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和圣人一起思考
17893000000005

第5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

前些时候, 国内的知名学者们(虽然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人一定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出类拔萃的精英), 通过官方媒体, 向国内外推出了几句中国古代先贤的名言。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赫然排列其中。

应该说, 在中国, 稍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会知道, 这一段文字出自《论语》。

毕竟是源自圣人的教诲, 在海峡两岸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 这八个字都留有相当深刻的痕迹。学者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而且, 这个选择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赞同。

然而, 仔细阅读并认真参悟这八个字的内涵之后, 在下心里总有一点说不出的疑虑。

四海之内, 真的都是兄弟吗?

远的不说, 近来暴露出的三鹿奶粉事件, 黑心的商人们为了牟取巨额利润,竟然向天真无邪的婴儿下手。看着我们不谙人世的后代死的死、伤的伤, 即使是铁石心肠的硬汉也会掉泪。黑心奶粉和当初山西的黑砖窑一样, 真个震惊了全世界, 让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

这些黑心人, 包括那些为这些黑心人出谋划策的人, 以及那些为这些黑心人提供各种便利的人, 我们能与他们兄弟相称吗? 能和他们像兄弟一样相处吗?

坐车出行, 常常会得到人民警察的提示: 不要委托陌生人看管行李, 不要饮用陌生人提供的饮料, 不要购买陌生人手里的车船票, 而且, 一定要防备“第三只手” 的侵袭, 防贼防盗。走进市场, 工商管理人员会告诫你, 警惕假冒伪劣商品, 注意购买物品的生产日期、产地和成分, 必须拿好发票, 随时准备寻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帮助……

环顾那些一双双死死盯着你的工资袋、为金钱兴奋得发红的眼睛, 一双双手指翻动、永远洗不干净的黑手, 你愿意认他们为自己的兄弟吗?

再看看国外,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除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我们还能看到: 人肉炸弹袭击, 武装干涉, 经济讹诈, 种族冲突, 刀光剑影无处不见, 血肉横飞更是寻常。

不用仔细琢磨, 这根本不像兄弟之间发生的事。

生活在世界上, 确实能遇到很多好心人, 也能结识生死相交的朋友。但是,不可避免地, 我们也会碰到拦路抢劫的强盗、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或是不愿意多看一眼的小人, 以及说不清什么原因而成为怨恨对象的人。

总之, 我们很难认定, 四海之内, 都是自己的兄弟!

那么, 难道是被我们尊崇了逾千年历史的《论语》出差错了吗?

当然不能轻易做出这种结论。

让我们看看《论语》里是怎么记述此事的。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的第十二篇“颜渊”。司马牛和子夏都是孔夫子的学生, 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话, 含义十分清晰, 就用不着翻译成白话文了。

我们不难看出, 子夏安慰司马牛, 述说“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这八个字,是有前提的, 即“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没有这个前提, 不可能推导出“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的结论。

敬而无失, 恭而有礼。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既“敬” 且“恭”, 除了态度上的热情、诚恳, 还需要细节上的关注和体贴。

大家都知道, 出生在浙江的大学者马一浮先生, 被称为“一代名儒”。在中国, 可能只有他老人家一个人通读过《四库全书》。马一浮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生性耿介, 绝不向权势低头。解放前, 蒋介石和孙传芳都曾经打过马先生的主意, 恭恭敬敬地吁请马老出山, 为他们效力, 但马老先生真个是淡泊名利, 根本不为之所动。

然而, 共产党人陈毅的一个简单的举动, 便深深地打动了马一浮先生的心。

其时, 身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最高领导的陈毅, 到杭州拜望马一浮。陈毅一行抵达马宅时, 老先生正在睡午觉。家人要去唤醒老人, 陈毅执意不肯, 硬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马老卧室之外, 静心等候。不一会儿工夫, 天上飘起了小雨, 打湿了陈毅的裤脚。家人见此情景, 实在不好意思, 一再敦请陈毅和他的陪同人员入室休息, 但均被陈毅婉言谢绝。

古有“程门立雪” 之美谈, 而今,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又演绎出了“马门立雨” 的精彩一幕。理所当然地, 马一浮先生成了共产党人的亲密朋友。

平心而论, 当初, 蒋介石和孙传芳对马一浮先生的态度, 肯定也是相当地既“敬” 且“恭”。但他们那种居高临下的“招贤” 之举, 敬而“有失”, 自然得不到马一浮先生的热情回应。

现实生活中, 因“敬而有失” 的不良举动, 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造成南辕北辙后果的教训, 实在是不胜枚举。

比如, 招待穆斯林客人, 摆上桌的却非清真食品; 拜访长辈, 却不顾对方的生活习惯, 深夜叩响人家的房门; 自以为与对方关系密切, 不分时间和地点, 乱发短信, 乱开过分的玩笑; 喊错客人的名字和职务, 对方尴尬, 自己也尴尬……说到这里, 我们不能不佩服共和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周总理接待客人, 总要提前做好“作业”: 客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要求、社会关系, 甚至连客人喜欢读什么书、听什么音乐都要深入了解。周恩来能长久地记忆见过面的客人的姓名, 有人说他是记忆力超群, 其实, 更重要的原因, 是他把朋友看得特别重, 将朋友的信息深深地藏在了心里。正因为如此, 周总理赢得了国际国内广泛的欢迎和尊敬, 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友谊和支持, 也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赢得了美好的声誉。

恭而有礼, 说的是另一层意思: 恭敬要有恭敬的合理尺度和分寸, 不能过分。用孔子的一句原话: 过犹不及。恭敬过分, 会变成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旁人看着不舒服。被恭敬的对象如果素质较高, 也肯定会起反感。自古以来, 人们对惯于阿谀奉承的人总是嗤之以鼻。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将染有这种恶习的人戏称为“舐痔之徒”。所以, 孔老夫子很认真地教育自己的学生: “恭而无礼则劳。” 过分的恭敬, 其效果绝对是徒劳。

仔细琢磨上面说的八个字, 还应该发现, “敬而无失, 恭而有礼” 前面还冠有两个字: “君子”。

这两个字更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 君子的确切定义很难述说清楚, 但按照一般人的理解, 我们依然能描绘出君子的大致模样: 君子应该是正派的人, 有很高的道德操守, 有修养, 有文化, 有水平。李叔同先生曾经这样区分君子和小人: 处处想占便宜的是小人, 而处处肯吃亏的人一定是君子。

总而言之, 君子要是个高标准的好人。

我们试着总结一下: 君子, 或者是想成为君子的人, 坚持按照“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的原则与人交往, 才有可能在四海之内找到自己的兄弟。

这样讲, 是否更符合《论语》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