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17885300000020

第20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17)

寺前两侧有两座“千佛陶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东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西边一座称“贤劫千佛宝塔”,双塔用陶土烧制,八角九层,高约七米,底基为石砌平台,塔身细部仿木构楼阁形式,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八角塔檐另塑佛像72尊,悬挂陶制塔钟72个。塔座上塑莲瓣、舞狮,并刻铭文记述双塔建造时间和造塔工匠姓名。用陶土烧制这么高大精美的塔,而且保存至今,为国内所罕见。

“天王殿”是涌泉寺主体建筑中两座大殿之一,殿内左右塑四尊巨型天王像,正中为弥勒佛像。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中间横桥卧波,桥名石卷桥,两边铁杆入云,系船局所造。天井两旁的钟鼓楼分置巨钟大鼓,钟楼上的钟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用金银铜锡合金铸成,重约二吨,钟上铸有金刚般若波罗经全部,共有汉字6372个,撞钟僧每念“南无阿弥陀佛”108遍后,敲钟一下。

“大雄殿”是涌泉寺的核心,殿内正面雕塑了释迦牟尼三世佛巨像,左右两厢雕像高大,占大殿中间很大一部分,从莲座至头部高6.67米,几达屋顶。殿内保存着清康熙年间铁铸的西方三圣像,外表贴金,每尊重约1150公斤。像前安放一张康熙五年(1666)以铁丝木制的供桌。大殿再后一进为法堂,法堂也称圆通宝殿,殿里供奉观世音及甘四诸天像,保存明清两代经书近万册。比较突出的是明版锦装的几十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还陈列着许多小型佛象、钟馨、陶瓷花瓶等珍品。仰板上保存清光绪十三年(1887)绘制的佛经及佛教发展史方面的图画75幅。法堂后面山上有花岗石砌的神晏国师塔,形制古朴。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舍利塔,佛舍利子供奉其中。塔前安放一尊缅甸白玉雕的释伽牟尼佛涅像。两侧陈列着大橱,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血书的经书657册,堪称镇寺之宝。

灵源洞位于寺之东,此处怪石嵯峨,摩崖题刻密集,堪称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钢、赵汝愚、朱熹、张元干等人的摩崖题刻最为著名。

涌泉寺与海外各地关系密切。清光绪十七年(1891),方丈妙莲和尚与本忠、善庆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创建极乐寺,作为鼓山涌泉寺的廨院。台湾早期佛教中的月眉山系、观音山系、法云寺系,皆传自鼓山涌泉寺。

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二十八、广东

(一)广州光孝寺

广州有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位于广州市光孝路的光孝寺是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海幢、华林寺)之一,也是岭南地区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光孝寺的历史源远流长。寺址原是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的玄孙赵建德故宅。寺名曾几次更改,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赐“光孝寺”,从此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也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自创寺以来,常有中外高僧到寺中驻锡传教弘法。东晋时期厨宾国三藏法师昙摩耶舍来寺扩建大殿并翻译佛经。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在寺中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印度携来菩提树,植于戒坛前,“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罗未陀(即真谛三藏法师)在寺内翻译《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论。公元749年,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然后来广州,也在此住过一个春天。唐高宗仪周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慧能与僧论风幡,剃发于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悟法门。神龙元年(705年)西域高僧般刺密谛三藏于此翻译《首楞严经》十卷,宰相房融笔受。唐玄宗时(724年),不空三藏于光孝寺建立规模宏大的灌顶道场传授密法。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高僧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字,并撰仪门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光孝寺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寺院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工艺威严壮丽,特点鲜明。原有11殿,由于历史变迁,寺院几遭破坏。至今光孝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伽蓝殿、六祖殿、睡佛楼、洗钵泉、东西铁塔、大悲幢、瘗发塔等建筑与历代碑记文物。建筑群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东晋时代创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艺术,殿内采用中间粗、上下略细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两昂的重拱六铺作,这种风格是全国著名古建筑中所仅见的。大雄宝殿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有新修建的3尊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师利和普贤菩萨,3尊佛像合称为“华严三圣”。宝殿台基左右两侧还有一对石法幢。中国南部的许多寺院都仿照该寺的样式。

瘗发塔高7.8米,呈八角形,七层,每层有8个神龛。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剃发为僧后,当时的住持法师印宗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这里。后建塔以资纪念。

东西铁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两座铁塔。其中西铁塔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年),比东铁塔早建4年。该塔是南汉皇帝刘金长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抗战期间因房屋倒塌,压崩了4层,今仅存3层。

大悲幢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宝盖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高2.19米,幢身八面刻有“大悲咒”,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者,但字迹己多风化。

传说惠能来光孝寺,印宗法师正宣讲涅经,偶见风吹幡动,二僧对论,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惠能认为非风动亦非幡动而是心动,满座皆惊。印宗法师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自始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二)广州六榕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朝阳北路(六榕路)。寺中有宋代的禅宗六祖铜像和花塔,远近闻名。

此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北宋初年被火烧毁。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重建,更名净慧寺。元符三年(公元l100年),大文豪苏东坡来寺游览,并据寺中榕树数目,题写了“六榕”二字,从此更名为六榕寺。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将寺的一半改做粮仓,另一半留做寺院,后经不断维修,这就是今天的六榕寺。

