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手的保健细节和养护
17891300000026

第26章 常见病的手疗保健方法(8)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子宫、卵巢,生殖穴;推按肾经;掐压会阴点、三焦点、合谷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钟。于痛时开始,痛止即停。

主治:痛经。

按摩手部,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合谷穴刺入1寸,用强制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断捻转。每天1~2次,连用3~5天。连针3个月经周期。

主治:痛经。

(2)选穴。三焦点、腰肌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0.3寸,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天针1~2次,每个月经周期3.5天,连针3个月经周期。

主治:痛经。

3.手部药疗法

(1)温经止痛浴方。

处方:

①益母革30克,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小茴香10克。

②五灵脂、苏木、延胡索各15克,桂枝、血竭各20克,川红花、干姜各10克,山楂30克。

用法:上列两方,任选一方。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人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双手。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每个月经周期连续5~7日,连用3个月经周期。

主治:痛经。

本方具有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故用之临床,效果甚佳。

(2)温经止痛膏。

处方:当归、乳香、没药、小茴香、延胡索、细辛、吴茱萸、肉桂各10克,樟脑1.5克(后入)。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30克,用白酒或酒精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并加热水袋热熨之。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连续2~3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

主治:痛经。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

崩漏

崩漏、古谓“经乱之甚”,同属不规则子宫出血。凡经血量多而阵下、大下为崩;量少而持续不止,或止而又来、淋漓不断的为漏。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妇女。现代医学称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本病多因血热、血淤;或肝肾虚热;或心脾气虚,而致冲任失调昕致;或因脾肾阳虚而起。

临床表现为经血量多,或时多时少,或淋漓日久不止,根治或经血紫暗有块。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子宫、卵巢区、生殖区、肾区、脾区、肝胆区、肾经、阳池、关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子宫、卵巢区、生殖区、肾区、脾区、肝胆区;推肾经;掐按阳池、关冲穴。崩用重手法,为泻;漏用轻或中手法,为补。力度由轻渐重,逐渐加力。每天安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崩漏。

若崩下量多,病情急重,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

(2)选穴。合谷、内关、阳池、关冲、生殖穴、肾穴、肝胆穴、脾胃穴、下腹穴。血热加十宣,脾虚加脾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掐按合谷、内关、阳池、关冲各100~300次;点压生殖穴、肾穴、肝胆穴、脾胃穴,下腹穴各50~150次。血热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放血,脾虚加揉脾点。实证手法宜重,虚证手法宜轻。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后溪。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1寸,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2)选穴。肾点、脾点、肝点、止血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人0.3寸,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3.手部药疗法

(1)凉血浴手汤。

处方:益母草、白茅根、生地黄各30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汗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崩漏(血热型)。

若配用本方,水煎服,日服2次,效果尤佳。

(2)益气调经膏。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丹参各15克,三七粉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30克,用米醋适量调和成软膏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肚脐上,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崩漏、淋漓不止(脾虚型)。

一般用2~3个疗程即见效或痊愈。本方具有健脾益气、调经止血之功,故用之有效。

第四节五官科疾病的手疗保健手法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神经纤维变性而导致传导障碍的一种致盲性眼病。属中医“青盲”、“暴盲”、“视瞻昏渺”等病范畴。根治颇难。

本病分虚证和实证两类。虚证多因肝肾不足,心阴亏虚,脾肾阳虚所致。实证乃属肝郁气滞,血淤脉络,目系失养为患。或因脑海病变,目系受累所致。

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则完全失明。轻症视力减退,属“视瞻昏渺症”;重症失明,一般分为突起为“暴盲”和渐致青盲两种。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合谷、神门、内关、肝点、眼睛治疗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点揉或掐揉肝点、眼睛治疗点、合谷、神门、内关穴。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视神经萎缩。

(2)选穴。手掌正中线、肾区、肝区、目区、养老、老眼点、肝点、大骨空、小骨空、头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手掌正中线;按揉肾区、肝区、目区;掐揉养老、老眼点、肝点、大骨空、小骨空、头穴。每天或隔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虚证用轻刺激,补法;实证用强刺激,泻法。

主治:视神经萎缩。

本病为顽固性难治之症,其治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内外并治,可提高疗效。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神门、内关。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虚证用轻刺激,实证用强刺激。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视神经萎缩。

(2)选穴。

①养老、老眼点。

②肝点、眼点、大骨空。

操作,上列两方,交替使用。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按证之虚实定补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视神经萎缩。

