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
17895000000013

第13章 信品牌,但不要迷信(2)

万通历史博物馆还专门设立了特别的篇章,把万通历年来的失败案例也展示了出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收集失败的案例来审视自身,总结多年来的教训,让员工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成长,同时以前瞻的姿态来思考万通的发展方向,从而激励员工共同促进万通的发展;第二,可以使投资者、产业界和社会各方更加深入地了解万通企业,通过反省万通发展的历程,找到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并展现给大家。从第二点可以看到,万通历史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方式是很深刻的,其作用远大于浮皮潦草的新闻媒体式宣传。

企业媒体是负责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动向的,在塑造企业品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万通有三个企业媒体,将万通的信息和动态传递给特定的读者群。它们分别是万通实业的财经读物《万通》,万通地产的社区杂志《万通·生活家》,冯仑的《风马牛》个人电子杂志等,除此之外,还有博客和网页。

万通地产的《万通·生活家》的前身是1992年创业时公司办的《动态》等内刊,1993年万通集团组建时创办了《万通》小报,2002年改为杂志。2002年6月份,《万通·生活家》以月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它的读者群是万通地产的业主。

万通公司的另一个企业内刊《万通》2007年1月份以季刊的形式出版,它的宗旨是“民营企业的春秋史记,创新文化的传播利器”,所以成了一本严肃的财经读物。季刊《万通》的读者群以专业研究人士为主,包括政府机关里的处长、大学老师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等。

冯仑倾力打造的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创刊于2006年8月,它以冯仑为核心,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从商业、行业、企业、生活等多方面展现了冯仑身边的大千世界和他自己的商道感悟。

2007年9月18日电子杂志《样板:小众的风马牛》这样评价《风马牛》:

相较其他名人电子杂志,《风马牛》的个人色彩更浓烈、更彻底、更纯粹,其内容为冯仑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是冯仑思想的专属电子读物。

《风马牛》的任务是与公司品牌产生有效的互动,将万通的文化形象更好传达给读者,是品牌推广的柔性传播工具,服务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文化,而且不以赢利为目的。

《风马牛》分5个板块:冯子论语、懂事会、构砖业、乱炖、库,每个板块的名字都很无厘头。《风马牛》每月一期,都能够做到内容上精益求精,对读者负责,与此同时,博客个性化的特点也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

《风马牛》像冯仑本人一样,不拘一格。在《风马牛》中,冯仑用多元的视角讲述中国式商道,用最草根的语言调侃世俗人生。正是因为《风马牛》的这些特点,所以它很受大众读者的喜爱。到目前为止,《风马牛》电子杂志的每个月的阅读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人次,不少网友把《风马牛》视为每月必读的精神大餐。

至此,万通形成了三个企业媒体。从最早的《万通》小报开始,到《万通·生活家》,再到《万通》,最后是《风马牛》,万通在企业媒体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努力,通过这样的工作,万通的一些基本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也帮助其成功地塑造了万通的品牌。

品牌的几个层次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万通地产品牌是由第一层次“产品品牌”,到第二层次“公司品牌”,上升到第三层次“服务品牌”,再挖掘到第四层次“文化品牌”的。——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冯仑文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程度的大幅提高。因此,不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好品牌,还要塑造和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包括冯仑在内的许多中国企业家的共鸣。在2004年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冯仑就说:

如果一个公司是宗教,那这个品牌就是它的《圣经》。这样的“圣经”,你读了才有安慰,别人看见这个书(《圣经》)就会肃然起敬,你这个庙没有这个“圣经”就不成其为庙。所以我觉得“圣经”(品牌)是这个公司不可或缺的书。

的确如冯仑所说,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不把品牌当成不可或缺的“圣经”。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中,无论是在公司层面、业务层面还是企业家个人形象层面,冯仑都是最重视品牌、运营品牌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万通就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批采用CIS标志的企业。当时,万通聘请深圳一家公司设计了一个标志。第一次的万通徽记基调是红色的,看起来像两片羽毛环舞,也像风火轮。1996年时,万通又聘请台湾地区一家著名设计公司,用将近一年时间整合出一套新的CIS规范。从那以后,万通实业的标志基调就是深蓝色,旗下公司则是其他颜色(如万通地产是绿色、万通商城是红色)。万通内部把新标志称为“世纪之眼”。这个图案结构严谨,图形大方、耐看,被大家认同其能够展示万通的创新精神。

