来帮我。

我自有办法让各寨人马按兵不退,再图进攻。

给我烧!

太好啦!

费祎脱身回到大寨,立即向杨仪汇报此事。杨仪因诸葛亮早有安排,也毫不惊慌。

司马懿见了,急忙勒马回退,魏兵全部吓得魂飞魄散,狼狈而逃,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久而久之,外人就在这些道具和诸葛亮本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当人们看到这些道具,心中立即会浮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的神的形象。

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创造的最后一个军事奇迹!

这一段故事就叫做“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所以,诸葛亮会不厌其烦地精心选择自己的服装、用具。他的所作所为,也在这些道具的烘托之下,更显得神秘莫测。

这都要归功于诸葛亮一直致力于包装塑造的形象。他深刻地了解人类因进化而来的易得性直觉。那些直观、生动、形象的道具或载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远远胜过千言万语。

诸葛亮诈死,我又中计了,快跑!

等到司马懿探明诸葛亮确实已死,在对诸葛亮的遗计深为叹服的同时,他既为除掉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而庆幸,也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而失落。

蜀兵既已平安撤退,杨仪吩咐发丧,一时间哀声遍野。蜀兵满怀悲痛地来到栈道路口,却发现火光冲天,栈道已被烧毁!魏延横刀立马,挡住了大军去路!魏延也已经派人向刘禅奏告,说杨仪造反。

费祎果然深通官场谋略,他立即派人抄小路回成都,用密信向刘禅汇报魏延造反。这样,如果魏延已经抢先奏告,则这封密信可为辩解应对赢得时间。如果魏延并未奏告,密信就可以先下手为强,将魏延置于不利的境地。

刘禅听说诸葛亮已死,顿时惶惶不可终日。这些年刘禅因为有诸葛亮这棵大树的萌庇而得享安乐,此时骤失依赖,当然是六神无主了。

等到魏延的奏报一来,刘禅就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他急忙向吴太后请教。

我曾听先帝说过,诸葛亮早就辨别出魏延脑后有反骨,多次想杀他,都是因为怜惜他的勇烈而没有下手。杨仪不过一个书生,怎么敢造反呢?我觉得情况可疑。

吴太后的说法其实是潜意识中深受诸葛亮的影响所致。诸葛亮当年所说的“魏延脑后有反骨”,正是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预言一旦说出,就会给直接相关者一种心理暗示,并给周边相关者预埋下一种相应的预期。

以诸葛亮的权威,他所说的话会深深扎根于很多人的心中。“魏延将来必反”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共识般的预期。

蒋琬、董允等也不例外,这两人以全家性命担保杨仪不反。在这两人带动下,从众效应随之产生,文武百官纷纷只保杨仪,不保魏延。

心理感悟:人生的成败,很多时候取决于你有多少个道具和面具。

魏延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一个做人不成功的人,也许连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能做成事情呢?

自我实现预言魏延屯兵于南谷,把住隘口,却不料杨仪姜维星夜绕到南谷之后,兵分两路:

一路护送诸葛亮灵柩回成都,一路派大将何平引三千军马来战魏延。

何平按杨仪的安排,先声夺人,先将魏延定位为反贼,以瓦解魏延所部的军心。果然,何平的一声断喝让魏延所部一哄而散,只剩下马岱所部三百余人。

反贼魏延何在?

患难见真情。魏延十分感动,但他却不知道,伪装出来的真情更可怕。在马岱的撺掇之下,魏延决定和马岱先去攻取汉中,杀了杨仪,然后占据西川。

魏延就这样一步步落入了“造反”的陷阱。

魏延马岱直取汉中重镇南郑。

反贼魏延,丞相从不曾亏待你,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要背叛吗?

少废话,让杨仪出来答话!

杨仪急忙取出诸葛亮所留锦囊。

从众效应哈哈,杨仪匹夫,诸葛亮在时,我尚惧他三分。如今他死了,天下还有谁是我敌手?别说三声,就是叫三万声,有何不敢?

谁敢杀我?

我敢杀你!

魏延猝不及防,被马岱斩于马下!

丞相早就知道你会谋反,今日果然应验。你敢大喝三声“谁敢杀我”,才算是大丈夫。我就把这南郑城献给你!

杨仪姜维护送诸葛亮的灵柩直到成都。刘禅带着文武百官,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刘禅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丞相临终时说,要将他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也不用一切祭物,一切从简。

刘禅从之,亲自将灵柩送至定军山。诸葛亮就此长眠九泉,而他那智慧、神奇的完美形象却从这一天开始千古流传,甚至变成了一个神话。

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就是为了这一天!魏延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诸葛亮为他预言的人生结局。

他有时心狠手辣,毫不留情,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硬生生将周瑜气死。

他也心怀偏见,从一开始就不待见魏延,念兹在兹要坐实魏延的反叛之名,甚至在临死前也精心谋划好将魏延推入“造反”

的陷阱。

他在用人上也会犯错。马谡杨仪都是他非常看重的人,但最终都辜负了他的期望。

他对生性狂傲的人总是施加打击,关羽、魏延、刘封、廖立等人都深受其苦。

他也会在脆弱无助的时候,低下高昂的头,向神灵祈祷求救。

他还喜欢炫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辄以激将法来刺激部下的自尊心。

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追随诸葛亮的足迹一路走来,清楚地看到他绝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甚至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他会耍手腕,甚至耍无赖,以借荆州之名,将老实人鲁肃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也许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之所以要独揽大权,连年北伐,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的重托。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的功勋盖过姜子牙、张良、管仲、乐毅这些光辉的先辈。

但他又是一个极端无私的人。他对国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识平庸,这固然有天赋方面的原因,但诸葛亮疏于培育也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以军旅为家,又何尝分出一丁点的时间来给家人?

他对姜维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儿子。他把行军布阵之法对姜维倾囊相授,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平安?

他一个堂堂的大丞相,家里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清贫廉洁若斯,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和感慨呢?

诸葛亮专权几十年,却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家人谋取私利。纵观历史,比诸葛亮才华卓越、功绩卓著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能像他这样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人却屈指可数。

心理感悟:无私不过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方式罢了。

所有不完美的瑕疵掩盖不了诸葛亮的光辉,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我们记住了他容貌出众,风度翩翩;我们记住了他智谋出众,学识渊博。

我们记住了他忠诚奉公,恪尽职守。

我们记住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记住了,他的一生,风云激荡;我们记住了,他的一生,挥斥方遒;我们记住了,他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

我们忘记了他的种种失误、种种缺点。我们忘记了他的实际成就,其实赶不上姜子牙和张良,甚至连管仲、乐毅也不如。

诸葛亮的成功,归功于他对人类心理规律的深邃洞察与娴熟运用。

他的失误,也正是受制于人类心理规律的约束与局限。

我们不必拘执于诸葛亮的错误而质疑他的完美。我们也不必纠缠于诸葛亮的完美而去掩饰他的错误。我们已经知道他并不完美,但人们希望他完美。这种选择性知觉正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根性。当我们懂得了这一点,也就能正视、平视诸葛亮了。历史已经远去,永远不可逆转。

历史又在重演,似乎没有新意。但还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吧,让我们致力于把毫无新意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