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17891800000014

第14章 你不知道的瞳孔

眼睛常常被誉为“心灵之窗”,我总觉得这样的比喻真是既生动又确切。瞳孔、眼动、目光和眼角就像是这扇大窗户上的四块玻璃。你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窗外的“风景”和窗内的“心情”都可以尽收眼底。

孩子的眼睛总是清澈的,成人的双眸经过岁月的沉淀,而更多地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一个人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自信、淡然,我们都可以从眼睛中获得信息,因为我们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眼睛和表情有着怎样的关系?本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你不知道的瞳孔。

哪个艾薇尔更漂亮

在正式进入本专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测验,这个测验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测验的结果仅仅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现在我们有两张流行歌手艾薇尔的照片,并且两张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你觉得哪一张照片上的艾薇尔更漂亮呢?又是什么原因所致?你可以在思考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看接下来的内容。

有人说两个艾薇尔一样漂亮。的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两张艾薇尔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必须要选择其中一个“更漂亮的”,你会怎么进行选择呢?

对于这个测验我们在校内做了一个反应基线统计,在总共100名被试当中有92%的被试觉得右边的艾薇尔更漂亮一些,而这92%当中的2%被试能够正确发现两张照片的不同之处。事实上,右边那张照片是笔者利用PS工具在后期将瞳孔作放大处理过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出具体理由而只是依靠直觉觉得右边的那一个艾薇尔更漂亮呢?为什么只要在照片中稍微把瞳孔放大就会更加漂亮和性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诡秘的瞳孔

可以找到瞳孔所在的位置。把瞳孔称为虹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瞳孔只是眼睛虹膜中的一个可收缩的孔,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瞳仁”,在日常生活当中瞳孔看上去更像一个黑色的小球。狐狸和猫的瞳孔收缩时会变成椭圆形,更像一条缝,虽然人的瞳孔是不可能收缩变成椭圆形的,但是同多数脊椎动物一样,人的瞳孔无论扩大或缩小时都是圆形的。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非常精密而又复杂的照相机,瞳孔就相当于是照相机中的光圈,瞳孔的缩小、放大决定了有多少光线可以进入视网膜。瞳孔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扩大,尽可能地保持光线进入视网膜的量。当人从光线较强的地方走进暗室时,瞳孔的直径可以增加为5倍,也就是瞳孔的受光面积增大到了原先受光面积的25倍。虽然瞳孔通过收缩和放大对进入视网膜的光线起到了一定的恒定作用,但是进入暗室以后人能够感受的光线量比在阳光较强的地方减弱了大约有100万倍,由此看来只靠瞳孔的变化来控制光线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在外界光线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感光细胞也在发挥着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一种是视杆细胞,它对图像的轮廓和形状更敏感;另一种是视锥细胞,它对图像的色彩敏感程度更高。在阳光充沛的地方,反射的阳光把外界事物丰富的颜色传递到我们的视网膜上,这时候对色彩敏感的视锥细胞就起着主要的作用;相反,在暗室中的时候,图像灰度大,色彩差别小,这时候事物的轮廓更清晰,因此视杆细胞就起主要作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除了作用不同外,其他各方面也不尽相同。眼睛适应暗室的环境要比适应阳光明媚的室外环境要慢得多:明适应只需要几分钟,而暗适应则需要花上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瞳孔的扩大、收缩涉及到虹膜中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另一种叫做瞳孔开大肌。瞳孔括约肌围绕在瞳孔的周围,宽不足1毫米,在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负责瞳孔的缩小;瞳孔开大肌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负责瞳孔的放大,受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扩约肌和瞳孔开大肌相互协调,彼此制约,一缩一张,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炯炯有神是一个反映瞳孔状态的非常典型的成语。从人体解剖生理学上来说,当一个人炯炯有神的时候,他的瞳孔比一般情况下要大;相反的情况是一个人目光呆滞,那么这个时候他的瞳孔应该是缩小的。

瞳孔的进化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瞳孔也在变得更为先进和复杂,这实现了瞳孔许多前所未有的功能,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或是东西的时候,瞳孔就会放大,而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就会缩小,这就是视觉的应激反应。

