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7888000000009

第9章 民俗风情篇(9)

第二个说法

专门用一天向母亲表示敬意的想法是1907年在美国首先提出来的。2年以后华盛顿州的一位妇女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提出应有类似母亲节的一天来向一家之长的父亲表示敬意。多德夫人年幼丧母,由父亲把她带大。她非常爱自己的父亲。

在多德夫人提出她的想法的同一年--1909年,华盛顿州州长作出反应,宣布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这个想法在1996年被伍德·威尔逊总统正式批准。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建议把父亲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以便“在父亲和子女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并且使父亲铭记自己应尽的全部责任”。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节花。

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做儿女的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美国军人要求得到父亲节的贺卡寄回国内。美国军人的要求得到英国贺卡出版商的回应。虽然英国公众对这个人为节日接受缓慢一些,但今天英国也热烈庆祝父亲节,和美国的庆祝方式差不多。

◆圣诞节

“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国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类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着圣诞蜡烛。

“圣诞节”最常见的庆祝方式有:

一、互相寄赠圣诞贺卡。这是表示节日祝贺的最普遍方式,特别是对平常不大见面的朋友或异地的亲友,一般提前寄出,预期在节前让对方收到。

二、赠送礼物。“圣诞节”中总有一位不寻常的客人出现在人间,他就是圣诞老人。据说,他在每年的圣诞节从遥远的北方坐着驯鹿驾御的雪橇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分送礼物。“圣诞节”前夜,孩子们通常把长统袜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夜里从大烟囱中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的礼物。第二天早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壁炉前,果真得到了满满一袜子的礼物。其实,这些礼物都是他们入睡后父母赠送的。在“圣

诞节”,成人之间也互相赠送礼物。

三、圣诞树、烧木头及其他。圣诞树也叫基督树,通常是绿色杉柏之类的塔形小树,并点缀上各式彩灯,每到夜晚,它光芒四射、绚丽多彩,为节日之夜增添无限的情趣。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在家中布置一棵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四、圣诞晚餐。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在一起吃一顿丰盛团圆的晚餐。除一般节日的美酒佳肴外,各民族还有些特殊的传统食品。例如,美国人吃火鸡;英国人吃烤孔雀和猪头,吃马槽形的馅饼;德国人吃烤鹅;意大利人吃炸鳗鱼;挪威人吃烤饼;瑞典人吃鱼;亚美尼亚人吃炸的或煮的芹菜。

◆感恩节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迁居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并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人们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从此以后,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在这一天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

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万圣节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eveofAll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如同中国的中元节,它充满了對鬼魂的敬畏和好奇。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借活人之身重生。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就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着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不请吃就捣乱的“Trickortreat”,这习俗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ALLSOULS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现在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把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也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JACK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JACK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永远不会犯罪。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在天地之间入徜徉。

◆回族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开斋节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视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将入斋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入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的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却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腊八节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