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7917400000042

第42章 课前预习——提早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人们发现,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却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习习惯很好,孩子便会觉得学习不难,学习中有快乐,学习本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学习习惯不好,便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越觉得没有信心、没有乐趣。

人们常说:“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学习上同样有效,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习惯中,那就是课前预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基础。因此,有效的预习能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孩子会对自己不懂的相应内容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另外,课前预习还是孩子学会独立学习的关键。预习虽然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的,但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锻炼。所以,会课前预习的孩子,能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

单子豪上4年级,他听课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少看课本,每堂课上也只是偶尔记记笔记,大多数时候都是盯着老师,有的同学甚至以为他在发呆。但是,单子豪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很好,这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家长介绍一下自己孩子学习的经验。单子豪的妈妈说:“我家孩子成绩好可能得益于课前预习吧。他基本上每天都会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看一遍,搞不懂的会问我和他爸爸,我们也不告诉他,让他把问题留到第二天上课时听老师解释。这样,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在课前和课堂上就都解决了。他学起来也显得比较轻松。”

由此看来,课前预习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单子豪在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上课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好的方法可以人人得而用之,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我们也要开始培养他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孩子爱上课前预习

琪琪上1年级,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妈妈让她看看第二天要学的知识,她总说:“明天老师就要讲,今天不用看。”妈妈知道这样的习惯不好,可是怎么才能让琪琪开始课前预习呢?

有一天,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对琪琪说:“琪琪,你给我当老师,行不行?”琪琪一听要当老师就来兴趣了。她问妈妈:“怎么当?”妈妈笑着回答:“明天老师要给你们讲第10课,你先看看,给我讲讲。”琪琪说:“没问题。”

她看了看,然后开始给妈妈讲,这中间,妈妈提了几个问题,琪琪都回答不了。琪琪很为难,妈妈大度地说:“没关系,你明天听完老师讲的,再回来告诉我吧。”琪琪答应了。

这样的“当老师”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琪琪慢慢习惯了课前预习。对于刚上学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跟他讲课前预习很重要,督促他课前预习,不仅达不到目的,相反还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爱上课前预习。

告诉孩子,课前预习要多思考

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孩子不能对要学的内容做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只是留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样不仅不能对学习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还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效果。因为第二天上课时,孩子觉得这些内容似曾相识,就可能不注意听讲,结果什么都没学到。我们要告诉孩子,课前预习的时候要多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对于这些“为什么”,自己要尝试多角度地分析、推敲。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还能让孩子内心有一种战胜困难的成就感。

教孩子课前预习时做标记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点,即使自己经过思考也无法解答。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这很正常。这些难点,也正是老师要解决的重点,是需要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解决的。除此之外,对于孩子预习中的这些难点,我们还要教孩子做上不同的标记,以示区别。

庞博上4年级了,虽然很多同学都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压力,但他觉得还是很轻松。

有一次,同桌在上课的时候看了一眼庞博的课本,发现上面有各种符号,·、〇、※……同桌很好奇地问庞博:“你画的都是什么呀?”庞博笑着说:“这是我妈教我的,她让我预习的时候用它们区别我的不同问题,比如说吧,这个‘?’就是说我对这里存在疑问,这个‘〇’表示我思考后有了一些解答,不确定是否还有其他解答,这个‘·’表示一定要重点听讲的地方等。”

听了这一番解释,同桌说:“你妈教你的这个方法确实挺好的。”庞博自豪地说:“那是,我现在学得比较轻松,还真是多亏了这种方法。”

如果孩子在课前预习中非常认真,那么他一定会有很多疑问产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不同的疑问,不仅使孩子听课时有针对性,还对孩子的考前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毕竟考试的内容大都是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

课前预习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预习的时间越长越好,也不是每一科的预习时间必须均衡。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复习、要完成作业,这就要占用很多的时间,如果再将每科都预习一定的时间,不仅时间不够用,孩子也会感觉到疲累。所以,我们应帮助孩子根据时间来安排预习。

陈楠上5年级,随着内容的加深,作业量的增多,她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妈妈了解这一情况后,建议她安排一下回家学习的程序。

陈楠考虑后跟妈妈商量出这样一个结果: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预习的重点放在陈楠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她擅长的学科,则酌情减少预习时间。

有了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后,陈楠感觉自己又能掌控时间了。

课前预习是让学习更有效的一种习惯,不要让它成为负担,不要要求孩子将问题都在预习时解决,否则既浪费时间,也影响听课的效果。

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

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经历一个由新鲜到觉得枯燥、厌烦再到习惯的过程,孩子在课前预习上也会这样。有些孩子在预习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说:“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预习。”也有些孩子可能会说:“老师没讲过,预习时看不懂。”这些可能都是借口。如果我们听信孩子的话而让他中断课前预习,那么他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预习。当他感觉到枯燥、厌烦时,我们可以耐心地陪他进行课前预习,并鼓励他“成功来自于再坚持一下”,度过这一段感觉厌烦的时期,孩子就会养成课前预习这一良好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