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边行走,一边期待:人生成长的心理攻略
17855200000015

第15章 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1)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个擅长雕塑的艺术大师。在他眼中,凡间的女子都不够完美,没有一个人值得他迎娶。于是他决定凭借自己的神奇技艺用象牙雕刻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少女。结果,他以全副的精力和热情完成了这个杰作。他给这个象牙雕出的少女取名加拉泰亚,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一样爱恋,每天祈祷上天,希望有这样一个女子能成为他的妻子。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痴情和诚心打动,赋予了少女雕像生命,使皮格马利翁能与她结成夫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从这个神话中得到启发,将他们发现的一个心理学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就是心里最期待得到的。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我们如果能相信事情会顺利地进行,事情一般就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会不断地受到阻碍,那么阻力就会出现。有成功潜质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走,就是因为心中有所期待。

你渴望到达的地方,就是你能达到的地方

在日本,有一个叫作石田裕辅的男人,对于喜欢户外旅行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最著名的作品《不去会死》曾鼓励无数普通人走出去拜访更广阔的世界。当石田还是一个小学生时,一个骑车旅行的年轻骑士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在他身边疾驰而过。那个潇洒的背影成为令他神往的形象。少年时代的石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骑自行车环游世界,依靠自己双脚的力量去看看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石田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和骑行的能力。高中的时候,他利用暑假以骑自行车的方式绕行了他所居住的歌山县一周。大学时,他休学一年,骑自行车环绕日本一周。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日本的一家大型企业,为全球骑行积蓄资金。虽然在临行前,他的健康状况出了些问题,但仍没能阻止他踏上前途未卜的旅程。

这次实现目标的旅行,石田用了七年半的时间,这期间他曾在南美洲的沙漠里遭遇抢劫,曾在北美洲受到敲诈,曾在非洲染上了疟疾,曾在中东面对机关枪的枪口。然而这些都没能改变他对目标的忠诚——用自己的双脚奔向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当他完成这个目标时,石田曾说:“当初的雄心壮志也许太大了点,不过能够摆脱当时的不祥预感,平安归来,对我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意义。”设定一个值得去做的目标,然后坚持到底,从来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不管这个目标在设定的时候看起来是多么遥不可及。

目标是我们对自己作出的承诺,是我们内心最渴望到达的地方,而只要我们肯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目标也就是我们最终能达到的地方。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在近一百年前,英国皇家学院一个叫肯·莱文的院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中一个叫作比塞尔的村庄。这个小村落位于西撒哈拉浩瀚的沙海中一块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小绿洲之上。在莱文发现比塞尔并把它介绍给世人之前,这里的人世代都生活在这个小岛一样的村庄里,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塞尔人被沙海围绕,同时相信自己终生无法走出沙漠。他们声称,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从比塞尔出发,无论朝哪个方向走,最终都只能回到起点——比塞尔村。从外面的世界走入比塞尔的肯·莱文当然认为这种想法是无稽之谈,以他自己的经验,他曾从比塞尔出发,仅用三天就徒步走出了沙漠。

肯·莱文是一个科学家,为了搞清楚这件事,他做了一件科学家们都会做,而且也非常擅长的事:设计一个实验。肯·莱文准备了十多天的食物和水,以及两峰骆驼,并且雇用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当地人。这一次,莱文收起了指南针,由阿古特尔带路,他只跟随其后。他们的目标是,由阿古特尔带路走出沙漠。两个人在沙漠里走了10天,行程约八百英里,在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绕回了比塞尔村。

这一次虽然没能成功走出沙漠,但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这是因为,比塞尔人没有指南针,而且他们也不会在一望无垠、完全没有标志物的沙海里辨别方向。在四周完全一样的景物中,没有目标,只凭借个人的感觉往前走,就会因人而异地走出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导致每一个想走出沙漠的比塞尔人用不同的时间、以长短不一的距离返回到出发点。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肯·莱文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莱文教会了阿古特尔在夜色中认识北极星,并告诉他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七颗星星所在的方向走,这样一直走下去,就可以走出沙漠。以北极星为目标,阿古特尔成为走出撒哈拉沙漠的第一个比塞尔人。

