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
17895000000008

第8章 制度就是“老板”(2)

很多企业因为想走捷径,而误入“圈套”之中,结果落得一败涂地。冯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例,所以他总是告诫自己,要拒绝诱惑,不要走捷径。他认为,人人都喜欢走捷径,不愿意练真功夫,结果往往是鸡飞蛋打,一无所获。因此,对于企业领导人和企业本身而言,走捷径总是行不通的。

王石在拒绝诱惑方面就很令人称道。可以说,万科今天的成就与王石拒绝很多诱惑是分不开的。王石拒绝的诱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拒绝多元化的诱惑,专注于房地产;第二,拒绝暴利诱惑;第三,坚持不行贿。

冯仑特别佩服王石拒绝各种诱惑的能力,他评价说:

因为王石拒绝了当老板的诱惑,所以才能够以一个健康的职业经理人心态去面对多元化、行贿、暴利以及后续的种种诱惑和选择。这使得万科今天能够资源集中,有一个很好的经理人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有一个很好的治理结构,而且能够在专业领域里持续增长。而王石也因此超越我们所有的人,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

对老顾客做出新承诺

高端客户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活动半径比普通消费者要大得多,所以市场的半径也很大,有时候很难预测,那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恰恰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最不熟悉的市场。——《冯仑如是说》

当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做“客户服务”时,万通已经领先一步,开始做“客户管理”了。为了做好客户管理工作,万通还专门设立了客户总监,这在业内甚至国内所有行业都可以算是领先的举措。

客户管理既不等同于客户服务,也不等同于客户关系管理,而是一种更高、范围更大的管理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任务:客户忠诚度管理、客户价值开发与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客户忠诚度管理包括客户服务、客户忠诚度建设。对万通地产来说,客户忠诚度就是他们愿意再次购买或者推荐朋友购买万通地产项目的程度。在中国,朋友的推荐是影响人们买房具体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万通对客户忠诚度非常重视,这使得万通地产忠诚客户的比例在40%,客户满意度超过70%。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没有止境的。

万通地产的高端客户在北京和天津地区已经达到几万人,如果按照30%的重复购买率或者推荐购买率来计算,那么万通每年大约几十万的产品销售已经有了着落,随着这个人群基数的扩大和忠诚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所起的效果将越来越显著。

万通还特别制订了一个客户价值倍增计划。它的内容包括“积分计划”、“二次规划”、“换屋计划”等方面。

“积分计划”是指万通的客户可因购买或推荐他人购买万通的住宅、商铺、写字楼而获得积分,另外其他渠道也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再购或兑换奖品等。客户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的消费体验,建立起对万通的一种信任。

“二次规划”是指万通对已入住一段时间的项目,根据居住需求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自出资金,对社区进行重新规划与改进,以保证社区的高品质,并与时代同步,使客户的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这个项目由万通地产自掏腰包,对旗下多年前就已经交付使用的物业公共区域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经有数个项目实施,并继续沿袭。这也是万通对客户和社区履行新承诺的一部分。

“换屋计划”是指万通的老客户在居住多年后准备购买万通的新产品时,万通将协助他们将现有房产出租或出售,使这些忠诚客户能够不断享有万通的最新产品。

冯仑认为,“客户价值倍增计划”是万通地产客户关系的内核。他在《站在未来看现在》一文中写道:

万通客户忠诚度建设方面最核心的做法是“客户价值倍增计划”。“客户价值倍增计划”是以为客户提供价值、为客户增加价值作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是万通地产客户关系的内核。目前,已实施的计划包括“积分计划”、“二次规划”等,将来还将实施“换屋计划”等一系列的具有持续性的其他计划。

通过客户管理,不断给客户新承诺,使万通运营效率得到提升,使万通的信誉度得到提高。从客户的角度来检讨企业的流程、产品的设计、营销的策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互动,促进企业效率的提升。这应该是万通的一个成功策略。

“特种部队”与“基地组织”的选择

究竟什么才是决定未来基业长青的根本力量呢?我认为,第一种力量是制度与制度文明;第二种力量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第三种力量是企业组织形态及其创新方式;第四种力量是时间和毅力。——摘自冯仑《决胜未来的力量》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经过如下三个阶段才能变得成熟:第一阶段,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创业前期,资金、员工不足,公司结构简单,一切工作都围着项目转。在掘得第一桶金后,向正式公司转变。如果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不能迅速转型到办公司、管理公司程度上,无法依靠公司组织连续生产,那很可能因项目或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大而被拖死。第二阶段,在公司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一家公司正常组织生产经营并不难,难的是能够一直连续不断地增长,在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这就要求公司有良好的战略和管理能力。第三阶段,由做让股东获利的公司向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公司转变。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找出决定这三种转变的规律性东西。

冯仑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普通的中国人最相信的是关系,以为关系可以决定一切,面子才是生产力,所以在很多时候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关系,建人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把成败建立在关系和人情面子上,实际上就是想绕过一切正常的管理规范制度和法律法规,取得某种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从而获取特殊的机会和利润。其实,关系是对制度的一种践踏,凡事总是靠“关系”的人必然会越来越想挣脱制度的桎梏,导致最后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还有很多人认为机会决定着企业生死和个人荣枯。其实,机会只是一种偶然性,它不会时刻起作用,有时反而会是陷阱。因为机会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对这个人来说是机会,对另外一个人就有可能是陷阱。

还有很多人总幻想着某种垄断权力,认为垄断就是一贴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和将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因而特别羡慕特权公司。但是,任何一种垄断都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都是特定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角逐和经济利益分配的结果。所以说,垄断和所有政治经济体制一样,只具有相对的优势,它的命运取决于支撑它的体制。历史的经验告诉世人,大凡垄断,一旦体制变革,它顷刻之间就会土崩瓦解。

