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17895200000012

第12章 盛名之下(2)

公司初创,又非常幸运地拥有了一个领先市场的拳头产品,当务之急其实是不断改善AppleII的各项功能,而不是急于开发其他的产品线。但乔布斯自有其说服人的一套。

他的理由很过硬:“现在的AppleII面对的是中低端市场,我们应该立即开发高端的机型!”

形势一片大好带来的过度自信,甚至会冲昏最保守稳当的人的头脑。更何况,计算机行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就远远超过传统的行业。马库拉同意了乔布斯的想法。乔布斯也因此多了一个开发副总裁的头衔。

乔布斯开始领衔定位于高端商业用户的AppleIII的研发。他终于获得了第一次在公司内为所欲为的机会。但这却给苹果公司带来了第一场大灾难,甚至连公开上市都差一点泡汤!

在他的设想中,AppleIII要完全抛弃AppleII的架构,绝不兼容(不要有任何一点沃兹的影子)!电脑机箱的尺寸与外型完全是乔布斯拍脑门决定的。他再一次要求,机箱里绝不允许装风扇……

乔布斯提出的种种要求,都是他兴之所至,率性而为的。禅修并没有带给他内心的宁静,也没有教会他谦虚行事,禅修只是让他在发挥自己的天性时不受任何现实的约束,一切都要服从他内心的冲动与召唤。

乔布斯那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在AppleIII项目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泄。荒诞不经的要求、朝令夕改的变化,不一而足。

当AppleIII两年后生产出来,一投入市场,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一批AppleIII刚运到目的地,就有20%左右的电脑坏了,因为运输期间芯片就从松动的插槽中掉了出来。而当用户开始使用,问题就更严重了。根据乔布斯的指示,机箱里不准装散热风扇,工程师只好设计了笨重的金属散热片。但热量还是散不出去,屏幕上顿时出现一片乱码,芯片也因为太热而从主板的插槽上脱落。更为不堪的是,有的用户发现,把软盘从驱动器里取出来时,整个软盘都被烤焦了。而且,这样的一台AppleIII,售价竟然高达4 340~7 800美元!

这是一个外行者瞎指挥的经典失败案例。但“幸运的”乔布斯早已抽身而去,投入到另一台新电脑——“丽莎”(Lisa)的研发中去了。失败的责任全部被推到了工程师的身上,但实际上这场灾难完全是由乔布斯造成的。推卸责任的结果当然是他根本没有汲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

但斯科特不是傻子,马库拉也不是傻子。在他们看来,一个不肯承担责任的人,绝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由着性子瞎指挥的人,也绝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幸好还有沃兹的AppleII。如果没有AppleII经久不衰的好名声和源源不断创造的利润,整个苹果公司就有可能因为AppleIII的惨败而关门大吉。

心理感悟:一个人的控制欲和报复心完全成正比。

18报复是一种动力

开发丽莎电脑还是出于乔布斯的“报复心理”。

此前的AppleIII针对高端市场,和AppleII所面对的中低端市场实际上不会有冲突。AppleIII项目开发启动几个月后,乔布斯突然想到了这一点,他立即决定,必须要研发一台能够直接将AppleII扫入历史垃圾堆的电脑。

这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想法。但凡事都有两面。乔布斯为这个可怕的想法找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AppleII不可能长盛不衰,公司要未雨绸缪,尽快开发升级换代产品。

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乔布斯又一次得逞了。但现实却和苹果公司开了一个大玩笑。AppleII通过本身的不断升级换代,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成了风靡市场的长销品,一直在市场上存在了16年之久,并早早于1983年成为计算机历史上第一部销量超过100万台的电脑。

丽莎被定位成售价2 000美元的电脑,稍高于AppleII的1 298美元,但大致在同一区间,面对的是中低端的教育市场和家用市场。

丽莎的命名来自于乔布斯的私生女,也许乔布斯在命名的那一瞬间感到了对女儿的愧疚。但是负责苹果公司公关业务的安德烈娅·坎宁安(AddreaCunningham,里吉斯·麦克纳公司的员工)却感到不妥。显然,公司创始人的私生女丑闻还是不要广为人知的好。但她不敢直接让乔布斯更改项目名称,只好请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首字母为LISA的复杂词组——本地集成系统架构(LocalIntegratedSystemsArchietecture)以应对外界的质询。但了解真相的工程师们却不无讽刺地将其解释为“Lisa:编造的愚蠢缩写(Lisa:InventedStupidAcronym)”。

丽莎的开发工作当然还是将沃兹排除在外。但是,没有才华横溢的沃兹参与,丽莎从一开始就显露了中规中矩的气质。而中规中矩的电脑又怎么可能超越沃兹?追求极致完美的乔布斯痛恨平庸,但由于自身的技术限制而无计可施。