如今的比塞尔,被称为“西撒哈拉沙漠中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行者趋之若鹜,而比塞尔人也早已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比塞尔,树立着一座铜像,那是第一个走出沙漠的比塞尔人阿古特尔,在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句语义浅显却又意味深长的话: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感到不满意,却又寻找不到出路的人。而更为不幸的是,在很多时候,这个人正是我们自己。我们通常会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时光有限,并不甘于庸碌的生活,却也只能在令人不满的现实里原地打转,同时绝望地认定自己无法走出生活的困境。其实,在很多时候,生活不能有所改变并非因为我们懒惰,我们愿意付出努力,甚至是艰苦的工作,但就像比塞尔人一样,真正阻止我们成功的,是缺少一个引导我们走向正确方向的目标,这个目标,曾经引导比塞尔人走出围困他们的沙漠,同样也能引导我们走出令人绝望的生活。

拿破仑·希尔是著名的成功学、创造学和人际关系学专家,他用毕生的时间研究全球备受瞩目的成功人士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到达顶峰,然后再把总结出来的规律传授给各行各业中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换取成功的人。希尔总结的所谓“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有了目标,人才会成功。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无法达成他们的理想,其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身上所潜藏的能量,往往是通过目标而被激发出来的,因为没有对目标的设定和对目标的追逐,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自己能做出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埃德温·洛克是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追捧的著名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这套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即具有激励的作用,它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洛克和他的同事休斯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发现,所有来自外界的刺激(比如金钱、荣誉、地位的诱惑,或是鼓励、监督带来的压力,等等)都只有通过目标的设定,才会在人们身上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常见到的情况是,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缺乏雄心壮志,可惜的是,肯将它们设计为人生目标的人却不多,能坚持到底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的人生也就缺少了成功必要的动机,以致无所成就。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们进行过一次跟踪调查,调查的时间跨度超过20年,目的是研究目标的设定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研究人员首先向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提问:“你们有目标吗?”有90%的学生回答“有”。他们再次向这90%的学生提问:“如果你们有了目标,是否会把它写下来?”这一次,只有4%的学生回答“是”。

20年后,这个项目的研究者们找到当年参加调查的学生们,此时的他们都已步入中年,承担着社会及家庭中的重要责任。调查的结果显示,那4%会将自己所定的目标写下来的学生,无论在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上,都超过了根本没有明确目标以及没能把目标写下来的学生。这4%的受访者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超过其他人的总和,而剩下的人,都在忙碌着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这4%的精英一步步地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

没有人会真心甘于平庸,但我们当中的大数人却不得不忍受平庸的人生,真正能达成人生理想的人少之又少。有这么多的人不能达成自己的理想和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从而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动力。

目标是我们对自己作出的承诺,是为了追求所期待的东西时真正下定的决心,只要我们能忠于这个承诺,实现目标就是我们应得的报偿。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曾说过:“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这位成功的商人也许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前方设下了一个个的目标,然后又将它们一个个地跨过,由此,真正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通向成功的路线图

没有目标,人在一生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任何好的事情;没有目标,我们也不会采取任何有益于成长的步骤。我们只会在人生中徘徊,找不到出路。但是,一旦有了目标,人生就顺利了吗?你可能不知道,这个世上的失败者当中,大多数人都是曾有过明确目标的,他们之所以没能成功,不是因为放弃得太早就是做法与目标背道而驰。如果说你想证明什么是失败的话,那么可以试试为自己设立一个宏伟的目标,然后不再理会它。

学者们曾经对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作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功路线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即他们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且对这个目标的忠诚和执着几乎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即使不能迅速地成就它,也会尽可能地争取点滴的进步。只要我们一直朝着目标走,都会在自己的生命里创下一个不小的纪录,甚至是奇迹。

