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7888000000005

第5章 民俗风情篇(5)

“13”的忌讳

根据基督教的传说,“13”是个不祥的数字,因为在“最后的晚餐”上,基督耶酥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吃饭,其中第13个人叫犹大,就是他为了30个银币,将耶酥出卖给犹太教当权者,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西方人视“13”为“不祥”的象征。

◆讨口彩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各阶层的人们对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吉利。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一年高似一年”。年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汤圆和月饼之所以总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广州人喜欢讨口彩,特别喜欢3、8、9这些数字。车牌上如果有388或699,价钱会比一般的贵。如果能让他挑选电话号码,大都不离3、8、9之类,听起来就是“生”(生猛)、“发”(发达)、“久”(长久),好兆头呢!开门做生意的日子要讲究,最好定在3日、8日、9日开张,意思是长久、发财、有生气。连店铺招牌的长度和高度也讲究,长度要3.8米,高度要1.8米等。至于婚迎嫁娶的日子,就更离不开带3、8、9的日子。

粤语方言将“8”与“发”联系起来,带“发”字眼的东西也与发财联系起来。新年吃饭,人们点的菜全是讨吉利的,“扒金钱菇”寓意金钱满载;“蟹黄大翅”有堆金积玉的意思;“莲子猪脷(舌头)”,寄寓年年大利的意思。就是普通人家,过年的酒席有几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蚝豉,二是金钱菇,三是元宝菜,还有一样是鱼,寓意年年有余。

广州人过年,家家都爱买盆桔子。“桔”与“吉”粤语方言同音。四季桔的寄寓四季吉利;金桔的意思是“金玉满堂”;朱砂桔,又红又大,当然是“大吉大利”。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所以绝对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同音。此外,广州人乘车喊“停”叫做“慢”,该到站了叫“有慢”。说人胖了称为“发福”,说人瘦了叫“清减”。广州人在宴席上干杯不叫“干杯”,而是叫“饮胜”。不叫“死人”,而叫“过身”,这都是广州话中的避忌说法。

广州人对避忌的事反应很快,如果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比如打个喷嚏,男子就说“大吉利是”,女子则啐上一口,说句“睬”。如果在宴席上不慎跌落筷子,马上说一句:“快乐(筷落)!”万一在喜筵或寿宴中失手打落碗碟茶杯,旁边马上有人说:“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或叫“岁岁(碎碎)平安”。孩子要是说了不祥之语,大人就说:“有怪莫怪,小孩子不识世界。”

靖西壮族民间恋爱送绣球。一个绣球由十二个菱形球瓣组成,每瓣球都绣上不同的花鸟,有的将象征吉祥之意的鸟,如燕子、孔雀、鸿雁、喜鹊、鸳鸯、百灵、凤凰、黄鹤等,全都集中绣在一个球上,其口彩为“飞燕迎春、孔雀开屏、鸿雁传书、喜鹊搭桥、鸳鸯结伴、百灵高歌、凤凰呈祥、鹤寿延年”。更显情深意重的是,在绣球中心,放入中药香料,使球散发香气,讨的口彩就是“爱情的美好,生活的香甜。”

虽然讨口彩总让人感觉是迷信,但是这些讨口彩的话就算不能让人逢凶化吉,也会让人们的心理觉得安乐些。与“讨口彩”一样,各种语言禁忌也是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多讲究语言习惯,也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希望。

◆独特的见面问候

除常见的问候语“您好!”、“早安!”、“晚安!”以外,许多民族有自己特殊的问候语和问候方式。

阿拉伯人常用“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的道路”来表示问候。印度人的问候方式是以鼻额相碰,彼此紧紧拥抱。在非洲,有的民族见面后互问“你出汗的情况怎样”,以表示关心与问候。因为这个地区流行热病,得了热病的人,皮肤就会变得干燥,而健康人的皮肤一般是湿润的,因此在这里,皮肤出汗与否是衡量人们是否健康的标志。尼泊尔宾主相见时,双手合十,口中道声“纳马斯得”。在山区,主宾相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舌头和心都是鲜红的,红舌头代表赤诚的心。

