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7917400000035

第35章 慎独自律——教孩子人前人后都一个样

“慎独”这个词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含义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君子要自我监督,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自觉地按道德规范做人。而“自律”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含义,即自己约束自己。能做到慎独自律,就意味着一个人在人前人后都是一个样子的。

古往今来,我国有很多的杰出人物都是慎独自律的典范,比如,东汉的杨震,《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他的一个故事: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推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在赴任时路过昌邑,王密为了报达杨震的知遇之恩,送了杨震“金10斤”。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还以为杨震是担心别人知道而拒绝这些钱财,就劝杨震说:“现在是晚上,没有人知道。”可是杨震却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到这句话后非常羞愧,于是就带着钱财离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震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他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慎独自律。

慎独自律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一生中能自始至终做到慎独自律的人,就能够支配自我,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恐惧心理,成为自我行为的主人,成为一个强者。所以,法国军事家拿破仑说:“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永远是弱者。”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也说:“哪怕是对于自己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既然慎独自律对一个人如此有益,我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习惯。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神经冲动的传递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而他们的自律能力是比较弱的,更不要说慎独了。所以,要培养孩子慎独自律的习惯,就要使用一些适合孩子的办法。

让理想和目标成为孩子慎独自律的动力

不仅我们渴望孩子成功,孩子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古罗马学者纳索米说:“人越伟大,越能自律。不能自律的人,就是人生的失败者。”可见,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约束自己。

很多大一些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者高远的目标,当他管不住自己时,我们可以用成功者的慎独自律来激励他,让他的理想和目标推动他做到慎独自律。

和孩子一起从生活小事做起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慎独自律也同样如此。在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和孩子一起练习的机会,比如在十字路口,即使没有车辆、行人通过,我们也要真正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再如排队,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秩序井然地排队,但偶尔也会有人“加塞”,和孩子讨论两种情况下我们的不同感受,让孩子明白排队是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行为,以后再有类似的排队行为,孩子就会主动约束自己。

在协商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订“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现今,很多人认为家规就等同于惩罚,制订并遵守家规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其实不然。首先,家规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效的,并非单独针对孩子。其次,家规是一种约束,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无数事实证明,在家规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比那些随心所欲、行为散漫的人更有自尊心,也更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所以,家规是训练和教导孩子慎独自律的一个起点,是帮助孩子适应家庭以外的世界的一个有效手段。

李子鸣上5年级,由于天性好动,常常不能坐下来好好学习,对于妈妈交代的事往往答应了,但事后却做不到。为此,家里常常“硝烟弥漫”。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的培训会。在这次培训会上,她受到启发,决定要和丈夫、李子鸣协商后制订出家规来,以约束彼此。后来,他们形成了如下约定:

父母需遵守:吃饭时,不问孩子成绩,不批评孩子;不打做错事的孩子,而要以理服人;不偷看孩子的日记;每周末有一天要全家一起外出游玩或参观展览。

李子鸣需遵守:回家后先写完作业再玩;出去玩之前要跟父母打招呼,并约定玩的时间;经常和父母交流身边发生的事;每周的二、四、六负责洗碗;每天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

有了这个家规后,李子鸣和爸爸妈妈之间少了很多争吵,而多了愉快的相处。

制订家规不是很随意的行为,不是单纯为了约束孩子。所以,在制订家规时一定要与孩子协商,这样才能体现平等的亲子关系,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和权利。家规制订后不能朝令夕改,而要彼此坚持执行。孩子违犯家规,要有必要的惩罚;孩子做得好,就要及时给予赞扬,它胜过丰厚的物质奖励。另外,家规制订后,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再协商修改。

教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慎独自律可以说是规则内化后的一种自我约束,我们教孩子有规律地生活,久而久之,这种生活状态就会培养孩子慎独自律的习惯。

田薇是个很懂得慎独自律的孩子,这主要源于她的爸爸妈妈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这种习惯。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在固定的时间让她睡觉,让她起床。上学后,就定了一个闹铃,闹钟一响田薇就会起床,书包也是自己整理,每天写作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当然也有一些时间由她自己安排。规律的生活让田薇形成了自己的自律性。

一个周三的晚上,爸爸妈妈有事要到晚上10点才能回来。8点多的时候,妈妈接到田薇的电话,说自己的作业已经写完了,问能不能上网玩一会儿游戏。田薇这样做妈妈很高兴,毕竟她一个人在家,即使开电脑玩游戏他们也不知道,但是,田薇却做到了妈妈在和妈妈不在一个样。

田薇的这种行为,相信任何父母都希望能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实,让孩子做到这样并不难,只要教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规律会让孩子变得主动起来。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可给他制订一个时间表,帮助他执行时间表;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他制订时间表时给他一些参考意见,并督促他执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的变化。当然,前提是持之以恒地执行。

别让孩子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由于年龄小和身体发育的原因,孩子常常受到物质欲望的控制。这时,孩子只是一味地哭闹,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欲望面前,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自控能力。这虽然很正常,但并不利于培养孩子慎独自律的习惯。所以,我们还要适当地引导、帮助孩子,使他成为欲望的主人。

对于控制欲望,一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她常常把女儿带到商场门口,让她选择:“如果你不要求买东西,就进去逛,否则,就不进去。”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使女儿具备了较强的自律性,从而能够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不良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