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7874100000035

第35章 “新军事战略”的误判(6)

如果要知道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弹道导弹的最新成果,恐怕最好的了解方法就是关注历次大阅兵所展示的武器装备。在国庆50周年的时候,中国导弹部队惊奇地出现了4个方队震惊世人,他们分别是东风某型号地地常规导弹方队,中国制造的东风某型号导弹式战役战术导弹方队,中国第二炮兵战略核导弹方队和洲际导弹方队。10年过去了,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时,我们发现又有两枚新型核导弹现身在款款走过检阅台的方队中,那就是东风系列中最新产的31A和41型,也就是DF-31A和DF-41两种系列的战略核导弹,其中DF-41又是DF-31A的改进型。这两种核导弹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再次取得突破,DF-31A射程长达13000公里,而东风41再次加长1000公里射程可达14000公里。

现将中国几款最先进的东风型弹道导弹分别介绍如下:

东风21D。2009年罗援少将做客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节目中提及中国先进武器时表示:中方已有打击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的能力,不会再让某些国家在中国领海上耀武扬威。

2011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在与访华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上将会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美国与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进行的军事演习。同时,对于中国最新军事力量的发展,解放军也不再羞羞答答,陈炳德表示被外界形容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反舰导弹正在试验当中。这也是公开资料中可查到的中国军方首次证实这一神秘武器,而对于中国第一艘航母,陈炳德也大方承认。

东风-21D是专门为美国航母量身定做的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导弹,以防止美国航母介入台海。《防务新闻》猜测,东风-21C的射程达1700公里,可轻而易举袭击越南大部分陆地目标以及包括苏比克湾在内的菲律宾北部地区,而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射程大概为1500至2000公里,如果能达到1800公里,则可完全覆盖南沙群岛,如射程达到2000公里,则可覆盖南海70%海域。

2011年1月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瞄准美国海军实力”的文章分析证明,中国使用射程可达1700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击沉美国航母的能力,以及美国可能的应对措施。文章指出,“东风-21D”远远高于低飞巡航导弹,低于常规弹道导弹。即使美国海军能够拦截一到两枚来袭的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却无法保证美军航母安然无恙,因为中国有能力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实施密集导弹攻击。

目前,美国正在弗吉尼亚建造的另一艘叫“杰拉德-福特”号的新航母。该航母可容纳4660名乘员,配备强大的飞机和武器库,性能非常强悍。可惜,美国军方已经严重意识到它可能有点生不逢时,因为预计中国将于2015年装备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能从平流层起飞避开雷达攻击美国航母,在甲板上爆炸,轻松击沉航母。一旦有航母被击沉,就可能一次性死亡近5000人。这样的人员伤亡将远高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主动阶段的伤亡总和。这样既能消灭美军有生力量,又能炸毁舰载机,使航母航空兵无法升空作战。而且据称,解放军仅用造价50万美元的东风21就完全可以击沉一艘价值一百几十亿美元的航空母舰。若按“里根号”40到50亿美元,一百多架飞机,其中F/A-18E/F就有大概80-90架,一共大概70-80亿,还有预警机,电子机,反潜机等,加上七千多“吃贵米”的美国军人,再加上维护费用,大概就是250亿至320亿美元之巨不等。粗略一算,击沉美国一艘航母,这对于美军的承受力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东风31A。东风31A是一种公路机动,三段式,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ICBM),设计携带一个1000万吨热核弹头。东风31A导弹的开发是因为东风31只是远程弹道导弹,射程无法满足和打击的要求。2002年首次试射,2006年完成定型试射。2007年至今约10枚东风31A导弹已部署在解放军第二炮兵,以补充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最后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东风31A型导弹,并非最初设计的8,000公里原型弹,而是经过改进的甲型增程弹(DF-31A),最大射程10,600公里。由发射车轮胎直径以及发射车长度推算,新东风31发射筒尺寸在二十米左右。比1999年天安门展出的东风31长度略长,显示它可能属于改良型,增大了射程。