这个时候,苹果的另一位工程师杰夫·拉斯金(JeffRaskin)正致力于开发另一款廉价电脑。这款电脑的项目代号叫做“安妮”,目标定价为1 000美元。安妮和丽莎一样,也是一个女性的名字。但拉斯金觉得这样的名字配上廉价电脑有歧视女性之嫌,就重新为电脑取了一个他最喜欢的一种苹果的名字——“麦金塔”(Macintosh,简称Mac)。

身为研发副总裁的乔布斯得知这个项目的存在后,立即觉察到了一种危险。麦金塔定价为1 000美元,更为接近AppleII的价格,一旦开发成功,那么取代“沃兹的”电脑的将不是他本人领衔开发的丽莎,而是拉斯金开发的麦金塔。

乔布斯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威胁存在呢?!他多次在公司会议上提出要砍掉这个项目。但麦金塔的主人拉斯金总是有办法说服马库拉保留这个项目。

此刻的乔布斯还不知道,正是这个他一心要砍掉的项目,后来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并让他举世闻名。

拉斯金曾经在施乐公司高度保密的PARC实验室工作过,他知道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计算机新技术。他极力鼓动苹果公司派人到里面去考察一番,但将他视为“眼中钉”的乔布斯根本不理会这样的建议。

拉斯金的学生比尔·阿特金森(BillAtkinson)也在苹果工作。乔布斯对阿特金森十分赏识。拉斯金通过阿特金森逐渐改变了乔布斯的看法,让他对施乐神秘的PARC实验室产生了兴趣。乔布斯想到,如果在PARC实验室可以获得一些灵感,用于丽莎,也许就能够超越沃兹了。但是,乔布斯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施乐对于这个实验室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外人根本没机会一窥其真面目。

当AppleIII、丽莎、麦金塔在齐头并进研发之时,惯于资本运作的马库拉开始了苹果公司上市前的第一轮私募。马库拉当初决定在苹果公司付出4年的时间,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多了,他得抓紧运作,以便公司上市后再度回归惬意的退休生活。

马库拉首先找到了熟人汉克·史密斯(HankSmith),此人正在为洛克菲勒家族的风险投资公司文洛克(Venrock)工作。随后,马库拉又联系上了英特尔公司的行政副总裁安德鲁·格鲁夫(AndrewGrove)。格鲁夫购买了马库拉手中的15 000股股票。

后来,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阿瑟·罗克(ArthurRock)无意间看到马库拉演示AppleII的功能,也对苹果公司产生了兴趣。他主动给马库拉打电话,表示要参与购买苹果的股票。这位阿瑟·罗克可是风投界的大牛人。在别的风险资本家、承销商、商业银行家和股票经纪人眼里,罗克主动给人打电话,相当于梵蒂冈的烟囱冒出了白烟!

乔布斯最早联系过的投资人唐·瓦伦丁,在饭店里看到马库拉、乔布斯、史密斯等人在一起吃饭。投资嗅觉敏锐的瓦伦丁顿时明白,这家当初自己没看上眼的小公司可能要大发了。他立即吩咐餐厅的侍者给马库拉的这一桌送上一瓶红酒,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不要忘了,我正计划投资苹果。”

到1979年夏末,苹果公司一共出售了727380 1万美元的股份,有16人购买了这些股份,其中一些购买者来自全球最大的风投公司和商业银行。

尽管苹果的私募活动是悄悄进行的,但由于首批参与的都是风投界的名人,风声很快就透露了出去。出于对权威的迷信,“从众效应”很快产生。苹果公司的股票一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投资选择。

施乐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闻风而动。商业天分十足的乔布斯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一个其他人连想也不敢想的无理要求来作为交换(毫无顾忌地提要求正是他的拿手好戏):“如果你们愿意让我们到PRAC实验室参观,我就同意你们购买100万美元的股票。”

世上本无难事,只要敢提要求。

PRAC实验室的神秘面纱就因着乔布斯的这句话而第一次被轻轻揭开。作为回报,施乐公司用每股10美元的价格购买到了苹果公司的10万股股票。一年之后,苹果公开上市,这批股票的价值达到了1 760万美元,增值幅度高达176倍。

但是,和施乐的收获相比,苹果公司的收获还要大出不知多少倍!

