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17895200000027

第27章 荒野之中(8)

但幸运的是(或许是一种不幸),乔布斯的两个公司的经营危机愈演愈烈。这让乔布斯内心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慈母已逝,无人可依。如果再放弃劳伦这个极具包容精神和充满理性的女人(乔布斯此前的女友大多比较感性,情感上容易起伏不定),一旦事业失败,乔布斯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可以抚慰他的人(此前,当他询问身边人莱德斯和劳伦谁更适合他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劳伦)。

除此之外,乔布斯内心还另有一道阴影。当年他在如日中天时因为遗弃了克里斯安和丽莎饱受非议。现在,他非常担心,一旦劳伦事件再被曝光,已经风雨飘摇的事业很可能会在外界的非议下永远失去再见天日的机会。在失败阴影的催逼之下,乔布斯终于认识到,他不能再遗弃劳伦了。

失意成就了这段姻缘。乔布斯的回心转意令劳伦转嗔为喜,两人很快商定,在1991年3月18日举行婚礼。这一年,乔布斯36岁,劳伦27岁。

婚礼在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的阿瓦尼酒店举行,主持人是乔布斯的精神导师乙川弘文禅师。

对乔布斯这样的名人来说,婚礼是一件很盛大的事情,乔布斯本人也喜欢盛大的场面。当年他30岁生日时,就邀请了1 000位亲朋好友、各界名流参加,极大地满足了他的炫耀心理。但是,炫耀也是需要有值得炫耀的资本的。现在的乔布斯,哪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所以,这一场婚礼操办得极为简单,乔布斯和劳伦只邀请了各自的家人参加。乔布斯的养父保罗、生母乔安妮、亲妹妹莫娜都参加了。乔布斯在心里默默想念的人就是已经去世的克拉拉。这位善良、包容的母亲,终究没能看到儿子成家。

婚后,他们不再住在伍德赛德那栋孤零零、空荡荡的别墅,而是搬到了帕洛阿尔托的一个社区里。邻居们大多声名赫赫。乔布斯的老部下赫茨菲尔德也住在这里。十几年后,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也住到了这里。

麦金塔部门的前财务主管黛博拉·科尔曼(DeborahColeman)在一个月后听说了乔布斯结婚的消息,评价说:“有许多人曾经一度做过惊人的事,然后就再也听不到有关他们的消息。斯林格(Salinger)写了《麦田守望者》后,不也再没有写过其他著作吗?”

很多人都像黛博拉一样认为,事业狂乔布斯不得不走入生活,是因为他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事业。这个人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希望了。

6个月后,劳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被取名为里德·保罗·乔布斯。里德是为了纪念乔布斯在里德学院那一段少年轻狂的时光。保罗则是乔布斯养父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曾被赋予乔布斯本人,以表示保罗对他的珍爱之情。乔布斯把这个名字赋予里德,则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意。

饱受失败打击的乔布斯,变得不再那么目中无人,粗暴冷漠,在情感上反而更趋向于一个正常人。加上此前的丽莎,后来出生的女儿艾琳(Erin)和伊芙(Eve),乔布斯一共有4个孩子。里德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孩子。他出生并成长于乔布斯最失意的日子里,正是这个阶段,乔布斯付出了最多的父爱(说真的,他这一生中总共也没付出多少父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简单取决于亲缘关系,而是要看相互间共处互动的频次与深度。乔布斯陪伴里德的时间最多,这也构成了一种投入陷阱,让他在今后对里德付出了更多的关注与关爱,甚至在公务繁忙的间隙,也会经常想到里德。这对于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乔布斯来说,又是多么难得啊!

这一时期,丽莎也已经搬过来一起住,一直到她高中毕业。丽莎和乔布斯的关系时好时坏,但有劳伦操持,彼此相安无事。

在貌似平静的生活中,乔布斯的事业似乎也迎来了一线转机。

此前,迪斯尼的大佬卡曾伯格被《锡铁小兵》打动,曾经与皮克斯的动画组协商过制作一部动画,但因为迪斯尼的主业还是传统的动画制作,所以不是很热心。而皮克斯在风雨飘摇中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如果不能尽快与迪斯尼合作,这个动画组也只能被裁掉了。

乔布斯决定虚晃一枪,诱引迪斯尼上钩。他故意大张旗鼓地派人去派拉蒙影业以及华纳兄弟公司,摆出一副想甩了迪斯尼,另寻合作伙伴的架势。

人的认知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觉相关是:一件有很多人参与争夺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卡曾伯格也不例外。既然皮克斯的动画制作这么有市场,那么一定不能让它落到竞争对手手中。卡曾伯格立即通知皮克斯,让他们去洛杉矶的迪斯尼总部谈判。

