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工人政治
17862900000008

第8章 工人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3)

一个国家要想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且不论革命能否胜利,其基本的前提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能够组织成为一支革命大军,向现存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发起挑战;如果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取得成功,那么就不只是将无产阶级组织成一支革命大军那样简单了,而是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必须充分地把握无产阶级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得当的组织方式凝聚革命大军的力量,对无产阶级革命大军进行正确的领导。其实,这三个方面并非是毫无关联的三个条件,无产阶级先锋队(工人阶级先锋队)将三个方面的条件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完整方略。具体而言,无产阶级先锋队是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者,始终走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前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先锋队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来分析和理解无产阶级的实际情况,把握无产阶级的优点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对症下药,采用恰当的组织技术与动员策略,从而将无产阶级锻造成为一支严整的革命队伍,进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确实认定工人阶级(现代无产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开辟历史新境界的主力军。但是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判断带有一定的预见色彩,这就是说工人阶级的合乎历史与革命规律的优点是立足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和完全成熟的社会里,工人阶级才能成熟起来并获得支撑社会主义革命的诸项品质。而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落后国家,非但工人阶级的诸项优点没有得到完全发展,而且工人阶级还保留着诸项与其历史使命相悖的缺点,因此在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的这些劣势,并相应地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成功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冷静的分析和理解工人阶级的弱点就成了落后国家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工作的第一步。

概括来说,落后国家工人阶级带有物质利益性、分散性、落后性、自发性等诸项需要克服的特性。物质利益性是一切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正是由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根本不同的物质利益,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才成为现代社会中对立的两极,列宁在对阶级进行界定时就言到:“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11)列宁对工人阶级物质利益性的分析绝非止步于此,在他看来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性是满足于具体利益、眼前利益、个体利益的经济主义,列宁在批判经济主义时认为:“经济斗争是工人为争得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向厂主进行的集体斗争。这种斗争都是职业性的斗争,因为各种职业的劳动条件极不相同,所以争取改善这些条件的斗争,也就不能不按职业来进行。”(《列宁选集》第1卷:346)相对于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而言,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不可忽视,但是只具有局部性质,它必须服从于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即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

工人阶级的分散性,就是指工人阶级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组织起来从而成为自为阶级而展开阶级行动。工人阶级的分散性有着复杂的根由,职业、技术水平、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年龄、地缘等众多的因素都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分散性,但就其根本原因而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使然,“如果无产阶级本身没有分成比较成熟的和比较不成熟的阶层,没有乡土、职业有时甚至宗教等等的区分,那么资本主义便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列宁选集》第4卷:183)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性质强化着此种分化以维持资本的统治,“竞争最充分地反映了流行在现代市民社会中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个战争,这个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一切而进行的战争,因而必要时也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仅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进行,而且也在这些阶级的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一个人挡着另一个人的路,因而每一个人都力图挤掉其余的人并占有他们的位置。工人彼此竞争,资产者也彼此竞争。机器职工和手工职工竞争;失业的或工资低的手工职工和其他有工作的或工资高的职工竞争,并力图把他们挤掉。工人彼此间的这种竞争对于工人来说是现代各种关系中最坏的一面;这是资产阶级对付无产阶级的最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359-360)工人阶级的分散性是与工人阶级的落后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所说的工人阶级的落后性指涉两个层面:一是工人阶级自身带有其出生的社会的特点,因此在绝对的意义上表现为落后;二是工人阶级较之于其先锋队而言表现出相对意义上的落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工人阶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儿,因而不能不打上其母腹的烙印,“工人和旧社会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工人还保留着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心理。工人在建设新社会,但他还没有变成清除掉旧世界的污泥的新人,他还站在旧世界的污泥里面。只能幻想把这种污泥除掉。如果以为这就可以马上办到,那就是愚蠢透顶的空想,就是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世界移到半空中去的空想。不,我们不是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我们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上建设的,我们要同劳动者身上也有的、经常拖无产阶级后腿的一切弱点和缺陷进行斗争。”(《列宁全集》第35卷:438)在相对意义上,工人阶级的落后性就是它自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而只能依靠优秀分子从外面将阐述工人阶级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的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列宁在《怎么办?》中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各国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其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317-318)在这里存在一个复杂的难题,既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可能自己产生,而只能靠先进分子从外面灌输,那么就承认了工人阶级受到外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可能性,因此不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塑造工人阶级,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塑造工人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实际上处在一个竞争性的思想世界中。