人总是希望接受更多正面的刺激,同时远离负面的刺激,在六型面孔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人处于厌恶情绪中时,眼睛会有较为强烈的闭眼动作,这就是为了阻止接受负面刺激,而当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感到惊讶的时候,往往会睁大眼睛,瞳孔也会变大,瞳孔越大,就会有更多的正面刺激被接受,我们将它称之为“趋利避害原则”。

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我们可以在很多表情里判断瞳孔是收缩还是扩大了。瞳孔变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愤怒、恐惧以及性兴奋。

一个性取向正常的人通常情况下会被漂亮的异性不由自主地吸引,因为想要多看一会儿这个漂亮的异性,所以瞳孔会变大。这个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愤怒和恐惧的时候人的瞳孔也会放大呢?

按照远离负面刺激的原则,当人恐惧的时候,肯定是出现了什么负面的刺激让人感到害怕,这样推断下来人害怕的时候,瞳孔应该是收缩的。为什么会放大呢?人在受到刺激、威胁的时候,首先的反应不是逃避而是反抗,这也是为什么在恐惧之前人常常会感受到愤怒。如果外界的刺激在人的主观可控制之内,人就会想要反抗,从而产生愤怒情绪;如果外界刺激的强度远远超过人可以承受的范围,这时候人就会恐惧。当人恐惧的时候,瞳孔放大,更多的光线会进入人的眼睛,这有利于人看清现在的情况从而便于自己做出相应的对策。眼睛睁得越大,表情看起来就越恐惧,从这一点来看,恐惧的眼部微表情特征与惊讶和愤怒相同。

恐惧和愤怒只有一念之差,但是很明显,恐惧的分化比愤怒早很多。现在科技虽然发达,但越来越多的动物步入濒危物种的行列,可是在远古时代濒临死绝的动物恰恰是人类本身,当时的人们手无寸铁,几乎处于食物链的最下层,就差和食草动物抢食物了,当时人类的恐惧要远远多于愤怒,因为那时候的人实在是太低级、太缺少思考,并且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强。

当你和别人愉快地交谈的时候,如果别人的瞳孔突然放大,则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惊吓而沉浸在恐惧的情绪当中,比如说……看到你的肩膀上突然有一只手。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我们可以通过瞳孔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去判断他人的情绪,但一般情况下除非距离较近,否则你很难对瞳孔进行观察。

妙用瞳孔微反应

微表情并不是只能用于测谎或是其他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的思想够活跃,你会发现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微反应原理来帮助自己。

如果你想约一位异性,最好选择在晚上,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光线比较暗,人进入暗处时瞳孔会不断放大。恭喜你,在半个小时以后你就会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了。在夜晚交谈的时候,这样的目光会给交谈的双方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让彼此更容易互相激发出深层次的情感,这样一次夜间之约就促成一段姻缘也未可知;与此同时,女性也可以利用化妆的技巧来达到放大瞳孔的效果,瞳孔放大后的女性看起来更漂亮、更性感。

之前我们提到人看到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放大,虽然直接观测瞳孔有一定困难,但是当瞳孔变大的时候人的眼睛会绽放出平时没有的光芒。还记得右边那个更漂亮的艾薇尔么?如果我猜得没错,大部分人就是被其放大的瞳孔中放出的光芒所吸引的。

再如果你开了一家玉器店,白日里生意冷清,闲得无聊的你正准备打烊,忽见路边一个顾客对着你卖的一块玉石眼睛放光,忽如一夜春风来。你将其上下打量,看其衣着就像是有钱没处花似的,根据瞳孔微反应原理,你可以断定他对你的这件东西感兴趣。没事,做一个“黑商”吧,马克思认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个人认为这句话本来就是错误的,决定价格的不是价值,而是需求。

在这里,顾客的“眼睛放光”代表着顾客的喜爱,即“强烈的需求”,根据“需求决定价值”的原则,我们可以将价格抬高,来平衡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用专业术语来说叫做“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你可以简单地认为价格歧视就是对于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在学习《营销心理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一位印度画商利用价格歧视的方式将三幅画原价共600美元的价格抬高到一幅画1000美元!那么,这位印度画商究竟是怎样将一幅画的价格瞬间提高了400%呢?