卡曾伯格是个强硬派的铁腕人物。他选择在自己的主场谈判,也是别有深意的,就是要利用主场优势,给乔布斯一个下马威,取得谈判的主动权。这是因为,熟悉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安全感,从而让人在做决策时更加大胆、强势。

心思敏锐的乔布斯当然也懂这个道理,但是现在皮克斯的形势已经急如星火,容不得他另寻一个中立的地点来展开谈判了。而且,这个谈判机会本来就是虚张声势,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如果真的激怒了卡曾伯格,那么最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乔布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乔布斯带着卡特穆尔和另外两个人,来到迪斯尼总部。他们被人领进了一间会议室。会议室里有一张长长的桌子。卡曾伯格还没过来,乔布斯看了看桌子,一屁股坐在了桌子窄边的一头上。乔布斯知道,如果自己坐在桌子长条的一边上,卡曾伯格一定会坐在窄边的一侧而占据一个主导者的位置。那么,乔布斯看起来就只能是一个从属者了。

一个从属者是不可能和一个主导者谈出好的结果的。尽管毫无底牌,乔布斯决定还是要虚张声势,绝不肯在任何一个细节上落了下风。

乔布斯的考虑是正确的。卡曾伯格进来之后,果然坐到了另一侧的窄边上,与乔布斯正面相对。卡曾伯格摆出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一开口就盛气凌人地说:“我想提醒一下,如果你们想和我们谈,那就不能再和别人谈。”

乔布斯的回应则是一个狮子大开口:“我为这个公司投入了5000多万美元。我不会把技术给你。我们只是合作关系。皮克斯需要影片后期利润的分成。而且,我还想一并签订3部影片的合同。”

天哪!一个快要溺水身亡的人,面对唯一可能的救生员,竟然提出了这么多条件!要知道,卡曾伯格不过仅仅是有一个模糊的意向而已!况且,卡曾伯格也算是好莱坞中一号狠角色,乔布斯虽然在IT界名声显赫,但在电影界却只是一个没有来头的小角色。

但是,一个处于弱势、劣势的人,如果不以强横来应对强势、优势的对手,怎么可能会有一丝一毫的胜算呢?

乔布斯的这个策略是一个标准的“闭门羹”策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你都一定要敢于提要求。你要的越多,你可能得到的就越多。这是乔布斯十来岁就掌握的技艺了,现在用起来当然是驾轻就熟。

结果当然是这一策略生效了。卡曾伯格同意给皮克斯12.5%的利润分成,也答应了一揽子签订3部影片。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让拉赛特签订一份长期合同,一直待在动画制作组中。

卡曾伯格曾经挖过拉赛特的墙脚。但拉塞特不为所动,坚持要和整个团队同进同退。要是没有拉塞特,没有拉塞特的坚决拒绝,卡曾伯格才不会来搭理乔布斯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拉塞特是乔布斯最大的救命恩人。

乔布斯的“狮子大开口”颇有斩获,卡曾伯格也不是个吃素的人,他也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还以颜色。这就是迪斯尼的投资额。

乔布斯拼尽最大的勇气,报出了一个他自以为的天价:2200万美元。但事实证明,他厚颜无耻的程度还是不太够。

卡曾伯格面无表情地说:“这个报价太离谱了,至少要砍掉500万美元。”

乔布斯心中一阵窃喜,1700万美元也很不错了,至少可以让皮克斯维持一年多的时间。两人当即成交。

后来,乔布斯才知道,卡曾伯格利用自己对电影行业根本不懂,狠狠耍了自己一把。当时,迪斯尼制作一部传统动画片的预算至少是2500万美元。乔布斯不但报少了价,还被卡曾伯格狠狠宰了一刀。而且,卡曾伯格答应的12.5%的分成比例也远远少于行规。另外,卡曾伯格还提出,迪斯尼公司拥有销售所有动画相关衍生品的权利和一切收益。乔布斯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块的利润极其丰厚,也就轻易放弃了。

总之,这两个谈判老手各擅胜场,各有收获。但这次谈判对乔布斯的意义更为重大。这个濒临绝境的人,终于又捞到了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心理感悟:“厚颜”在谈判中也许并不那么“无耻”。

44一切都被偷走了

皮克斯的危机暂时缓解了,可是NeXT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

嗅觉敏锐的媒体已经逐渐看穿了乔布斯的光环,真相开始被揭露出来。《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文章,直截了当地批评说:“NeXT的业绩不佳足以说明,尽管史蒂夫·乔布斯具有远见卓识,他管理公司的能力着实不怎么样。”