3.手部药疗法

(1)昆夏散结汤。

处方:夏枯草、土茯苓各20克,昆布、海藻各15克,丹参、陈皮,野菊花、半夏、木贼、香附、女贞子各10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倒人药杯和盆内。趁热对准药杯熏洗患眼;待盆水温适宜时浸泡双手。均每天2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视神经萎缩(暴盲、神谵昏渺)及惊震内障、炎性眼球突出、角膜云翳等因肝郁痰结而致的多种眼疾。

本方原为内治(汤剂)之方,今改为外用浴手,熏目,验之临床,效果亦佳。若与内治并用,效果尤佳。

(2)还睛膏。

处方:胡黄连、青黛、当归、香附子各15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入冰片同研和匀,用白蜜适量调匀成软膏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膏适量贴敷双侧内关、肝俞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3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视神经萎缩。

可清肝解郁,养阴散淤,临床有一定的效果。本病为顽固性之眼病,治疗颇难。治疗应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可提高疗效。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该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

本病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酸性分泌物沿耳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以致耳鼓室发炎所致。

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则耳内呈搏动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孔,使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则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而来,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且或伴有全身性症状。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耳区、肾穴、关冲、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捏捻耳区;掐揉肾穴、关冲、合谷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急性中耳炎。

(2)选穴。手掌正中线、肾区、耳咽区、耳区、肾点、耳点、合谷、关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摩搓手掌正中线;按揉肾区、耳咽区;捏捻耳区;掐揉合谷、肾点、耳点、关冲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阳谷、关冲、耳门。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2)选穴。肾点、耳点及耳门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3.手部药疗法

(1)四草一叶汤。

处方:鱼腥草、鹅不食草、苍耳草各30克,冬桑叶9克,紫草10克,冰片1.5克(分2次兑入)。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倒入盆内,趁热。熏洗双手。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中耳炎。

(2)脓耳散。

处方:川黄连、五倍子、明矾、苍耳子各30克,冰片、硼砂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勿泄气。用时每次取本散15克,用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同时取本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日吹3次,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本方有清热解毒,收敛除湿之功。单用本散吹耳,效果亦佳。

耳鸣、耳聋

耳呜、耳聋皆是指听觉异常的一种自觉症状。耳鸣是指患者在其环境中并无任何相应的声源,却闻耳内或头内有音响的主观感觉;而耳聋是指听觉系统的感音功能异常所致的听觉障碍。耳鸣、耳聋往往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耳鸣可单独出现,或与耳聋兼见;耳聋多由耳鸣发展而来。耳鸣、耳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耳呜、耳聋,起病有新旧,证有虚实,大抵暴发多实,渐起多转虚。实证多因痰火,责在肝胆、阳明;虚证多因精少、肾虚,故多责之在肾。

耳鸣,有低音调和高音调两类。前者如风吹,后者似蝉鸣。耳聋多由耳鸣发展而来,轻者听而不真,重者听而不闻。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耳区、肾穴、关冲、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捏揉耳区;掐揉肾穴、关冲、合谷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痛、耳聋。

(2)选穴。咽区、耳区、肺区、肠胃区、头点、商阳、合谷、阳溪、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中渚、阳池。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点按咽区、耳区、肺区、肠胃区;捻掐中指、无名指;掐揉商阳、合谷、阳溪、上后溪、腕骨、阳谷、中渚、阳池;点掐头点。每天按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液门、中渚、内关、外关、阳溪、后溪、腕骨。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直刺0.3~0.5寸,用中等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2)选穴。肾点、耳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肾点(轻刺)、耳点(中刺)刺入0.2~0.3寸,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3.手部药疗法

(1)三味通窍汤。

处方:柴胡10克,薄荷6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本方有疏肝解郁,通窍复聪之功。若加用本方,每天1剂,水煎服,可提高疗效。

(2)散淤通窍膏。

处方:当归、细辛、防风、草乌头、石菖蒲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20克以人乳适量调和为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或用脱脂药棉薄裹药泥塞耳孔中。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本方有祛风散淤、通窍复聪之功,故用之多效。

鼻炎

鼻炎,一般分为单纯性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等,属中医“鼻窒”、“鼻塞”等病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鼻病。

本病多因外邪侵犯,脉络受阻,壅塞鼻窍;或脾肺虚弱,肺气失宣,脾失健运,气血淤滞,客于鼻窍所致。若急性迁延日久,又可转化成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