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14

第14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7)

佛经说观世音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南海的普陀洛伽山,相传五代时,日本僧人慧萼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带往日本,途经我国南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附近时,因为大风所阻,最终未能成行。于是他认为观音菩萨不肯东渡日本,而愿意留居此地,遂上岛在潮音洞紫竹林边建了一座寺院,供奉此观音像,并名此寺为“不肯去观音院”。后来,佛教信众即以此岛为观音菩萨的说法道场,并称此地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观音菩萨为佛国诸菩萨之首席,其在世俗中的影响和名声,绝不低于佛祖释迦牟尼,在妇女信徒的心目中,对观音的崇拜甚至超过了佛祖。

观世音被“引进”中国,在华夏大地上安家落户以后,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而又有趣的衍变过程。他的身世不但被彻底中国化了,成了汉家的“公主”——妙庄王的三女儿,而且性别也完全由“男”而变“女”,最后成为端庄雍容、慈善安详,整个一副中国古代贵妇人的模样。

由于佛教宣称观音慈悲为怀,救助众生,人们便在她的众多功能之中,又加上了一项“送子”功能。这完全是世俗的需要,并非出自佛教经典。这也正说明,外来神明要想在中国扎根落户,必须中国化与世俗化。

佛教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应现身、三十三观音等说法,但里面都没有“送子观音”。“送子观音”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创造。既然民间造出了“送子观音”,自然会有不少“灵应”出现。在万钧所编《观音灵异纪》中载有不少“得子之灵异”,兹录几条如下:

晋山东琅琊王珉,无子。其妻常祈观世音,祈赐一儿。珉后于途中遇一胡僧,情意相投,彼此欢悦。僧曰:“我死当为君作子。”未几,僧人谢世,而珉妻有孕,生而能言,即解西域十六国梵音。聪慧过人,器宇不凡,即晋尚书王洪明也。小名阿练,述前生事,历历分明。

刘宋孙道德,四川益州人也。素奉道,职任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423年)中,沙门谓(孙)道德曰:

“苟心欲求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如此可有厚望也。”道德遂丹心投诚,归颂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产男。

徽州徐锦求嗣,梦一神人告之曰:“汝常诵白衣经咒甚善,若再能虔颂《高王观世音经》一藏,可获嗣矣。”(徐)锦如言,果得子。后又梦见前此所梦之神人,语之曰;“汝能广行方便,并印施《高王观世音经》一藏,此儿可贵显矣。”锦如言印施,子果登第。

佛门认为做善事就是作功德,就会得善报,所谓“善有善报”,念佛、布施、诵经、建塔、印经、印绘佛像等,都是作功德,都会得善报。以上所述观音“灵应”,是在印证信仰观音者善有善报。

又据清赵翼《陔余丛考》载:许洄妻孙氏临产,危苦万状,默祷观世音,恍惚见白氅妇抱一金色木龙与之,遂生男。产妇生产时,痛苦万状,求告无援时,是可以叫喊出任何声音的,信奉观音大士者,自然会喊出“观音菩萨”来。

“观世音”者,何谓也?佛门答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在众生受苦时,口念她的大名,就会“观”(而不是“听”)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

再者,产妇在昏迷恍惚中,眼前会“出现”各种物像幻觉的“看见”观音菩萨前来送子,在虔诚者的幻觉中是可以出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也不足为奇。此外,产妇声称“见到”观音菩萨前来“送子”,那么自己所生之子,当然不同凡响,身价百倍。“母以子贵”,产妇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也自然高,许多,宁肯说其有,决不说其无,产妇们何乐而不为?

由于人们崇拜送子观音,所以那些没有儿女的妇女,要到观音庙里去“窃取”佛桌上供奉的莲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偷来观音的“神灯”,家里自然会“添丁”。还有些人家,怕儿女长不大活不长,便要送到观音庙里去“寄名”,把孩子交给观音菩萨“照看”,认为万无一失。

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于公元前六世纪(与释迦牟尼同时)出生于舍卫国,婆罗门种姓。出生时家中出现十大吉瑞祥兆: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室、鸡生凤子、马产祥麟、牛生白犊、猪诞龙豚、六牙象现,因此而得名。

但在佛经中,有关文殊菩萨的出身来历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首楞严三昧经》说他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是龙种佛,享寿四百四十五万岁人于浬槃;《央崛摩罗经》说他现在是北方常喜国的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宝积经》说他是未来的普见佛;有的经书说他本是佛,因帮助释迦佛教化众生,暂时显化菩萨身,当了释迦佛的胁侍;《放钵经)说文殊为众佛之父母;《法华经》说文殊是释迦佛的祖师;《文殊师利涅槃经》则称文殊是释迦佛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的王子,随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被尊为众菩萨之首,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最后这种说法。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牟尼宣讲佛法。文殊的形象美而慈祥,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骑狮子,是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头上的五髻,表大日如来(释迦牟尼的法身)之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

在诸大菩萨中,他智慧辩才第一,故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在小乘佛教中,以舍利佛为智慧第一,大乘佛教则以文殊为智慧第一)。《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说:释迦牟尼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南瞻部洲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为众生宣说佛法。《华严经》又称:文殊菩萨住清凉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里的五顶山和清凉山皆指山西的五台山,故人们将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文殊菩萨的法相在唐以前也是男子相,但佛教徒认为,佛与菩萨皆无生无死、亦无性别。他们在世人面前可根据不同需要,示现各种化身。既然观音菩萨可从男身转为女身,同为转轮圣王太子的几名亲兄弟自然也都可以化男为女,所以自宋以后,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的法相一下子都从男相转为女相。

