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16

第16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9)

至于拴红线的习俗,在唐已有。唐代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荆州都督郭元振,年长尚未婚配。宰相张嘉振见他有才干,长得相貌堂堂,就想纳他为婿。因一时找不到媒人,张宰相想了个办法:让他的五个女儿全坐在布幔子后面,每人手中各拿一根红丝线,将线头露在外面。让郭元振隔着幔子去牵,牵到哪个姑娘手里的红丝线,就以谁为妻。郭元振一下牵到了漂亮非凡的张家三小姐,俩人结下了美满良缘。

最初婚礼上有拴红线的仪式,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了。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上,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情景在古装戏剧中,十分常见。

婚礼上“拴红线”的风俗,不仅汉族有,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像傣族、白族、蒙古族、高山族等,都有栓红线、牵红巾的婚俗。这种习俗,因含有“同心相结、自首偕老”的美好寓意,所以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婚礼上,还能见到。这也使月下老人可以聊以自慰了。

月光娘娘

我国古代情人热恋时有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的习俗。有些失散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团圆。

元代著名杂剧大家关汉卿写过一出《拜月亭》(全称《闺怨佳人拜月亭》),剧中尚书之女王瑞兰与书生蒋世隆在兵乱中邂逅相遇,二人患难中产生爱情,结为夫妻。后王蒋二人被王尚书强行拆散。夜间,瑞兰在庭中拜月,祈求月神保佑自己能与丈夫蒋世隆重新团聚:“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最后二人终于团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上意中人的衷肠。

在清初,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便双双对着月神赌誓永不变心,玉卿、银瓶于是推开楼窗,双双跪倒道:“我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

这些是当时世俗恋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俗神之一。月神又叫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月娘、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古人对月亮的盈缺抱有很大的神秘感,而月球表面上的不规则黑斑,又诱发出人们的种种幻想。在古代的漫漫长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明。夜空中最明亮的自然是月亮,所以月亮又称“大明”,并常与太阳并称。汉字“明”是个会意字,即“日月为明”。月亮以其光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

古人的月神崇拜也与生育有关。远古人类发现,月亮由朔到望,又由圆到缺,28天是一个变化周期。女性们又发现,自己的信水(“经水”)也是28天为一周期,遂将信水与月亮联系起来,称之为“月水”、“月信”、“月经”。在古人无法正确认识人的生育道理的漫长时期,误认为女性的月经和生殖直接相关。

他们从直觉中发现,女人有了月经,才能怀胎生育;怀孕后,经血中止,分娩后月经恢复;女人闭经后,即失去生育能力;遂认为人是由经血生成的。所以,在古代人们为了多生育,男女同房特别注重在妇女的经期进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种作法是很不科学的)。清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林氏》中,写女性“落红”之日,是同房交而得孕的佳期,“每值落红,辄一为之(交媾)”,后果生二男一女。这种说法违背科学常识。

月亮的圆缺变化,又使女性先民们联想到自己怀胎后日渐鼓起、分娩后重新平复的肚子。在远古先民将蛙(蟾蜍)作为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后,遂想象月亮本是一只或月亮中有一只肚腹浑圆且可膨大缩小的神蛙(蟾蜍),主司生殖。于是,月神被赋予了生育神的功能。《汉书》中就记载着汉元帝的皇后元后之母李氏,梦月人其怀而生元后。三国时的吴侯孙策出生前,据称就是其母梦月入怀而生之。这种感生传说在古代,在各民族中,有很多。大约成书于三国时代的《周公解梦书》中,就有梦“日月会合妻有子”,“吞日月当生贵子”,“月入怀主生贵女”等占梦口诀。月神主生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月神既主生育,自然与男女性爱密切相关,男女恋人祈拜月神娘娘也理所当然了。

恋人们崇拜月亮,还因其是团圆之神。

一轮满月挂在天际,又亮又圆,引得人们产生无数美丽的遐想。由月亮之圆,人们联想到圆满、团圆。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亲人愿团圆的强烈愿望。

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是在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这一天,“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家家亲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饼(月饼),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拜月赏月。恋人们强烈追求爱情圆满,二人团圆,有情人能成眷属,月亮娘娘成了他们心中的护佑神。

我国月亮神话中,最有名的要算“嫦娥奔月”了。

嫦娥,又作常羲、常仪、妲蛾、常娥,传说是羿的妻子。据《淮南子·览冥篇·本经篇》记载,羿本是一位天神,帝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一齐出来,晒死了草木,烤焦庄稼,百姓们无吃无喝,奄奄待毙。于是帝尧派羿下凡,到人间去救助百姓,羿用弓箭一连射下了九个太阳,还除掉了大地上的毒蛇猛兽,使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不料,被射下的九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十分恼怒,便将羿及其妻嫦娥都贬在人间,不得上天。但他俩还想回到天界去,听说西王母有不死之药,羿便去寻找。西王母很同情羿的遭遇,便把药给了他,并说:“这药,你夫妇俩吃了准保长生不死,要是一个人吃了,还能升天成神。”谁想,嫦娥知道详情,就偷偷一人吃掉,果然身轻体飘飞上了天,大概怕到天庭受到仙众耻笑,只好奔往月亮。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后成了月亮的主人,即成了月神娘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从古至今嫦娥是一位十分美丽善良的女神形象,“月中嫦娥”是用来形容人间美女的。民间流传着嫦娥把幸福撒向人间的故事,如传说她在八月中秋时要把桂花洒到人间,据说杭州灵隐寺旁有一座山峰叫“月桂峰”,就是当年月宫落下桂子的地方。

