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冷口味心理学
17854900000005

第5章 你不可不知的最重要的10大心理学常识(4)

“镜中我”理论:为什么“人言可畏”

直觉,其实受个人知识、经验、经历所左右,在第一时间形成时往往过于主观。因而在接受直觉时一定要慎重,不然会在处理问题上产生偏激的方法或是犯下更为严重的错误。

心理定势:都是思维惯性惹的祸

关于什么是心理定势,在介绍之前,先请你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一个桌子有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几只角?

“心理定势”告诉你:3只。正确答案:5只。

(2)树上有3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心理定势”告诉你:2只。正确答案:0只,全吓走了。

(3)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1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是“111”。

(4)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2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心理定势”告诉你:大概是222。然而,错了!正确答案是2的22次幂。

(5)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3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经过前两个题目,这时“心理定势”也许会告诉你:看来绝不是3的33次幂。事实上,你又错了!正确答案恰好是3的33次幂。

如果在回答上述题目的时候,你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便说明你出现了“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会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在了解“心理定势”之前,不妨先看这样一则笑话:

一个人走进商店,对胖老板说:“请给我一品脱蓖麻子油。”

胖老板从里头搬出一个铝梯,架好后爬到上面的储藏间,打开门,拿起一大桶子油将玻璃瓶倒满,关上门,然后爬下铝梯将瓶子交给顾客。

这时,另一个顾客走进商店,说:“老板,给我一品脱蓖麻子油。”

胖老板望了望上头,又爬上铝梯,倒好油,正在这时候,第三名顾客走进了商店,胖老板在梯子上问:“你也要一品脱蓖麻子油吗?”

顾客摇头,胖老板说:“那,请你稍等一下!”

胖老板爬下梯子,然后对第三名顾客说:“您想买点什么?”

第三名顾客说:“老板,请给我半品脱蓖麻子油。”

无疑,笑话中的胖老板就是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根据惯性心理对顾客的购买要求作出判断,结果被现实小小地耍了一下。在现实中,关于心理定势的故事时有发生。

阿西莫夫是一名有着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住拳头作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阿西莫夫十分聪明,年轻时曾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但是对于修理工所提出的问题,阿西莫夫却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阿西莫夫就因为受限于心理定势,无端地被汽车修理工取笑了一番。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同样,除了消极意义,心理定势也有积极意义。1930年,心理学家迈尔研究过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里,对部分参加实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再比如说,很多演奏家5岁练钢琴,练到15岁才能登台演出,就是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定势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仅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动,而且是主体的完善的个性状态。只有形成最完备、最全面心理定势的人,才能幸运地成为演奏家。

归因: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那张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每当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从高高的墙上掉下来。它一次次不停地往上爬,一次次地掉下来……

这时正好有三个人经过这里。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蠢,从旁边干燥的地方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开始聪明起来。

第二个人看了,他立刻被蜘蛛这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打动了,并从中得到启发,对自己说:“我要像蜘蛛那样。”于是,他变得顽强起来。

第三个人看见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一无所得,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变得日渐消沉。

为什么这只蜘蛛会不断地往上爬?为什么三个人对蜘蛛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距?

假如我们对人的一生中所说的频率最高的话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原因是人类天生就有追求事物发展精确性的需求,这是我们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谁也无法摆脱。

在心理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归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听上去仿佛很简单,但实际上,归因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比如上面关于蜘蛛的小故事,面对同样的一种现象,三个人由于各自的心境不同,所以感受也不相同。

在现实生活中,归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例如,在约会时,女朋友迟到了,男方就会猜测她迟到的原因,也就是对迟到这一行为进行归因:是故意的呢,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客观上诸如交通堵塞而造成的,还是主观上对约会不重视?还是她一贯有迟到的习惯?

再比如,我们和家人说好了某日来某地会见,但是那天没来。我们自然也会对家人没来会见这一行为进行归因:是家人不关心自己,不想来,还是临时工作太忙,走不开?还是天气不好,车晚点了?或是没买到车票?还是身体不好,生病了?

再如,上司近来不愿和自己说话,是对其他同事也是如此,还是仅对自己一人这样?是心情不好还是有什么事情对自己有意见?这些都是归因的运用。

归因一般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部归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

试想一下,在某一个交通拥堵的早晨,当你发现一辆小车是造成拥堵的罪魁祸首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都会倾向于认为,小车的司机有问题,因为他的某种不恰当的行为,使得大家忍受着上班迟到而被扣奖金的可能,这个人会在瞬间被我们定义成一个自私的、冷漠的、不为别人考虑的家伙。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归因时,外部的因素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如前面提到的小车中的司机,很有可能他是遇到了紧急情况,不得已才造成了堵塞。

有意思的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情况可能就恰恰相反了。被降薪的人大多会认为公司“过河拆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总是拿员工开刀,而很少立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因为当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采取自利归因的方式,也就是把降薪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比如经济不景气),因为承认自己的能力逊于其他的同事,对我们的自尊是一种打击。但是,假如得到的消息是加薪,那我们又会本能地将加薪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年终会议总结上,肖辉的业绩最差。不仅全年规定的销售任务没有完成,而且每月的任务按时完成的都很少,经理让他说明原因。肖辉说:“今年由于个人的事情比较多,耽误了一段时间。另外,我负责的销售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像我们这种产品大家都觉得有点贵。”

经理说:“你的意思是,我应该把你安排在市中心,你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吗?张琳每天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为什么业绩比你的好?你说的不是主要原因。”

肖辉沉默了半天。终于承认道:“是我自己不努力,每天工作缺乏耐心,到下面跑动得也不够。”

经理说:“有问题,就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会解决问题。”

肖辉先采取一种自利归因的方式,把问题归结为客观因素,而不愿承认自己努力不够,这是肖辉的自尊心在作祟。但是,正像经理说的,不找到根本原因,问题不会很好地得到解决,下次就会犯同样的错误。

一般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人对以后工作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对以后工作的动力。如果把业绩不好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就会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如果归因于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不会有很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