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出山坳的中国
17884400000006

第6章 无限增长(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200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建设新农村20字的表述,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内容,是对中国新农村少有的全景式描绘。按照政府新农村建设要求,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有识之士认为,主要体现在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体系和新社会保障系统等方面。所谓新设施,就是改善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这涉及到村内、村外两个方面,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电视、信息网络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环境就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尤其是加强农村村内和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新房舍不仅仅指的是外观,而且是居住理念,既要美观又要实用,还要节约。新公共服务体系,最突出的是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其次还包括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及各项文化事业等。新社会保障系统是指要建立全国统一体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可以预见,新农村建设将使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广大农村,无论在设施、环境、房舍、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系统都将出现一个崭新的气象。作为中国社会主要形态之一的乡村,也将像中国城市一样享有公共财政带来的一切福祉,享受普遍的国民待遇,城乡二元分治的篱笆也将被彻底拆除。在这里,人们可以实现“大同社会”的梦想,可以处处感觉到现代文明的气息。21世纪的中国乡村面貌必将在新一代中国人手中得到彻底改写。

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成为中国经济潜在的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改造传统“农家店”,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所有这一切都将为中国零售商业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创造一个崭新的机遇。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中国政府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降幅快于城镇家庭。城乡市场增长幅度的差距,由2004年的4个百分点缩小到2.1个。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支撑着不断扩大的农村消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今后5年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长5%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到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将从现在的3250元增加到4150元。我们预测,在“十一五”后期,经济结构调整应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预计会超过5%。

(2))引导中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空间巨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2005年,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2.9%。统计进一步分析表明,从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也至少比发达地区农民落后15年。到2004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都低于城市零售总额的增长。而2005年出现的明显转机表明,农村消费增长空间很大。商务部对全国一万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计算机、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消费需求拉动;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

(3)“十一五”政府支农力度空前。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神,2006年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对农村的支持还将继续加大:

首先,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增量高于上年。政府提出,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向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各类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二,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政府财政将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还将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较大幅度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扩大合作医疗试点县范围,争取到2008年在全中国农村基本普及。

上述政策对农村消费设施建设和为农民减负、增收,稳定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起到推动作用。

(4)“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改造“农家店”。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2005年由商务部牵头协调的“万村千乡”工程启动,引导、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以连锁和超市形式到农村投资建立、改造“农家店”,同时支持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自愿连锁,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据商务部统计,“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一年来,全国已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70亿元,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

2005年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送中心贷款予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

2006年,政府还将继续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力争在年内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使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而且国家加强了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补贴额,分别给予乡镇级别、村级别店补贴3000元和4000元,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增加1000元补贴。同时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另外,商务部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即在全中国范围内,选择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从2006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全中国一半左右(约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全国约3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目前扶持政策尚未出台,但商务部第一批48家重点联系市场名单已经确定。

“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将为零售商业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创造新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逐步取消了外资零售业进入国内市场及在股权、数量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本土商业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可以推动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抢占农村市场,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总之,业已拉开的宏大帷幕的中国“新农村运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真正拉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制度、操作形式和推进的思路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二、新消费群的崛起

2006年春节期间,家住太原的高先生和北京、杭州的亲朋一行7人,在海南度过了一个温暖、惬意的春节。虽然3万余元的消费不菲,但这个“家庭旅行团”成员们仍连称“过瘾!”据全国假日办统计,像高先生这样以休闲旅游方式度过春节的人,2006年已多达6329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90亿元,同比增长12.4%。

一些宏观经济专家们断言,旅游、住、行消费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进入“剧变期”,消费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也将由此转型。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在经历了数年低位徘徊之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消费主要用于购买满足生活必需的低端商品,而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消费则用于购买本国生产的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尽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但在中国,消费升级恰恰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展开的。

知名投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表示,中国即将步入历史上第三个消费高峰。2007年,中国的投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而消费增长则将保持高速,因此从2007年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注解9,“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中国中产家庭户均财产三十一万元”,《杭州日报》,2004年7月5日。)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亦发表了类似观点,称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将成为未来5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两家投行均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现了极为乐观的态度。法国巴黎百富勤中国证券研究部主管欧文预测,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在这一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欧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出现消费爆发性增长。支持欧文对消费乐观态度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另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军。巴黎百富勤中国消费品高级分析员马磊表示,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母辈,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他预计,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将会逐渐降低。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亦对中国消费市场持乐观态度。他表示,中国政府刺激消费的多项政策(包括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取消农业税、实行免费基础教育、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公务员工资等),应该会有助于未来几年零售增长率维持在12%左右。此外,受惠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群众整体消费倾向的高涨,预计再过三到四年的时间,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会从当前的25%增长至45%。

同时,两家投行都不约而同地极为看好高端消费品产业。马磊表示,在消费品行业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市场份额都将由该行业的前三大品牌所分享,而新兴的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追求更高,这将使那些具备优势的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发展。马骏则预测,高端消费品产业在今后几年里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他表示,电信、银行、保险、医疗、旅游、网上娱乐等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的股票将会有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