东风41。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均采用三级固体运载火箭作动力,其载车能在公路进行机动,提高在敌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时的幸存力。另一方面,该型导弹采用了电脑控制的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若配用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方式进行攻击,以西方目前技术是无法进行拦截的。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的DF-41要比DF-31来得大,并且拥有10000--14000千米的射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公开资料提及这种新型导弹的结构,据推测其很可能是在DF-31基础上加大了第三级推进火箭改进而来。由于不像DF-31(巨浪-2即以DF-31的潜射版)那样受到核潜艇导弹发射管大小的制约,DF-41可以将弹体设计得更长,并且使用更大的第三级火箭推动器。同时配套的机动发射系统将极大提高该导弹的生存能力。预计DF-41将在2010年左右交付二炮部队。

总之,中国创新型弹道导弹被美国人称为“游戏改变者”,这种武器非常有效,它不仅成了中国军事战略棋盘上的一枚新棋子,而且也改变了国际军事游戏规则。显然,东风系列触到了美军痛处,也难怪美国上将要进行核讹诈,声称如果中国打航母,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中美是否会在未来开战,希望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发生的伪命题。美国直接动用大规模军事手段打击中国的可能性应该说非常小,可能的情况是:美国会不断制造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摩擦,使中国周边环境不得安宁。但有一点却是颇为肯定,国家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美国对中国的敌对,不能不让我们国人严肃地预想有一天中美可能开战的问题。与上述连带的问题是,一旦战争开打,美国是否真的会像其当年在日本上空投掷原子弹一样对中国实行核打击?如果可能的话,中国在遭受核打击的危亡之际又是否具有针对美国施行二次打击的能力呢?

中国政府一向谨言慎行,决定了军方不可能在国家根本安全问题上做出“超支言行”。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在重大国家安全问题上一向低调行事,特别在核武问题上更一贯坚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则,这既有中国和平发展的国策因素,更是基于中国核战略实力必然。由于中国战略核力量一直相对弱小,中国没有采行进攻性核战略的资本。但上述美国上将的“美国受到攻击将动用核武反制”的讲话,不能不令中国反思:不首先使用核武,并不就意味着在饱受核攻击时仍然打不还手,任由敌国肆意杀戮我们的人民,肢解我们的国土山河?回答肯定是“不”,但这样的回答需要有足够的底气作为前提。

中国战略核力量的长期限制因素主要是缺少战略运载工具,即缺少洲际导弹这类可以将核弹头投送到敌方国土纵深的战略装备。但是正如上述,随着中国新一代战略洲际导弹东风系列及巨浪2型的出现,这种局面正在迅速发生改变。除此以外,中国也正在研发可移动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将与东风系列移动导弹成为中国坚实的战略导弹力量。其中,东风31有可以机动部署与发射,具有很高的机动能力与生存能力,能在敌方首先核攻击中有效生存下来并给敌方以沉重还击。

虽然东风-31和巨浪-2在性能上与美国和俄罗斯的新型洲际导弹还有差距,但它们的出现表明,中国在战略核武器研制领域已取得巨大突破。如果中国将不断增长的远程战略武器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结合在一起,将起到对美国核威慑的作用,令美国忌惮不敢妄动。俄罗斯“核威胁倡议”组织(NTI)2011年10月17日载文称,俄罗斯和中国都在对组成“核战略三项支柱”的各个要素进行现代化。“核战略三项支柱”是指投放核弹头的三种方式,包括使用从陆地发射的导弹投放、从潜艇发射和通过轰炸机投放。

中国在迫于美国核威胁的同时,也正在加紧部署可以压制美方导弹防御及打击美国的核武器。令美国人越来越担忧的是,中国在反制美国导弹及打击美国核武器时,日益倚重打造攻击卫星和计算机网络手段,而美国的繁荣和安全一直以来都严重仰赖卫星和计算机网络。2007年,中国使用陆基导弹摧毁了本国一颗报废的气象卫星,实质就是警告美国中国是有摧毁美国军事卫星的足够潜在实力。尽管美国十分强大,但易受战略攻击日益显现。