在英国首都伦敦的西南部,有一个叫巴德里的小镇,在这个小镇的南面,是一片面积达6000英亩的郁郁葱葱的橡树林,而在三十多年以前,那里还是座没有一棵树的荒山。为巴德里小镇完成这一伟大杰作的是一个叫贾斯汀的人,而且,只有他一个人。18岁那年,贾斯汀子承父业,成为当地的牧羊人。每当他赶着羊群经过这座荒山时,他都在想,要是能在山上种上橡树就好了。于是,在他26岁那年,他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这座面积达6000英亩的荒山上种满橡树。这是个看似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贾斯汀也为此遭到包括他妻子在内很多人的阻拦和嘲笑。即使这样,他还是决定忠于自己的目标,一边放羊,一边实施种树的计划。每天出门前,贾斯汀会数出100颗橡树种子带在身上,在山上安顿好羊群后,他会把橡树种子一颗颗种下去,浇水,并用羊粪施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在这座荒山上种下100颗橡树种子。2010年,当英国国家森林学会的科学家们来到巴德里小镇时,面对这6000英亩的橡树林,无不为一个人能创造这样的奇迹而惊叹不已,虽然他们都是见多识广的专家。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得了我们最终走向成功?”这是哈佛大学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讲的一段话。一旦目标确定,走向目标的每一步都是值得庆祝和为之欣喜的,这些许的进步也是我们能继续前行的动力。重要的是,我们能朝着目标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很多年以前,在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少年时代,他曾在火车上卖过报纸,给邮局送过电报,贩卖过零食和小饰品,24岁时他在期货市场上损失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但他始终相信,美国的股票市场中埋藏着未来属于他的巨额财富。同时他也相信,在股票价格令人心跳的跌涨之间也一定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为此,他下定决心要找出这个规律,开启他的金库。他每天都跑到证券市场,把别人丢弃的写满股票数据的资料抱回他租来的狭窄阴暗的地下室,之后窝在家里把数以百计的股票K线一根根地画出来,试图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他就这样生活了6年,6年中的每一天都在贫困的生活中进行枯燥的工作。6年之后,他发现了一套可在证券市场中应用的重要预测方法。这是一套运用数学、几何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创立的独特的技术分析理论。之后的故事是,他跻身于20世纪最著名的投资家行列,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取得的骄人成绩至今无人能及。这个人是在全球投资领域都极负盛名的威廉·江恩。他曾在当时著名的杂志《股票行情与投资文件》的监督下,在25个交易日里进行了286次交易,264次获利,22次亏损,判断的正确率达到923%,这个成绩几乎使他成为华尔街的神话。在20世纪初的美国,他成为了千万富翁。这一切,都来自于他所创建的预测理论,都来自于那6年中从未放弃的努力。

设定目标是一个相对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缺乏雄心壮志和聪慧的头脑。我们在设立令人兴奋的目标以及为此制定完善的计划时,总会把各种有利以及不利的因素考虑进去,有时甚至不厌其详。然而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最有可能让我们一败涂地的因素——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一个人目标的实现,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而对这种能力的缺乏,却让很多人在还没开始为自己的目标战斗时就自动缴械投降。为了能达成目标,我们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前途作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坚持到底,很多时候,成功就是我们因坚守目标与执着追求而赢得的奖赏。

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日本年轻人从早稻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大型电器公司工作。与此同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用10年时间存够10万美元,然后创立自己的事业。为了这个目标,他每个月存下自己工资和奖金的三分之一。在工作的几年里,他曾无数次面对生活的窘迫、缺钱的尴尬以及要不要买下一件东西的内心挣扎,然而他的目标始终推动着他克服欲望,从未间断地按计划增加着存款的数目。当这个年轻人的存款达到5万美元时,他遇到了一个机会,但是需要7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