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冷口味心理学
17854900000012

第12章 让你人见人爱最受欢迎的10大社交影响力法则(3)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对方就好像渐渐露出了刺猬的特性,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来解释。当你对一个人了解得不全面时,很容易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对对方产生敬佩或表示喜欢;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两人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会有这种情况。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交谈双方之间的关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心境以及文化背景等。

我们在了解了交往过程中人们需要的自我空间和交往距离后,就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和他人交往时的最佳距离,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有一句座右铭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还说“仆人眼里无英雄”,意思是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

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与自己的顾问、智囊以及参谋们的关系。在他担任总统的十多年岁月中,他的秘书处、办公厅与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及智囊机构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过两年。他对刚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说:“我只能用你两年。就像人们无法把参谋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职业一样,你也不能把办公厅主任当做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他的规定。

戴高乐有着他自己的考虑:第一,他觉得调动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这可能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第二,他不想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人”。唯有调动,相互之间才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确保顾问与参谋的思维、决断具有新鲜感及充满朝气,并能杜绝顾问与参谋们利用总统与政府的名义来徇私舞弊。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和下属之间没有距离,领导的决策就会过分依赖于秘书或者某几个人,易于受他人的影响,一旦他们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两者相比,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会经常表示其对部下的关爱,但在工作之外,他与部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从不邀请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都能够顺利得到开展。

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保持斯通的权威和别人对他的尊重,也不会使他与员工的关系过于亲密而影响到他的管理和决策。这是一种最佳的人际交往状态。

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比如,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秘密,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不希望有人踏入禁区。即使亲密如夫妻、父母与子女,或铁杆儿的朋友之间,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其实,越是亲密的人,越要尊重对方的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使人心生反感。

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根源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指的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人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晕轮效应也形象地被称为光环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通过上面的笑话,由此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星总是有那么多绯闻了,我们总是对于媒体关于明星的丑闻爆料十分感兴趣,对此津津乐道,然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明星的形象都是媒体所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或许这些故事只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与事实的真相相距十万八千里。

名片效应: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优质

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很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对方与你的心理距离,使其愿意与你接近,从而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便是名片效应。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就犹如一张心理名片,将自己以实现良性互动的目的介绍给了对方。

如果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名片效应,首先便要向对方传播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和喜欢的观点和思想,然后再不经意地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其中,这样便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印象,认为你的思想观点与他们的极为类似,从而拉近彼此的关系,增加交际对象对你的认同感。

有这样一个关于里根总统的笑话,一次,里根面对的是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他说道:“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一家意大利人刚开始住在狭小的公寓房间里,后来他们迁到了乡下的一座大房子里。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毋庸置疑的是,里根在讲话中传达出自己对于意大利人的正面印象,这种说辞自然能赢得意大利血统美国人对自己的认可,拉近自己和选民的心理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里根正是恰当运用了名片效应对人际互动的积极影响。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更喜欢与自己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类似的人,这有助于他们提高自我认同度,减少自己和外界的冲突,由此也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对偶遇知音如此欢欣雀跃了。

变色龙效应: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你会更受欢迎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地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现象。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识别了以变色龙效应表现出来的部分肢体语言,他们进而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模仿了他人的手势或者身体姿势,人们往往会更喜欢这个人。

巴奇和查特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78名被试坐下来分别与一名实验者进行交谈,在交谈的时候,实验者故意改变交谈中的习惯动作,比如露出更多的笑容,与被试进行频繁的面部接触、脚部不停地摆动。

结果发现,被试确实会不经意地模仿实验者的习惯动作。心理学家发现,在所有的被试中,面部接触的比例上升了20%,被试脚部摆动的比例上升了50%。

继而,巴奇和查特朗便想验证模仿是否能增进好感的观点,于是,他们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安排78名被试在一个房间与另一名实验者(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就一张照片分别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实验者会主动模仿一部分被试的肢体语言,当交谈结束后,心理学家让被试对实验者的好感度和交流的顺利程度作出评价。

结果显示,针对好感度和交流顺利程度两个方面,被模仿者给实验者打出了6.62和6.76的平均分数,而未被模仿者提供的平均分数只有5.91和6.02。实验说明,人们的确更喜欢那些模仿自己身体语言的人。

变色龙效应属于一种社交互动中的温暖回应,实验表明,确实大多数人会在交谈中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而且人们还会从这种模仿行为中无端受益,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模仿自己的人。

鸡尾酒会效应:为什么你能在嘈杂场所听到

自己的名字

在人声嘈杂的鸡尾酒会上,人们隔着几个人仍然能与某个人聊天,清楚地听到对方在说什么,但是对于身边的人的交谈内容却常常听不清楚,尤其是如果一个人与你隔着很远的人正在叫你的名字,不论现场多么喧闹,你也能分辨出来,向声音的发出方望去。在鸡尾酒会上,人们总是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

对于鸡尾酒会上的这一独特现象,可用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Treisman)的衰减模型来解释——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自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效应也有心理学实验为证,实验者让被试戴上耳机,让他的两个耳朵听不同内容的东西,在听的过程中,让被试说出其中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内容。当摘下耳机后,则要求被试说出另一个耳朵(非追随耳)听到的内容。结果发现,被试一般都没听清楚非追随耳的内容,即使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材料内容颠倒时,受试者也很少能够发现。

实验表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受到了被试的注意,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被试则没有注意到。不过,如果在非追随耳的内容中加入受试者的名字,受试者则能清楚地听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鸡尾酒会上对自己的名字非常敏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