民间传说:嫦娥飞到月亮上,栽了一颗桂树。桂树每36年落叶两片,落到哪里哪里好:落到山上,荒山变成花果山;落在海中,大海鱼虾捕不完;落到人家,人家幸福永无疆。

人民把嫦娥看作幸福吉祥之神,尤其是妇女,更把她视为贴心人、救助者,经常向她乞求。

月亮上的暗影,古人想象为蛤蟆、兔子、桂树。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可爱、和善的小动物,还附会出“白兔捣药”的说法,借月兔宣扬长生不老。古代印度也认为月中有兔,并被佛教所吸收利用。

民间传说,月神常常化为月华,降到人间,遇之者拜求福禄即得,但更常见的习俗,是向月光菩萨祈求美满姻缘,如前文所说,甚至单相思的恋人也要请月神来评理。明代有一首《桂枝儿》唱得有趣: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还有一首《月》唱的是:

闷恹恹独坐葡萄架下,猛抬头见一个月光菩萨。菩萨你有灵有圣,与我说句知心话。月光华菩萨,你与我去照察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萨,他倒待我是假。

男女谈情说爱常常在花前月下,月光菩萨是位慈悲为怀的女神,情人们自然愿意在她面前赌誓或请她来鉴察评理啦。有趣的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风俗,其中不少也与爱恋有关。如苗族的“跳月”,每逢中秋之月,明亮的月光照遍山寨,村民们合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百年之好。

有些地区还盛行“偷月亮菜”的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选好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园子,去采摘瓜菜,“偷”得别人家的菜或葱,暗示着即将遇到如意郎君了。所以,流传着“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的民谚。侗乡姑娘则公开去“偷”,“偷”完还有意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我摘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菜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娘娘来牵红线呐!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就会大喜过望,认为这暗示着将来小两口的爱情生活幸福。因此,成对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姑娘们猎取的对象。古朴的拜月习俗,包含着纯真的审美情趣。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与织女虽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寿星)等皆是。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有六颗星,其中三颗星组成的形状,宛如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在赶路。它是夏秋夜空中著名的亮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织女星又叫“天孙”——天帝的孙女。共有三颗星,成等边三角形,在银河西,与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了牛女二屋的记载,但尚无故事情节,至汉时已被人格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唱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抒……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的牵牛、织女虽仍为天上二星宿,但人物形象已隐现其中,呼之欲出了。到南朝梁殷芸《小说》中,牛郎织女故事已较完整了: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至于鹊桥传说,则载于CM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亦载:鸟鹊填河成桥成渡织女。

经过历代发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越来越丰满、曲折,充满了人情味,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故事大意如下;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能织得一手云锦天衣。

人间有个不幸的孤儿叫牛郎,跟着兄嫂过日子,可兄嫂不长好心眼,把牛郎赶了出来,只给了他一头老牛。有一天织女和其他仙女下凡游玩,在河中洗澡。

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走了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二人便结为夫妻。婚后,小两口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很美满,不料此事被玉帝察觉,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垂死的老牛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皮来,披在身上,便能上天。牛郎照着做了,并用箩筐挑着一儿一女,上天去追爱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拔下头上金簪,凭空一划,立时出现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小两口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

最后,终于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传说在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响!要是天上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眼泪。

美丽动人的传说,显示了人们对一对忠贞相爱(毫无庸俗的门第等级观念)恋人的深切同情和颂扬。他们那种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美满幸福的家庭牛活,也反映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人们祭拜牛郎织女,还与民俗节日结合了起来。家历七月初七,是牛郎与织女鹊轿相会的日子,民间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曰: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围绕着“乞巧”,又生发出来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长寿等,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乞良缘。

那天夜晚,过去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对着星空祈祷自己姻缘美满的习俗,有的地区,还有七位姑娘相聚,组织“乞巧会”,取芋麻织成的7尺长布一幅,各剪1尺以遮日,视牛女双星,以所见景象来卜终身好坏。

旧时各地都有一织女庙,用以祭柜这对自由爱神。其中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有名。今天台湾台北市的北投,还有座著名的“情人庙”。庙里供奉的即牛郎织女,庙联写的是: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庙内一块鸡心石上还刻了一首小诗: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

纠察灵官王天王

唐朝,有个汉子名叫王奕,生具异相,金黄的眼珠,粉红的鬓发,漆黑的脸庞,雪白的牙齿。最奇的是额上两眉之间竖生一孔,中有圆瞳,宛如人目。因为他长相凶猛可怖,人们对他皆敬而远之,不敢与之交往。他处处受人歧视,愤而遁入山林,落草为寇,杀人越货,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干尽了坏事,有人干脆称他为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