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是梵文意译,又译作“遍吉”。《大日经疏》说:“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意。谓菩萨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悲华经》中说:普贤菩萨是转轮圣王的第八王子。转轮圣王生有千子,父子皆从佛出家修道,成就了正果。

圣王本身成了阿弥陀佛,长子成了观世音菩萨,次子成了大势至菩萨,三子成了文殊菩萨,八子即普贤菩萨。其余诸子,或修成菩萨道、或修成罗汉身,可谓是菩萨世家。《第二菩萨经迹》载:“普贤菩萨,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辅助释迦,脱度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其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今且约‘普贤’二字。以示其概。”

由此可见,普贤菩萨和他的长兄一样,都已修成了“正觉”(佛果),但为了辅助释迦,脱度众生,便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华严经》又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日普贤。”这比起“既是众佛之母、又是‘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的文殊菩萨”来,普贤菩萨的辈分就低得多了。

但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共同协助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因此人们通常将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在佛门中专管理“德”表“大行”,故人们称之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职责和他的最终目的是把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谓功德无量。

普贤以他伟大的“行”告诉世人,学佛要有“信”,文殊以他卓越的“智”告诉世人,学佛要有“解”,二者不可分离。没有“解”的“信”是盲目,没有“信”的“解”是虚妄,前者称为“无明”,后者称为“邪见”。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其主旨便是要弘扬佛法,他曾誓愿守护《妙法莲华经》,护法精神可嘉,曾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赞叹。普贤菩萨是个文武全能的菩萨。他文能协助释迦牟尼宣讲佛法,教化信徒,武能以无边法力,为佛护法。

普贤菩萨的法相身骑六牙白象,手拈如意荷花,象征着“义理圆通”。六牙白象表现了“善”之大、行有力且能负重,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因而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华严经》说:普贤菩萨住西南方的光明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位于西南地区四川省的峨眉山,因昼有“佛光”、夜有“圣灯”,人们认为此山即佛经中所说的光明山,且地理位置相似,便将此山作为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于山中广建寺庙供奉普贤菩萨,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佛经说,在世界的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山的四周是浩瀚的大海,大海的四周各有一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倶卢洲,四大天王各管一洲。他们手下各有八员名将,辅佐四大天王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

掌管东方的是持国天王,名毗提诃,“持国”即持护国家,意思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持国天王右手叉腰,左手执剑,收背挺腰,双目圆睁。掌管南方的是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左手持矛,右臂下挥,怒发冲冠,踱足雄立;“增长”即好事多多益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掌管西方的是广耳天王,名毗琉博,叉头戴凤冠,手持斧钺,身披犀甲,竖目怒吼;“广目”即目光宏阔远大,意思是能以净眼观察世界,保护众生。掌管北方的是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手擎佛塔,祥云缭绕,唇齿微启,似在念咒作法;

“多闻”即广闻天下之事,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四天王脚下,均踩踏夜叉,有的头顶肩承,有的跪负背荷,或驯或诈,或戾或谄,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更加烘托出四天王降魔伏怪的雄伟气概。

但是,现在人们在寺庙里所见到的四大天王的塑像均与原始四大天王的塑像不同,其原因是因为流行于世、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的姜太公在灭商之后张挂封神榜时。将四大天王的职位封给佳梦关的魔家四将。

魔家四将乃同胞四兄弟,曾得到过异人的密授,擅变幻奇术,神通广大。四魔中的老大叫魔礼青,身高二丈四尺,面如括蟹,须如铜线,用一柄青云剑,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这风乃黑风,风内有万千戈矛,若人逢着此刃,四肢成为粉末;若论火,空中金蛇搅绕,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难以遮挡。

次日魔礼红,使用一把混元伞,伞上缀有祖母绿、祖母印、祖母碧,还有夜明珠、碧尘珠、碧火珠、碧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并用珍珠穿成四字:“装戴乾坤”。

这把伞不能撑,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大地巨震。三名魔礼海,用一面琵琶琴,琴上有四条弦,也按地、水、火、风。如拨动弦声,风火齐至,如青云剑一般厉害。四曰魔礼寿,用两根鞭,囊里有一物,形如白鼠,名日花狐貂,若将此貂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胁生飞翅,可食尽世人。

姜太公封神时,让四魔前往西方佛土护法,他封魔礼青为增长天王,职风,掌青光宝剑一口,天王手持宝剑,表示用手中利器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封魔礼红为广目天王,职调,执掌碧玉琵琶一面,表示要以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封魔礼海为多闻天王,职雨,掌管混元珍珠伞,表示制服魔众,以保护人民财产;封魔礼寿为持国天王,职顺,掌紫金龙花狐貂,手上缠绕一条紫金龙,表示大吉大顺(所封四大天王名讳及所持兵器与上述人物对不上号,可能是原作者笔误所致)。

《封神演义》塑造的四大天王职司不同,合称为“风调雨顺”,即“五谷丰登”,寓意美好,象征和谐与吉祥,故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和信仰,因而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原始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