其实,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实力悖论,即力量的增强伴随着脆弱性的增加,这是因为在核武、太空和网络三大战略领域,技术更容易提升战略进攻而非战略防御能力。由于两国都日益依赖太空和网络传输数据,这就增加了卫星和网络受袭的潜在危害,攻击卫星或网络可重创美国或中国的经济,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和世界的深重灾难。

中美均有资源维持强大的战略核武及打造反卫星和网络战能力,他们彼此也有这个动机。不过,军控跟防御一样却又使中美都无法摆脱彼此的战略脆弱性。中美核能力并不对称,所以两国核武裁军不现实,控制反卫星武器也无法得到验证,网络军控更是闻所未闻,因此降低中美不断上升的军事冲突,只能依赖理性办法,那就是两国达成共识,互相战略克制,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反卫星或网络武器对另一方或其盟友实施战略攻击。但承诺能否信守,甚至在战争危机时期,最终取决于互相威慑。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若一方明白它无法抵挡报复,那么就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反卫星或网络武器。当然在具体细节中,互相战略克制如何定义是一个关键。美国可能更愿意提出中美战略克制,但中国可能并不情愿,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军队的反卫星和网络战本身就是抵消美国常规优势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过,美国可以拿出旨在降低战略危险的全面方案,持之以恒地贯彻。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展现核力量的实力及核战的决心,并不代表好战,核威慑也不等于核战争,核威慑是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最有效手段,中国发展强大战略核力量的最终目标是维持世界的持久稳定与中国的长期和平。

非对称中美战争中解放军胜算几何?

虽然我们相信北京和华盛顿有很多理由来保持和平关系,中美也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维系这样的和平关系,但是未来中美如果真的有冲突和对抗的话,那一定是旧的霸权国家--美国不甘心自身不断衰微态势而对新崛起国中国发起挑战。未来国际秩序的变化可能会按照如下框架发展:(1)美国认为保持现行国际秩序更有利,并认定中国崛起正在改变和损害现行国际秩序的稳定;(2)美国将中国关乎自身国家核心利益的诉求看作是对美国现行国际秩序的一种挑战和改变;(3)如果美国在维持现行秩序的代价增长速度比承受这个状态的经济能力要来得快,那么美国将寻求改变现行秩序;(4)如果失衡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会要求对这种现行国际秩序做出调整,以达到有利于美国的平衡目的。

显然,不管中国潜意识里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在现行国际秩序中,中国无疑是美国最大的挑战者,因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让美国一直感到其管控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着深远的朝着自身极为不利的方向在变化。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美国经济优势将很快结束,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位置也将很快不保而被中国取而代之。在美国看来,中美两国实力的不均衡增长是国际秩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经济是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基础。军事支出,这是国际秩序不稳定的的另一个衡量标准。美国认为,中国的军事支出一直在增长,虽然美国的支出仍然拥有绝对优势。虽然到2011年为止中国和美国的军事支出差距高达8倍之多,但美国却坚持认为,由于中方军事开支不透明,中美军事支出的实际差距远没有这么大。再说中国各省也有相应的国防责任,它们的投入也应该考量进去。另一方面,美国的国防支出是被分摊到世界各地的,这是它维持世界霸权的必要安排。相比之下,解放军却把支出集中进行其自身军力的打造和建设,且关注的范围也较小。美国由此得出,以地区为基础,中国在军事上的支出已经足够中国在西太平洋自由活动,并挑战美国在该地区原本一直保持完好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和国防支出的快速增长,中国实力在可预见将来会超过美国。总之,出于我们分析的种种“中国崛起综合症候症”,美国正一步步推演着霸权国家(美国)和崛起大国(中国)之间最后发生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