既然关系、机会和垄断都不能够确保企业高枕无忧,到底什么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未来呢?在2005年新年献词《决胜未来的力量》中,冯仑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第一种力量是制度与制度文明;第二种力量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第三种力量是企业组织形态及其创新方式;第四种力量是时间和毅力。

冯仑把定制度看成是创造财富的工作,他认为,领袖不创造财富,财富创造的过程是由良好的制度决定的,领袖如果不能对这种制度安排施加影响或者起决定性作用,那就只能是一个财富的消费者和破坏者,无论这个领袖个人如何信誓旦旦,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其结局绝逃不出这一历史的逻辑。当一家企业结束创业过程之后,领袖或企业家应该把90%的精力用在制定公司战略和不断完善推进战略实施的制度上,而不是用在硬打硬拼、冒险犯难上。公司的制度既包括治理结构、人力资源开发、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包括投资者关系、风险管理、价值观训练等方面。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经过长年累月的磨合,才能逐步建立适合自己企业并且优于对手的一整套公司制度。因此创造制度是对企业家能力的绝对挑战。

而核心价值观是一家企业特别是它的领导人内心最深层的是非判断和善恶取舍,是企业未来行为方式与业务导向的最根本指引。这种价值观其实在任何企业都客观存在着,当它被提炼成精确文字广为传播甚至宗教化时,便成了可以研究和仿效的企业文化。因此,冯仑曾说过:

如果根植在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不可动摇的天条或信念时,它就成为了一种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最不可模仿也最不可替代的能力。核心价值观必然会由简单和内在的是非判断、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上升为外化的企业文化,最终固化为核心竞争力。不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和个人如何算账(算大账),如何看未来(算前途),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分野与高下。

冯仑还认为,商业文明的演进,其实就是组织形态不断进化的过程。企业组织的变革不仅无限扩大着企业疆域,而且使财富的创造过程日益完善,生产效率也十倍百倍地明显提高。企业家能力的最后较量,其实是驾驭组织能力和变革组织能力的较量。

冯仑认为,有四种因素推动着商业组织的变革。一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人们对大规模交易需求的不断增长。需求是商业进步的终极动力。有需求,才有满足需求的企业的生存空间,而竞争则会加剧企业在产品与组织方面的创新速度,改变企业间竞争与共处的游戏规则。

二是信息技术。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方式是一个组织,特别是商业组织的网络神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采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形式也从简单的文字发展到声像同步,无所不及,无所不能。因此,公司的金字塔式组织日益坍塌,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应变的扁平化和网络式组织。正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才使跨国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使麦当劳和沃尔玛成为商业巨人。可以说,没有微软和英特尔的成功,便没有今天发达国家巨型跨国公司的商业霸权。另一方面,互联网也给了后起创业的企业巨大的组织变革空间,使之能够跃为人先。

三是金融技术。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金融工程和金融服务的关系极为密切,而金融服务的方式直接决定着商业组织的形态。设想如果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哪里会有跨国企业的资本巨兽和网络时代新兴企业的传奇故事?资本市场的水平和交易技术的进步完全取决于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资金流动首先是一系列关于钱的信息流动,企业和投资者的信息是否对称是市场是否完备和有效的最重要标志。

四是企业家对企业组织变革影响的能力。历史上被人们记住的企业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推动组织变革(广义的变革包括生产与交易方式的变革等)的人,另一种是拥有技术发明从而颠覆商业规则、最终也是缔造新型商业文明关系的人。

基于上述判断,冯仑得出结论:“特种部队”式企业和“基地组织”式企业是未来的商业组织,特别是公司组织必然的选择方向。“特种部队”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后台越来越庞大,支持系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高效,但执行者和执行系统却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精确。而“基地组织”,是以独立分子状态存在的自主组织。它们互不隶属,而是按某种价值观的驱动独立行事,但在整体方向上具有微弱的协同性。

冯仑经常说,一件事情、一个公司的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它所存在的时间,生命力越久就越有价值。时间不同,不仅算账的方式不同,道德评价的尺度也完全不同。

【延伸阅读】

像冯仑一样,很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制度。柳传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公司制度的重视。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家国际化大公司的老总,柳传志一定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柳传志的真实生活并不是那样的。他每天早上起得很早,但并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匆匆忙忙地去公司上班,而是和夫人一起到离家很近的高尔夫球场打上九个洞,然后再简单吃些东西,之后才会去公司。柳传志说:“我不用像其他人一样上午准点上班,不过这是公司的制度规定了的。”

柳传志的轻松来自于联想集团建立的一系列完善的企业制度,有了这些制度,柳传志便可以像乐队的指挥一样,不用事必躬亲地去弹奏每一样乐器。正是因为始终对企业制度的重视,柳传志才获得了“制度主义者”的美名。

王石现在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登山、做公益事业上,但万科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对此,王石解释说:“这些是与万科的制度化、专业化运作分不开的。当公司度过创业阶段后,个人英雄主义必须让位给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在万科集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良好的制度也是产生利润的生产要素。万科反对黑箱操作,提倡信息资源共享,沟通顺畅。公司鼓励相互之间坦诚地交流、友善地沟通。万科对内平等,对外开放,致力于建设‘阳光照亮的体制’。”这正是万科重视企业制度的真实写照。

万科就是因为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所以王石才有时间去爬山、旅游、参加各种活动。冯仑说:“万科的董事长不忙,为什么不忙?因为它制度的力量最强大,它定制度,它创造制度,它培训人。制度在管事,事情在创造绩效,就是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