1992年,NeXT公司全年共销售了2万台电脑,这还赶不上苹果公司一周的销量。佳能公司为了避免前期投入的1亿美元打了水漂,只好再度注资3 000万美元来弥补NeXT的亏空(投入陷阱无处不在)。但佳能也对乔布斯的管理能力失去了信心。对于这笔注资,他们提出的附加条件是乔布斯必须从外面聘请一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来与他共掌公司。

这一附加条件对乔布斯的自信心打击很大。看在钱的份上,他也只能默默服从了。这在他一生中,都是很罕见的,足以说明他当时的处境之险。他找到了德州仪器的一位高管彼得·范·凯伦伯格(PetervanCuylenbery)来和他一起担任NeXT的总裁。

但公司的颓势根本就扭转不过来。很快,公司的高管们开始辞职。

第一个辞职是乔布斯最忠心的下属——跟随他离开苹果,创办NeXT的五虎将之一,首席财务官苏珊·巴恩斯。她第一个提出辞职一点也不奇怪,NeXT的账户就是她掌管的,她最清楚NeXT的真实状况。她确实尽力了,但无力改变。她决定离开NeXT,去旧金山的一家投资银行工作。

苏珊的决定是对乔布斯信心的沉重打击。当初,她是那么的信任他,忠心耿耿地追随他。但是,现在却不愿意和他同甘共苦了(问题是,只有共苦,而无同甘)。由于苏珊职位的敏感性,乔布斯担心会引发外界对公司经营状况更大的猜疑。乔布斯从恳求她不要离开,到恳求她不要把消息告诉别人,再到请她准备好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说因为想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才选择离职),以减少公众的质疑。

在乔布斯看来,只要撒谎有利于公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苏珊不想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决不肯同意。她的新老板不肯等待,早早宣布了这个消息。乔布斯顿时怒不可遏。善解人意的苏珊终于想到一个委婉的办法,来找乔布斯说:“把我列入董事会吧。这样就可以表明我对公司还是信任的。”

这本是一个好办法,但乔布斯已经将苏珊列为罪不可赦的“背叛者”了。他傲慢地拒绝了苏珊的建议。当苏珊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楼时,发现自己的语音信箱已经失效了,电子邮件也收不到了。就在这一瞬间,乔布斯已经将她彻底清理出公司了。

苏珊此前和五虎将中的另一位巴德·特里布尔结了婚。苏珊辞职后不久,巴德也离开了。接下来的是乔布斯从微软挖过来的营销副总裁迈克·斯莱德(MikeSlade)。斯莱德是个很有能耐的人,他刚来的那一年,就让NeXT的销售额增长了3倍,升至1.27亿美元。但由于产品基因中的先天缺陷,还是没法和Sun抗衡。最后,负责硬件的理查·佩奇也离开了。当初跟着乔布斯一起打天下的五个老兄弟走了四个,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乔治·克罗。

就在这个时候,乔布斯生命中第二个“斯卡利”出现了。这就是他从德州仪器请来的彼得。彼得打电话给Sun的CEO斯科特·麦克尼利,建议麦克尼利收购NeXT,把乔布斯踢出局,然后由他来负责NeXT项目。

麦克尼利是一个正直的人,而且他根本就没瞧上NeXT。他认为自己的对手是微软或IBM。所以,他打电话给乔布斯,告诉他彼得背叛了他。

这是活生生的“斯卡利第二”!

此时此景,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乔布斯的处境一点儿也不过分。乔布斯已经被逼入绝境了。他自己也想放弃了,他开始盘算着将公司卖给佳能来经营。可是,他真的能离开吗?他真的离得开吗?在一次公司会议后,他落寞而又悲壮地说:“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离开公司,除了我自己。”

是啊,如果放弃了NeXT,他还有什么呢?离开苹果已经整整7年了,朝思暮想的复仇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如果就这样放弃,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不放弃的后果会很惨,很惨。他离开苹果时变卖股票所得的1亿美元财富,已经快要被NeXT抽水机、皮克斯抽水机抽干了。皮克斯已经花掉了他6000万美元。NeXT尽管只花了他1200万美元(其他的钱来自另外的投资者如佩罗、佳能等),他剩下的钱也只有2500万了。外来的投资已经基本耗光了,要维持两家公司的运营,所有的钱都需要乔布斯来买单。他的2500万美元用不了一年就会弹尽粮绝。这个曾经的亿万富豪,很快就会陷入赤贫,伍德赛德的豪宅、纽约的顶层公寓、德国的跑车马上会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他的家人也将沦落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