非洲有的部落有个奇怪的礼节,即表示珍爱一个人或一个物时,要吐唾沫。当部落的战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时,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触摸一件新武器时,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唾沫。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遗俗,因为一些原始人认为,口水可以避除邪恶。

回族是诚实憨厚、讲礼貌的民族,待客十分热情。回族亲友相逢,要互道“色俩目”;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不能挑剔牙齿,或将手指塞进鼻孔中;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吐痰、抹鼻涕。家里来客人后,主人要马上沏茶、备饭,一般不能对客人说“你喝茶吗?”、“你吃饭了没有?”。喝茶要喝盖碗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冰糖、核桃仁、红枣、葡萄干、桂圆等滋补品,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

吻手礼

吻手礼在波兰很盛行。波兰的大多数妇女不希望丈夫分担家务,却希望丈夫把她们当成贵夫人,吻她们的手。连执行任务的女交通警察也要求人们行吻手礼。素不相识的也门人相见时,双方主动握手并道“赛来姆”;亲朋好友相见,则紧握右手,同时亲吻对方手臂,反复几次。人多时,跟人握一次手,吻一下自己的手,然后再与第二人握手,直至跟所有的人寒暄完毕。晚辈则用双手拥抱长辈,亲吻脸,然后跪吻长辈的大腿、小腿甚至脚背,以示尊敬。

吻脚礼

尼泊尔人的晚辈见到长辈时,如儿子见父亲,侄子见叔父,要跪下来吻长辈的脚,但遇到父辈的朋友时不必行此礼。长辈要在晚辈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每逢重大节日,妇女也要向公婆及丈夫的姐姐行吻脚礼。

接吻礼

接吻作为一种示爱方示,有的表达爱情,有的表示友情,有时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有时则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欧美人的接吻礼,一般只限于夫妇、情人或长辈与晚辈之间。非洲有些地方的居民,则以吻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古波斯、古罗马的接吻方式有阶级、贵贱之分,只有同一阶级的人才可以吻嘴唇,不同阶级的人只能吻面颊。俄国沙皇时代,赐人以吻是最高奖赏。法国人有男性互吻之习俗,往往吻每边脸颊各一次。接吻可能源于婴儿与母亲嘴碰嘴的感情交流方式,也有人说源于史前人互舔别人的脸来吃盐的习惯。

鞠躬礼

日本人重视礼仪,尤其擅长鞠躬。一些大公司对新来职员要进行鞠躬的礼仪训练,首相对议员演说前要鞠躬,电视播音员开播前要向观众鞠躬,商店营业员要向每个顾客鞠几次躬。一个女电梯司机说,她平均每天要鞠2560次躬。一般日本男子见面,一边握对方的手,一边深鞠躬,妇女则以深深地一躬表示致意。

◆形形色色的忌讳

色彩忌讳

许多国家都有色彩的忌讳,这是一种有趣的民俗心理。如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礼帽,以及戴黑色的绸巾和面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颜色。这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哀悼,同时还在于要蒙过“死神”搜索的眼光。他们相信“死神”是看不见黑色的。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

巴西人以棕色为凶丧之色,他们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对棕黄色很忌讳。

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祥之事,都用蓝衣作为标志。他们还迷信地认为,如果梦见蓝色的东西,第二天就会有不好的事。

俄国人认为黑色是肃穆和不祥的象征,因此,人们通常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谁要是在路上遇见黑猫,谁就会不走运。雨天雷电交加时,某些人家还要把纯黑色的猫扔出室外,因为按照旧时迷信的说法,这是雷神在电击妖魔鬼怪,而妖魔为了逃避雷击,便附在黑猫身上,因此,必须把黑猫扔得远远的。

食物禁忌

某些食物在一地是美味,在另一地却成为禁忌;在一个时代是禁忌,到了另一个时代却成为时髦的名菜。

蔬菜:对西红柿看法的变化是最著名的例子。在欧洲,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人们认为西红柿有毒,不能吃。但19世纪30年代,它在美国却成了包治百病的食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人一直认为胡萝卜只配作马的饲料,不能上餐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人还认为吃土豆会得麻疯病。几十年前,美国妇女还认为,茄子必须用盐水浸泡后才能吃;蔬菜要捣成菜泥,吃了才对身体无害;要把黄瓜的头部切下一块,磨出白沫,才能去掉毒性,否则就不能吃。