列宁十分重视工人阶级所处的思想世界的此种特性,多种意识形态竞争的思想世界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之间力量此消彼长的世界,“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独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列宁选集》第1卷:326-327)如果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灌输不力,将会导致工人阶级自发性的增长,这里所谓的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是指工人阶级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非组织化现象,其最终的后果则是从堡垒内部瓦解了工人阶级的革命队伍,使得工人阶级难以凝聚成为一支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严整的部队。

工人阶级自身难以避免的存在的诸项缺点昭示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工人阶级凭借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形成自觉自为的阶级的,也就难以充当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主力军,因此工人阶级形成自觉自为的阶级的过程必然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介入进来,提供阶级形成的关键性条件,而这个介入性的力量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理解工人阶级的缺陷,而且通过意识形态灌输和自身组织体系的动员、领导来锻造工人阶级,进而使得工人阶级能够摆脱其自身的诸项缺陷转而获得与历史发展规律相契合的诸项卓越品质。

在列宁看来,工人阶级自身是产生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人阶级至多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思想,因此工人阶级获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灌输;同样重要的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对工人阶级进行的意识形态灌输不是一般的思想宣传,先锋队的意识形态灌输必须超越“工人同工厂主的关系范围”,必须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把有关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发展图景的政治知识灌输给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1卷:363)。实际上先锋队灌输给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先锋队自身秉持的、必欲转化成为实践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形态当然不会是个别无产者的意识,它应该是全体无产者的整体意识,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卢卡奇,1999:136)除了通过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工人阶级的思想世界之外,还必须采用适当的组织技术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阶级整体,而且外在的组织也是巩固内在的思想统一的关键,组织与意识形态灌输的结合是“物质统一”与“思想一致”的结合,这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正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世界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竞争所分散,被那种为资本的强迫劳动所压抑,总是被抛到赤贫、粗野和退化的底层,它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列宁选集》第1卷:

526)组织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有着特定的性质,这样的组织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因为如果不是如此,那么无产阶级的组织就不能克服工人阶级自身的各种缺陷,就不能抵制根源于这些缺陷的反映在政治上的懦弱、涣散、个人主义、狂热、灰心等旧病,所以要使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够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组织的作用,这种组织就只能是实行严格集中和纪律的政治组织,而否定组织的此种特性的任何举动,都必然断送无产阶级的任何革命行动(《列宁选集》第1卷:154)。

为了使工人阶级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进而形成自觉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到工人阶级中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给工人阶级,并且组织、动员工人阶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先锋队与工人阶级之间没有了差别呢?列宁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先进部队,在思想上是由具备社会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在组织上是由能够接受严格组织性的人数有限的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因此先锋队与工人阶级之间是存在显着差别的,“忘记了先进部队和倾向于它的所有群众之间的区别,忘记了先进部队的经常责任是把愈益广大的阶层提高到这个先进水平,那只是欺骗自己”(《列宁选集》第1卷:473)。因此,在列宁看来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是如此,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之后也是如此。

列宁的工人阶级理论回答了工人阶级是怎样的以及怎样进行工人阶级革命的问题,其答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工人阶级先锋队从而教育、组织工人阶级,使之成为一支向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进攻的革命大军。但是列宁的理论思考并没有妥善地解决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那么作为先锋队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居于何种地位呢?特别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劳动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涉先锋队的领导地位需要监督和限制,而且指向更加本质的方面,即先锋队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