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7888000000002

第2章 民俗风情篇(2)

赛龙船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参加“龙船赛”的人由鼓头、锣手和水手三部分组成。鼓头是位长辈,他坐在龙颈处,面向水手,比赛时击鼓指挥。锣手则由一名男扮女装的少年担任,他坐在鼓头前面的龙头和母船的接合处,应声击鼓,协助指挥。水手们全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担任,其中1人手拿着三响火铳,站立在母船前面,负责放炮和篙水;预备划手2人,坐在母船上打杂应急;母船后面是4个中年划手,各持一柄短桨;再后面是1名舵手;主划手共有32人,每人手里握6尺长的划撑两用的桨棒,分别站在两侧的子船上。比赛时,鼓锣一声紧似一声,只见船头的鼓头、锣手、篙手随着船势,前俯后仰,船尾的舵手趁势猛蹬,众人齐力挥桨,一时浪花伴随着疾驶如飞的船体,犹如腾云驾雾,十分壮观。赛完龙船,在密布白色帐篷的河坝上,人们又展开了彩鼓舞、踩笙芦舞、赛马、斗牛以及球类等比赛活动,一直玩到深夜。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又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牛郎是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但父母早逝,只能跟哥嫂生活在一起。但嫂嫂为人狠毒,多次设计陷害牛郎,牛郎被逼离家,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二人生活得十分幸福,并有了一双儿女。后来王母知道了他们的事情,便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谁知牛郎竟带上儿女追赶织女到了天庭,狠心的王母娘娘便拔下玉簪子划银河为界,使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天上人间同情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所有喜鹊便衔柴搭桥,人称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传这天晚上要降小雨,那是二人的眼泪。在寂静的瓜架下面,若仔细倾听,你还能听见二人的窃窃私语呢。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那么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女孩儿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性一生幸福的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虽然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经久不衰。许多文人有感于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都倾力创作不少传世佳作。

◆中秋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个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瓜果满市、粮棉丰收。“月到中秋分外明”,据说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皎洁明亮的。我国民间把中秋圆圆大大的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所以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庭院摆上桌子,放上月饼、瓜果,一家人围坐桌旁,边赏月边吃瓜果、月饼,祈祝花好月圆,人寿年丰,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这让大地龟裂、谷物不生,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却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于是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情急下嫦娥将不死药吞了下去。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无论怎样也追不到月亮。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之夜是赏月的好时机。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每到中秋,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讲述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分享祭月礼品。人们还通过观看中秋夜的阴晴,推测第二年正月的天气。有这样的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节俗活动。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它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大约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是傣族年节的主要喜庆活动。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舀起一勺清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头盖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是高兴。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大地由一个火魔统治着,他是一切生命的敌人。火魔有7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决心要杀死这个万恶的父亲,为民除害,可是苦于找不出办法。后来她们得到释迦牟尼(佛教中的佛祖)的帮助,知道只有用火魔头上的一根头发,才能杀死火魔。七姑娘最聪明勇敢,她趁着火魔熟睡的时候,拔下这根头发,勒住火魔的脖子,火魔的头就滚下来了。可是,脑袋落地,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祸害仍旧不能消除。七姐妹被弄得形容憔悴,满身污秽。她们在紧张的空隙用水冲洗身体,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变成尘土为止。从此,泼水就成了纪念7个大义灭亲的姑娘和互相净身洗尘的祝福仪式。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呼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大会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敖包”以石块堆积而成,原是道路和边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场所。祭“敖包”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意在通过祭祀,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

那达慕大会上,最精彩也最引人注目的是蒙古男儿的“三竞技”--摔跤(蒙古式摔跤也称博克)、赛马、和射舌箭。

赛马

那达慕赛马和一般赛马有所不同。参赛的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吊马。吊马要提前半个月或二十天进行,就是把马高高地吊在马桩子上,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喂定量的草料和水,目的是使马掉膘,马体变轻松,接近参赛时,开始试赛,逐日加码,适应比赛。

赛马项目分快马、走马、颠马三种。快马比赛不备鞍,赛程5~10公里、20~25公里不等。骑手一般是8~9岁、11~12岁,参赛马的数量基本不限。赛马时,主人好好打扮自己的参赛马,马鬃、马尾上系五颜六色的彩绸,骑手穿单衣,头系红绿彩带。比赛途中段段都有助威的人马,跟随骑手向前冲,催促赛马快跑。

摔跤

左、右翼两排对阵,每阵旁边都有一帮为摔跤手鼓气助威唱摔跤歌的人员。裁判长宣布摔跤比赛开始时,左、右两排摔跤手交错交锋。该出场的摔跤手从座位上跳起来后首先小步跑到排尾,再转身向主席台方向跳起摔跤舞,以示威风。之后向主席台行礼。礼毕,摔跤就正式开始。因为蒙古式摔跤是一次决胜负,所以刚开始时较谨慎,先互相试探,之后他们才开始使用踢、挑、挂、揿、闪、腾、挪等各种绝技,一旦摔倒了对方,优胜者向主席台行礼后又跳摔跤舞出场,经过数轮才能决出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