1979年11月的一天,乔布斯带着拉斯金、约翰·科奇(JohnCouch)等人来到了PARC实验室。在大厅里,一台名叫Alto的电脑已经准备就绪。

但是,Alto电脑的展示者阿代尔·戈德堡(AdeleGoldberg)却留了一个心眼。他对于公司高层向苹果公司公开PARC机密的决定深感震惊。他无力改变这个愚蠢的决定,但他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隐瞒最具震撼力的成果。

戈德堡只是向乔布斯展示了很有限的几个计算机应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文字处理程序。这一点东西根本没有引起乔布斯的兴趣,他根本没有发现足可超越沃兹的东西。苹果公司一伙人扫兴而归。

但是,戈德堡的伎俩并没能蒙混过关。拉斯金在PARC工作过,比尔·阿特金森和其他的几位工程师也阅读过施乐PARC公开发表的论文,他们知道,PARC的真东西并没有展示出来。

他们向乔布斯说明了这一情况。乔布斯立即发怒了,他马上给施乐公司风投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否则,他们连一股苹果股票都得不到。

说实话,如果没有投资界这些大腕们的“现身说法”,根本不会有人关注到苹果公司的股票。而PARC实验室的惊天秘密哪里是区区一些股票可以交换的?但现在,乔布斯这个一向无理都能搅三分的“谈判高手”早就洞察到了自己奇货可居的优势地位,绝不肯退让一步。

而且,施乐公司的高层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而并未觉得庐山有多美。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PARC的价值,整个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历史早就已经被改写了。他们的惊天成果已经在实验室里整整闲置了7年,而公司的决策层还是对其无动于衷。两相比较,他们当然不愿错过购买苹果公司潜力股的机会了。

于是,乔布斯很容易就得到了“二进宫”的机会。

心理感悟:正是距离的远近,决定了见识的远近。

19离得远才能看得清

苹果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人力短缺的问题。

马库拉、斯科特等人开始利用自己先前的人脉挖一些大公司的墙脚。当马库拉诱使英特尔的一名工程师跳槽过来,或是斯科特从国家半导体公司挖角成功,都会表现出喜不自胜。毕竟,像英特尔、国家半导体公司都是顶着光环的大公司。和它们相比,苹果公司顶多算是刚有起色的后起之秀。

公司内部重要岗位的候选人需要马库拉、斯科特、乔布斯三个人联合面试。面试的时候,乔布斯总是把臭脚丫子放到桌子上,一副放荡不羁、傲慢无礼的做派。而且他提的问题往往荒诞不经,让很多面试者措手不及。但乔布斯却以此为乐,似乎能从面试者的应急反应中看出其能力所在。

参与面试让乔布斯的控制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美中不足的是,前来面试的人大多是马库拉、斯科特的旧交,而乔布斯只有在游戏公司雅达利工作的经历,而且和大多数的员工相处都不愉快,并没有多少人脉。眼看着马库拉、斯科特等人频频得手,不免有些眼红。

这一天,乔布斯在一家饭店吃饭,看到一位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中年男子正在看一份报纸的财经版。这位男士的装扮及行为正是一个典型的硅谷IT公司的高管形象。乔布斯忍不住和他搭讪起来。

这位男士叫做杰伊·埃利奥特(JayElliot),曾经在IBM、英特尔公司担任技术岗位的重要职位。此前,他刚刚从英特尔公司辞职,加入老鹰电脑公司。就在昨天,老鹰电脑公司开始首次公开募股(IPO),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一瞬间就成了百万富翁。这位CEO和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去喝酒庆祝。喝完酒,余兴未尽的CEO径直去了车行,为自己挑了一辆法拉利试驾。结果乐极生悲,这位CEO酒后驾车,发生了重大事故,车毁人亡。

就这样,埃利奥特放弃了英特尔而换来的工作,人还没去报到,就没了。他所看的报纸财经版,报道的正是老鹰电脑公司CEO乐极生悲的消息。

心情郁闷的埃利奥特正需要向人倾诉,乔布斯的主动搭讪顿时让他敞开了心灵之门。乔布斯听了他的诉说,立即如获至宝。他正朝思暮想着要挖个大公司的人才,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乔布斯马上提出,要埃利奥特来为他工作。

埃利奥特看看眼前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牛仔裤、运动鞋,一副嬉皮士的扮相,缓缓地摇了摇头,说:“谢谢你安慰我。不过,我想,你可能雇不起我……”

乔布斯激动起来,大声说:“我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我们的公司马上要IPO了……”

乔布斯成功了。埃利奥特成了他挖来的第一条大鱼。埃利奥特被任命为苹果的人力资源副总裁。

在去苹果公司工作之前,埃利奥特去见了一下英特尔公司的副总裁格鲁夫。格鲁夫给他的临别赠言是:“你犯了一个大错,苹果公司没什么前景。”格鲁夫的这句话多少有点言不由衷。他刚刚购买了一大堆苹果的股票,如果苹果的前景不妙,他为什么会掏钱买苹果的股票呢?但格鲁夫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公司的员工要去为别人效力了。

埃利奥特上班的第一天,乔布斯为他召开了新人欢迎会,然后对他说:“明天上午10点到这儿来,我们一起出去兜兜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