冯仑在为新新家园品牌作序时特别强调了万通CIS品牌战略:

万通之有CIS久矣。1992年年底,即有好事者上门推销,大抵若一企业不导入CIS,则视听混淆、绩效不彰云云。其时,我等初涉商海,闻此言如小儿初闻算命者言,不敢不信,也不全信。于是花重金购得一标识(戏称“风火轮”),悬于门楣,印在纸上,似乎请了一佛,从此心下安稳。此后每次出战如有神佑,竟然得胜。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下半年到1995年,虽有北京万通之业绩,但就全集团而言,却陷入战线过长、疲于奔命的波动态势,前期的赢利也渐渐为后期之失误所吞噬。更有甚者,内部组织特别是创始阶层分歧严重,被迫重组,万通竟陷于生死存亡之际。此时此景,不知是偶然还是神助,我们又想到请出CIS,似乎旧神不灵,要换一新佛才对。其时正好有CIS权威、台湾教授林磐耸先生跨过海峡翩然而至,教导我们CIS不光是VI(视觉识别)还有MI(理念识别)和BI(行为识别)等。我等恍然大悟,原来万通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对神(CIS)不够虔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识其前,不识其后。于是胜而骄,骄而败;今欲奋起,则非从CIS重新做起不可。于是,1996年万通动用数百人次,耗资百万,费时四百天,终于大功告成,塑成真神。这就是万通今日通行天下的“世纪之眼”(万通的新标志)。从此,万通的步伐稳重起来,也渐成阵势。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国世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的低密度、低层、高品位的精品住宅社区——万泉新新家园面世了。这在举国市场竞争、万家品牌大战之际却使我们头痛。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更有个性,使差别化的竞争策略取得成功?遍访群众之后,还是认为林教授所言有理。新新家园必须遵行品牌化竞争的路线。

一般来说,房地产业做品牌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公司品牌;第二种是项目品牌;第三种是选择一个市场,然后针对这个市场进行系统服务。万通地产所选择的就是第三种方式,而“新新家园”品牌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打造的。冯仑把这个策略称为“专业化加产品类型化”的品牌建设方向。所以在业务运作方面,冯仑推出了“新新家园”品牌——中国第一个实施注册的高档住宅品牌,开创了地产品牌建设的“第三条道路”。这一路线并不是简单地给产品起个名称、画个标识;而是从识别系统到理念追求、乃至行为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资源组合,特别是识别系统应与生活方式和理念追求表里如一、相互彰显。

“新新家园、新新生活”,既是万通对精品住宅的主张,又是万通着力营造的品牌。在万泉新新家园获得成功后,万通又推出了亚运新新家园和龙山新新家园,冯仑希望“新新家园”通过其CIS形象携市场营销之力,展示出日益巨大的冲击力。

万通的成功使得房地产界掀起了一股进行公司品牌和项目品牌构建的旋风,很多企业纷纷效仿万通。但万通并没有停步不前,而是更创新一步地提出了构建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

2004年11月4日,冯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时候,对万通品牌战略下了一个总结,他说:“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万通地产品牌是由第一层次产品品牌,到第二层次公司品牌,上升到第三层次服务品牌,再挖掘到第四层次文化品牌。”

万通的品牌战略既是万通企业的成功,也是冯仑个人的成功。冯仑在理念识别和个人品牌层面的创新,使国内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冯仑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运用媒体资源成功地塑造了超出房地产行业、超过企业家范围的明星企业家的形象。

然而,尽管冯仑在创建品牌和塑造品牌上做足了工夫,但他的万通并不是中国最响亮的品牌。一般认为,中国最响亮的品牌是海尔。不过,无论是万通还是海尔,其品牌策略在骨子里是相同的。海尔之所以更具知名度,与其产品的性质有关:一个普通家庭会拥有几件、十几件甚至几十件电器,但拥有这么多房产的毕竟是极少数,而拥有这么多万通高端房产的就更不容易。

一提起海尔,人们就会非常自然地联想到家电,这就是海尔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结果。海尔集团从1984年起开始实行品牌战略,从产品品牌发展到企业品牌,再发展到社会品牌。这个品牌发展路线,与冯仑所描述的万通品牌路线即“产品品牌”、“公司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四个层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由于行业和产品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