水果:在古代希腊,人们认为吃了水果会发烧。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曾要求全面禁种、禁卖水果。

肉类: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吃猪肉;伊斯兰教徒和正统犹太教徒则不吃猪肉,吃牛肉。另外,法国人爱吃蜗牛,日本人爱吃生鱼,一部分非洲人爱吃白蚁和螃螬,也有人爱吃母牛的乳房、羊的眼睛、鸟类的舌头等等,而其他地方的人却无这种爱好。

迷信忌讳

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忌用猪作为装饰图案。

英国忌用人像作商品装璜。

北非一些国家,忌用狗作为商品商标。

在匈牙利,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器皿,就会被认为是有逆运的先兆。

中东人不用左手把东西递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上厕所的,是不干净的。

英美两国人认为,在大庭广众中,节哀是知礼,所以在丧礼中一般不会大叫大闹。但印度人相反,丧礼中如果不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便是有悖礼教了。

在中国,将要出阁的姑娘,往往喜欢试穿一下作新娘的衣服看是否合身,然而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却不是这样,婚礼之前,姑娘是拒绝试穿她们结婚用的礼服的,原因是惧怕即将到来的幸福婚姻会遭到破裂。

兔子是胆怯无能的动物,俄国人称呼不花钱买票坐车和看戏的人为“兔子”,认为兔子从自己跟前过去是不祥之兆。在俄国,按照迷信的说法,每人身边都有两个神灵--左方站着的是凶神,右方则是善良的守护神,因此至今仍留有这样一些习惯--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上不要用左手去抽考卷,早晨起床时别左脚先下地。

泰国人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头部有些特别的禁忌。如某人的头部被别人触摸,会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如用手打了孩子的头,人们便认为这孩子一定会得病。人们不得拿着东西从他人头上掠过。睡觉时不能头朝西,因日落西方象征死亡,人死后才将尸体的头部朝西停放。

◆马头琴的来历

马头琴,蒙语称莫林胡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它不但在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激昂,体现了蒙古民族的豪放。

相传马头琴在公元12世纪在蒙古族中流传。音箱为松木制成,呈梯形,两面蒙以马皮或羊皮,琴杆细长,用榆木或紫檀木制。两根弦,用马尾制成。弓弦也是马尾制做,演奏时弓子不夹在两根弦中。马头琴发音低沉,音量较小。定弦与一般拉弦乐器相反,外弦音低,内弦音高,多为四度定弦。马头琴除了作为独奏乐器外,也是民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还可与四胡等合奏。

改革后的马头琴,扩大了音箱,改用蟒皮蒙面;弓子改为富于弹性的弓子;用尼龙丝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将定弦提高了四度。这样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有力的特点。

马头琴的产生及其发展,很难查阅史料。但是,它却有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为王爷牧马的年轻牧人巴特尔在一个淖尔(“湖”的意思)边发现一匹悲鸣的白色小马驹对着淖尔上的一个冰窟窿流泪。巴特尔知道小马的亲人遭遇了不幸,便将它带回细心照料。几年后,小马长成一匹难得的好马,并赢了王爷那些精心饲养的马匹。王爷对白马产生了占有之心,要强行抢走白马,却不料白马难以制服。气急败坏的王爷命人围住白马,并用强弓射杀。白马不幸被射中,但仍突围而去,找到了巴特尔。白马双眸流泪,抬了抬后腿,甩了甩尾巴,流露出期许的目光。最后在巴特尔的怀中闭上了眼睛。

巴特尔明白白马临终的意思,于是用白马腿骨和尾巴做成战琴,并在琴的顶部雕刻出白马的头部。马头琴诞生了。可能是巴特尔的思念过于深切,马头琴的声音深沉、粗犷、激昂,犹如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