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基金市场地位提高。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在过去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封闭式基金的快速发展造就了1999-2000年的网络股行情,2001以来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则更进入了新的层次。截至目前,中国有各类证券投资基金150只,总基金规模近2000亿份,超过深沪股市流通市值的12%。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考虑到正在筹建和即将发行的开放式基金,2006年的基金总数有望达到200只,增长幅度达30%以上,无论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较为可观,其市场地位必将进一步突出。
(5)券商实力不可忽视。客观地讲,近几年来,券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二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券商仍是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接近8000亿元,净资产接近1000亿元。其中,自营证券大约为500亿元,而受托投资管理资金总额接近600亿元。不难看出,券商是一支仅次于基金的力量。随着行情的向上突破,券商的历史问题有望以良性方式得到消化,进而也给市场提供着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经营良好的券商将借助债券发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预计资金增加规模也将是很可观的。
(6)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潜力不容低估。截止目前,已经有35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批准的投资额度合计为500亿美元,占深沪股市流通市值的绝对比例并不高。应该说,QFII在未来的具体发展规模很难预测,但无疑值得乐观。理由来自两方面:一是外资因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而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已成共识,QFII的快速发展就是一很好的例证。很显然,在香港的H股市场的牛市已成为A股的先导,看好H股市场的外资不可能不看好A股市场,在资金面上必将形成有益的促动。
(7)私募基金。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阳光资金”之外,其它一些相对而言处于神秘状态的私募基金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其动向也将对中国未来资本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到底有多大?综合学者的研究及坊间传闻,大概有多个版本。一种说法是:现有2000亿至5000亿元的私募基金,地下融资市场规模更触目惊心。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推断说,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可能在8000亿至9000亿元。(注解41,转引自祁和忠,“基金不再一统天下众机构资金博弈新牛市”,《国际金融报》,2004年2月20日。)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浙江一省的民间游资即高达8300亿元。上海市政协常委、金融专家吴光伟在《长江三角洲资金流动调查》报告中也谈到,江浙两地流入上海的资金总计在5000亿元左右,这类资金转战于房地产、期货和股市之间,哪里有机会就将触角伸向哪里。专家估计,包括居民储蓄及各类非主流机构资金在内的社会资金总额在20万亿以上。(注解42,阳光资金、民间资金争相入市股市好戏还在后头,《新浪网》,2006年3月16日。)这不仅远远大于股市的主流资金,即基金、券商和QFII等市场常驻资金,也远超过沪深两市1.3万亿的流通市值。其实,这也正是中国股市只要有行情,什么时候都不缺资金的最根本原因。
(8)证券市场本身也会衍生出许多重大的、甚至是革命性变化: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必然加深加厚,产品也必然越来越多。因为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在美、日、中之间形成的比例将可能是15:10:7.,即在未来若干年里,国际用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较之美国和日本来说将有大幅增加。想容纳如此大量的国际资金的投资,就要求中国资本市场加深加厚,产品更加丰富,其中,加厚也包括了资本市场的层次会更多。
其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解决人口就业的问题。仅从这一战略考虑,中国也必将出现一个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的局面,这一发展将对中国资本市场提出为大量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要求。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将急速扩展。