六榕寺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观音殿、花塔和碑廊等。

花塔正名叫做舍利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初为木塔,后重建为砖木结构塔。因塔身装饰华丽,人们将它称为花塔。塔高57米。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内部实为十七层。塔外有回廊。塔内有楼梯,右上左下,可以上达。塔刹中的铜柱铸造于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柱身上铸刻有佛像千尊。由铜柱、宝珠、九霄盘、铁链构成的塔刹,重五吨。立于塔顶,庄重秀丽。

在六祖殿内,有北宋端拱二年铸造的、重达千斤的六祖慧能铜像一尊。在观音殿内,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铸造的、重达十吨的铜佛像三尊,重达五吨的观音铜像一尊。碑廊内保存着宋、元、明、清时期的石碑二十余座,这是研究寺史和岭南历史的可靠历史资料。

二十九、港、台地区

(一)香港大屿宝莲寺及天坛大佛

宝莲寺坐落在香港大屿山的中部,昂坪山凹之间,四面群山环抱,冈峦起伏,景色极佳。其南面的凤凰山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因此常有人来寺里住歇。宝莲寺创建于1924年,虽仅有78年的历史,但建筑规模之大,地形环境之优美,在香港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而有“南天佛国”之称,被称之为香港四大禅林之首,是香港规模最大,环境最佳的佛教寺院。

由于寺院处于群山环抱的山凹之间,当人们进入山凹入口之后,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坪地展现在眼前,有如柳暗花明之感,真可说是天造地设的佛国境界。在寺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柱式石牌坊,牌坊正中横刻“宝莲禅寺”四字匾额。过牌坊之后,有一林阴通道通向寺门。这一寺门的形制很有特点,它的下部为一高大的台座,台下辟了三道券洞门。台座上四周石栏围绕,台子正中建单檐歇山式大殿三间。此殿的功能甚有特色,它既是山门,又是一座韦驮殿,因而在它的前面悬挂“宝莲禅寺”的匾额,是山门,而后面则悬挂了“韦驮殿”的匾额,此种形制堪称创造。过韦驮殿寺门之后,有一个甚是宽大的广场,广场两侧均有配殿。广场的正面即是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殿的规格甚高,面宽7间,重檐歇山顶,用黄琉璃瓦铺盖,下面衬托着高大的青石台座、白石栏干,华丽壮观。大殿两旁和后院的殿堂廊庑很多,寺周还有僧房客舍以及其他服务设施,不愧为香港第一禅林。

在寺的前面左前方,有一座高数10米的山峰,形似僧人敲击的木鱼,因而称之为木鱼山。进得山来,从右侧抬头上望,只见一座高大的佛像高耸半空。当晴天的时候,蓝天白云,有如矗立九霄,雾天则烟云缥缈,有如人间天界。此佛像为释迦如来佛,全部用铜铸制,高34米,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落成,因其仿北京天坛而建,命名为天坛大佛,在当时被称之为世界最大的铜佛。佛像面北而坐,据策划此铜佛的香港志莲净苑的宏动法师说,这是含有盼望香港早日回归之意。

此大佛除了精美的铸制工艺之外,还有很多的内容。在象征北京天坛的三层基座之内,设有很大的展厅,布置了各种佛教艺术和壁画书画等陈列。其中有一口大钟,上刻佛像经文由电脑控制敲打,每隔7分钟敲打一次,共敲108次,据说是以“解除人间108种烦恼”云云。天坛大佛从1989年策划开始,到1995年完成,共经历了6年的时间,终于以其北望祖国迎来了香港的回归。天坛大佛与宝莲禅寺构成了香港“南天佛国”的巨大佛寺景观。

(二)鹿港龙山寺

台湾鹿港龙山寺位于台湾彰化县鹿港,是台湾省佛教寺院中现在保存年代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佛寺之一。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价值很高,已被列为了一级古迹。在台湾有两个龙山寺,均建于乾隆时期,另一处在台北艋胛,但寺院建筑为后代重修,历史及艺术价值已经远逊了。

鹿港龙山寺,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其后虽经嘉庆、道光、咸丰多次维修,但整个布局与形制未改。结构与雕饰也保存了原状。整齐对称,坐东向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为山门、五门、戏台、拜亭、大殿、后殿等。中轴线的两侧有配殿廊庑,建筑数量甚多,进深很大。山门为重檐歇山式,进山门之后,是一铺石的宽阔庭院,气势甚是宏大。庭院正中为第二进大门,因其面宽五间所以又称之为五门。门的屋顶形制隆重,居中三间屋顶高耸,两旁两间左右低下,构成高低起伏的形势。五门之后,建有戏台与之相连。戏台结构与形制复杂而又有变化,面对正殿广场的一面,向上反翘卷起,以利用看戏者的视线。戏台之内有八卦形的藻井与天花,由16组斗拱,五级层层挑出承托而成,被称之为台湾古戏台之杰作。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其前有三开间空敞的拜亭为信众们礼佛祈拜之用。殿内所供观音菩萨像其背光为纯形火焰,金身,是否原物,不得而知。后殿祀在日本侵占时期被火烧毁而重建,已非乾隆原物。

鹿港龙山寺,被台湾古建筑专家们评为寺庙建筑之“第一佳构”,无论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或木结构组合来说都有其独特的创意,戏台的结构尤有独到之处。木、石雕刻艺术,更是龙山寺建筑艺术的精品。鹿港在乾隆时期为台湾之港,砖木石材大都从内地运来,选材十分精良,工匠也来自内地福建等地,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