案例:名画被毁

一位印度画商最近收藏了三幅名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一位美国画商的耳朵里。这位美国画商向来喜欢古典名画,于是想要买下这三幅画,等待其升值以后大发横财。

几日后,美国画商找到了这位印度画商,当他看到印度画商手中的三幅画的时候,他的眼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美国画商的眼睛似乎比外面的太阳还要闪亮,这一切都被印度画商看在眼里。

美国画商上前询问:“你的画我想买,请问多少钱一幅?”

印度画商反问道:“你是买三幅,还是只买一幅?”

“买三幅是多少钱?只买一幅又是什么价?”美国画商试探着问。因为他盘算着先谈定一幅的价格,然后再说三幅都要,肯定还能更便宜。

印度画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时候美国画商沉不住气了,问道:“到底多少钱一幅?开个价!”

卖画的印度人可是位地地道道的商业精,他很清楚自己这画的价值,而且也看出了这位美国人很喜欢古典名画,因为他的眼睛与急切的语气已经彻底了出卖了他。印度画商的心里一点也不着急,仔细观察着美国人的一举一动。

印度画商假装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如果你真心诚意要买,每幅200美元吧!很便宜的!”

美国人也不是商场庸者,他一美元也不想多花,于是,讨价还价让谈判成为一场拉锯战。

那位印度画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佯装大怒的样子,起身拿起一幅画就走到门外,二话没说把画烧了。美国人睁大了眼睛,嘴巴微张,眉形扭曲,很是吃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对手,对烧掉的那幅画又惋惜又心痛。于是小心冀翼地问印度画商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想不到烧掉一幅画后,印度画商要价的口气更强硬了:“两幅画少了800美元不卖!”

美国人心想,少了一幅画,反而还要多卖钱,哪有这种道理。于是,强忍着怨气还是拒绝,目的是为了少花点钱。

想不到,那位印度画商不理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拿出一幅画烧了。这回,美国画商可真是大惊失色了,眼睛张大得上缘的眼白已经完全露出,眉形也扭曲得更加厉害……只好乞求印度人不要再烧了,自己太爱这幅画了。接着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

想不到印度画商张口还是800美元。这时美国画商有点儿急了:“一幅画怎能比三幅画要价还高?这不是存心戏弄人吗?”

这位印度画商回答:“这三幅画并不是本人所画,均出自名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价值应该小一些。如今只剩一幅了,已经变成了绝宝,它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时候的价值。因此,我告诉你,现在这幅画800美元我也不卖!你要想买,最低1000美元。”

听完后,美国画商一脸苦相,只能以1000美元成交。

原理: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可以知晓对方的真实心态。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印度画商实现了一幅画价值的瞬间飞跃,其关键就是通过观察对方的瞳孔变化这一微表情,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原理。

在这个案例中,印度画商一直在观察美国画商的“微反应”,包括表情、动作、语言,“买三幅是多少钱?只买一幅又是什么价?”“到底多少钱一幅?开个价!”“又惋惜又心痛”等等都是美国画商的反应,而正是这些反应在无形中泄露了他真实的心态,尤其是“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美国画商的眼睛似乎比外面的太阳还要闪亮”,这么明显的瞳孔变化,让印度画商在这场商战中处于主动地位。

而如果美国画商觉得画是可有可无的话,印度画商就算把三幅名画全烧了他也会无动于衷。所以利用这个原理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是物品本身存在价值,第二是买家对物品的强烈需求。印度画商利用了各种微表情知识,捕捉到了美国画商微妙的心理,利用微表情战术,攻克了这个难缠的卖家。

看到这里,你的眼睛也已经泄露了你的所有情绪,因为在阅读本节内容的时候,你的瞳孔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不过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完全不必害怕别人通过你的瞳孔而看穿你:首先,放大时的瞳孔虽然会发出不同于平时的光芒,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依旧较难发现;其次,我们的身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而运动中的瞳孔更难观测,更何况你可能比别人先看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