再者,5年后,人民币无论是否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外汇管制的程度与今天相比肯定将放宽很多,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未来5年,我们将既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风险,也看到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上海和深圳都将作为迅猛崛起的金融中心城市而受到国际极大的关注。
此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化和计算机联网的作用。它使全国资本市场的贯通,国际之间交易加速,投资者投资习惯改变,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将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碎步走向超级长牛市
中国股市正处于熊牛大转折过程中,这已市场中一个不争的公认。然而,未来中国股市将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演变?借鉴1996年熊牛质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未来5年中国长牛市极有可能再次演绎1996年熊牛转折过程,即筑底性反弹,再探底,再上升,熊牛大搏斗,主升段等5个阶段。
(1)筑底性反弹,时间:1996年2月8日-3月4日,深成指936点-1069点。特点,在利好消息下大盘走了一波急速的反弹行情。
(2)再探底。时间:3月5日-4月2日。深成指1069点-1004点。特点:先是快速回落,然后逐步盘跌,时间较长。
(3)再上升。时间:4月3日—8日。深成指1009-1068点。
(4)熊牛大搏斗。时间:4月8日-22日。深成指1009点-1068点。特点:缓慢盘升,多空双方意见分歧很大,盘面上搏斗十分激烈,但指数却顽强的向上攀升。
(5)大幅急速上升。时间:4月22日-4月30日,深成指1223-1627点。特点:大幅急速拉升,5天深成指就全面上升了4成,出现了多只暴利个股。
随着大牛市被逐步确认,社会资金疯狂入市,形成了一场风暴:
(1)随着熊牛大决战,多头胜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市场上开始有第一批先知先觉的大资金蜂拥进场,从而令大盘结束攀升,进入第一段加速上升的阶段。同时,大盘正式向上突破熊牛分界线,走出初步具备大牛市特点的行情。
(2)随着大盘初步具备大牛市的特点,市场上比较积极的人也认识到大牛市到来了,于是马上筹集资金疯狂扑进股市,引发了第二批大资金疯狂进场。反过头来,又促使大市进一步加速上升,使其基本具备了大牛市的特点。
(3)随着股市基本具备大牛市的特点,市场后知后觉,甚至很谨慎的资金,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蜂拥而至、扑进股市,掀起了社会游资进入股市的第三次风暴。从而又加速了股市的进一步上升,使大盘完全具备了大牛市的特点,确立了大熊市彻底死亡的事实。
就这样,当时社会各路资金随着大盘牛市特点的不断具备,而疯狂地入市,形成了一个三波次的席卷股市的资金狂潮。
熊转牛质变就是这样完成的:
其一、资金入市狂潮与大牛市特点的相互相成。第一批资金进场使大盘初步具备大牛市特点;第二批资金疯狂进场使大盘基本具备大牛市特点;第三批资金席卷股市最终使大盘完全具备大牛市特点。就这样,资金入市狂潮与大牛市特点相得益彰,最终使股市完成熊牛大转折,使质变顺利完成。
其二,这一轮资金狂潮,使股市走出了一波具有大牛市特点的大级别行情,显示了股市暴利时代特征。
其三,这一波大行情具备亦熊亦牛特点。在这一波大行情的前半部分是熊市的反弹,呈现的是熊市特点。但越到后半部分,行情就越显示出大牛市特点。这是熊牛大转折过程中特有的大行情,也是罕见的既具有熊市又具有牛市的特点的大行情。
就目前而言,中国股市正处于熊牛大决战中,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出多头将夺取大决战的胜利。2006年4月中旬起的大资金疯狂进场,以及嗣后的一个月至5月中旬成交量罕见地达到了中国证券历史上的天量——3970亿,就表明了这一点。这很可能就是第一批先知先觉的大资金的进场,他们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超级长牛市的行将到来,从而疯狂入市。如果没有重大利空,大盘将产生阶段性变化:第一批确认大牛市到来的资金将疯狂奔袭股市而来,并掀起第一轮席卷股市风暴,从而使大盘有可能走出第一波初步具备大牛市特点的行情。而随着这一狂潮的发展,大牛市特点将越益显,社会对大牛市确认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引发包括国际社会巨额游资进入中国股市的疯狂大行动。随着这一个过程的逐步演进,大熊市走向死亡,大牛市也逐步完成质变。
早在2004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我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起点上》论着中,我就已向长线投资人发出了最强烈的买入信号,因为我们看到的所有最基本的重要趋势、周期和技术数据都暗示了这一点。即使投资人可能对强烈的人口统计学趋势不甚了解,他们仅仅按股市5年周期理论买入也会得到很大收益。在那本书中,我的基本观点是:在2006年开始的5年里,中国将有一次超级长牛市,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的任何一次牛市都更强劲。我的这个观点至今没有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厌其烦地申述我的这一观点已变得急不可耐,否则就意味着人生中最大一次赚钱机会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