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焱
每一天超市的老板叫梁春霞,30岁左右的漂亮嫂子,熟悉她的人都叫她阿春。扬帆超市的业主却是个哈尔滨人,据说在这个地区六个县级市已先后开了十几家连锁店,他在本市的店面请的经理叫潘军,外号“潘胖子”,是个本地人。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不,每一天超市开业没几天就和扬帆超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先是广告大战,每一天超市刚打出“每一天称心,每一天如意”,扬帆便亮出“顾客就是上帝,天天保你满意”!这边马上换了广告语:“求人不如求己,每一天超市帮你把货储存家里。”那边也立刻作出反应:“求己不如来扬帆,扬帆为你排忧解难!”
后来阿春改变招数,让每一天的服务员在街上散发了三千张传单,详细地向顾客做“自我介绍”,不甘示弱的扬帆免费向顾客赠送100件印有“扬帆”字样的文化衫;阿春率先在每一天推出了“优惠周”活动,岂料扬帆超市随后就设立了“特价专柜”。演变到最后,终于展开了降价大战,扬帆的潘胖子依仗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竟然在向外界散发的传单上明码标价,售卖的价格比进货的价格还要低,看势头非要和每一天超市拼个你死我活。
那些顾客见到哪家超市降价就去哪家,还把两家超市的价码做着比较,慢慢地便形成了一个怪圈,怎么便宜他们都嫌贵。你要是不采取优惠措施吧,就没有人光顾,优惠大了呢,他们又会说便宜没好货,进货渠道会不会有问题?到了这步田地,两家超市都有苦说不出,只好咬紧牙死撑着。
这天上午,阿春正在店里查账,见每一天超市的营业额日益下降,不由得愁弯了眉。9点左右,她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的样子不像是买东西的,倒像来参观店容店貌,手里还拿着一个本子做着记录。围着超市转了一圈后,他竟走到收银台前,要找经理。
阿春瞧了瞧他,说:“我就是!”
那人似乎没想到经理竟然是个这么年轻的女子,愣了一下,笑道:“你好……有件事我想请教,贵店的物价这么低,能赚到钱吗?”
阿春见他问起这事儿,皱了皱眉头:“这位先生,你是物价局的?”
那人自称是广告公司的,前来做市场调查。看他好像没有什么恶意,阿春放下戒心,对他讲起了跟扬帆超市之间的种种竞争。那人听后,点点头说:“潘胖子这人在经营方面是有股子土匪习气!”
阿春见年轻人一口道出扬帆超市经理的外号,感到很意外:“先生认识潘军?”
“我跟他在业务上有过来往。”
年轻人说到这儿,看着阿春:“梁经哩,你们的价格要是还这么降下去的话,是要赔大本的。”
“不挣就是赔,何况现在还要倒贴钱!”阿春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有的商品本来是一块钱进的货,现在反倒八毛钱往外卖,我是骑虎难下呀!”
那年轻人说,他倒有个点子,没准可以帮阿春缓和一下局面。阿春听了,果然很有道理。
接下来几天,每一天超市果然改变了经营战略。阿春先是派人去扬帆超市做了详细的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扬帆的店里共有十几种商品的卖价比进价还要低。知道这个信息后,阿春便不从外边进这十几种货了,而是专门找人去扬帆超市大规模购买,买进后再以批发价向外卖。这样一来,不但省去进货的运费,还能得到一点薄利。这么一折腾,扬帆超市没几天就吃不消了,可又不能阻止阿春派去的人买货,只好将价位慢慢拉上去了。
一个月后,每一天超市和扬帆超市的商品价格基本上取得了一致,两家不再往这方面较劲,而是在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多下工夫,生意便慢慢兴旺起来。
那个给阿春出谋划策的年轻人却再也没有光顾每一天超市,阿春一直对他心存感激,却没有机会报答。
三个月后,扬帆超市在仓山路又开设了一家分店,开业那天,阿春去观看扬帆超市仓山路连锁店的剪彩。没想到在这儿,她竟看到那个年轻人跟潘胖子站在一起,为扬帆连锁店剪彩。阿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打听才知道他便是扬帆超市店主—那个哈尔滨人。顿时,她什么都明白了。
阿春马上去花店订了一个花篮给扬帆送去,对他们仓山路连锁店的开业表示祝贺,落款是“每一天超市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