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12

第12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1)

一、内科

流行性感冒

§§§第一节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是由甲、乙、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具有“变异”特性,冬春季节易造成大流行,属中医“时行感冒”、“时疫”、“时行病”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风热或风寒病邪在气温突变,生活起居不慎或人体素虚,卫外不固,正气不足以抵御外邪时而触发,外感风邪、客于肺卫,而致卫气郁阻,肺气失宣。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为流感病毒,为较大的RNA病毒,属黏液病毒类。

传染途径:流感经飞沫传染,经口、鼻至呼吸道直接传染为主,亦可由手、用具、衣服等间接传染。患者潜伏期末已可传播,发病3天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活动范围广,可无症状仅由血清抗体测出证实,带毒传播。家禽、家畜中亦有传播,而且与人类流感流行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维持8~12个月,不超过2年。由于产生免疫的时间短,各型与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而甲型流感病毒又常常发生变异,造成人类反复发生流感流行。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以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为主。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复制,然后侵入淋巴或血循环,可迅速被破坏,其毒性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细菌感染。单纯型流感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膜充血、水肿及单细胞浸润,纤毛粒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肺炎型流感的肺脏呈暗红色与水肿,气管和支气管内可见血性分泌物,黏膜下层有灶性出血和水肿及白细胞浸润。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热饮发汗、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早期传染性强,患者应隔离至退热后2周,注意室内通风。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束表

感冒寒邪,发热无汗,鼻塞流青涕,咽喉微痒,喷嚏咳嗽,恶寒,周身酸楚,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多为冬日流感。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合九味羌活汤加减:麻黄8克,杏仁12克,羌活12克,防风12克,白芷10克,细辛3.5克,葱白16克,生姜6克,生地16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甘草3克。

2.风热犯表

发热,恶风,头胀痛,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咳吐黄痰,鼻流清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发于春季。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2克,连翘13克,荆芥12克,薄荷12克(后下),桑叶12克,牛蒡子13克,桔梗12克,芦根13克,防风12克,黄芩12克,花粉12克,甘草4克。

3.暑湿袭表

头昏胀痛,身热不畅,咳痰色白而粘。胸闷恶心,小便短黄,恶寒,苔厚腻或黄腻,脉濡或浮数。多为夏日流感。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合新加香薷饮加减:藿香12克,佩兰12克,紫苏12克,香薷12克,扁豆花12克,金银花12克,黄连12克,连翘13克,白芷12克,橘皮12克,厚朴10克。滑石16克,甘草4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1)金刚烷胺,成人0.1克/次,每日2次;儿童1~9岁每日3~4毫克/千克体重,每日不超过150毫克;9岁以上200毫克/日。日分2次服。发病24小时内有效。

(2)盐酸吗啉胍(病毒灵),成人每次0.1~0.2克,每日3次;儿童每日10~2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有抑制病毒作用。

(3)三氮唑核苷,成人每日0.3克,日分3次服,儿童每日10~15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用于治疗和预防。

(4)阿昔洛韦,成人每次0.5克,每日3~5次。儿童每次5~1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3~5次。能有效阻止病毒DNA合成。

2.对症治疗

鼻塞,可用1%麻黄素,鼻眼净滴鼻;咽部不适,可给草珊瑚含片或西瓜霜含片含服;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可给予阿司匹林和其他抗感冒药物;剧烈咳嗽者可服用咳必清、可待因等;中毒症状明显及失水者,要及时补液;出现细菌感染及年老体弱者要适当使用抗生素,如红霉素类、青霉素类口服或静脉滴注。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风寒感冒

(1)生姜数片,切碎,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服。

(2)生姜5片,豆豉25克,葱白1根煎水服。

2.风热感冒

(1)贯众35克,薄荷45克,水煎服。

(2)芦根、茅根各35克,荆芥、柴胡、前胡各6克,薄荷3克,水煎服。

(五)中成药治疗

感冒清热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适于风寒感冒初起;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服1~2丸,每次1~2次,用于暑湿感冒。

(六)针刺穴位疗法

(1)风寒柬表证:太阳,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头痛加印堂,背痛酸楚加肺俞,并在背部推拿按摩或拔火罐。

(2)风热犯表证:大椎,曲池,尺泽,外关,鱼际。

(3)暑湿袭表证:风池,合谷,大椎,咽痛加少商。

(七)艾灸疗法

(1)独取大椎穴,用艾条施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有显效。

(2)取大椎、风门、肺俞,用雀啄灸法,以患者感觉灼痛为度。

(3)灸百会防治婴幼儿感冒,操作时艾条由远处向百会接近,热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对婴儿操作时以拇、食指分开放在穴位旁,以感到温暖,患儿头皮轻微潮红为度。用于预防者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用于治疗者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八)指针疗法

取风池、合谷、百会、太阳,风寒型加风门、列缺;风热型配曲池、外关。每穴各点按36下,用重手法,使病人有强烈的酸麻胀痛感。每日1~2次,3次为1疗程,治疗效果显著。

(九)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方法:选取肾、输尿管、膀胱、气管、肺、鼻、扁桃体、甲状旁腺、肾上腺、淋巴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5分钟,每日1~2次。

(十)耳针疗法

取双侧感冒穴(对耳轮上脚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感冒配肺、气管、内鼻、脾、胃;风热感冒配肺、内鼻、耳尖、三焦。强刺激感冒穴后,以王不留行子耳穴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有显效。

(十一)刮痧疗法

用生姜10克(捣烂),葱白10克(切碎),共同调和均匀,纱布包裹,蘸热酒先擦前额、太阳穴,次刮背部脊柱两侧,刮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在肘窝、胭窝推刮;如有呕吐、恶心加刮胸部。

(十二)拔罐疗法

走罐法治感冒,患者取俯卧或坐位伏案,走罐处先抹上麻油;取中号拔火罐用闪火法沿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两条侧线上下来回走罐多次,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最后把罐停在大椎穴上,留罐5分钟。另可加灯芯草灸风池、肺俞。

(十三)饮食疗法

(1)荆芥粥:荆芥、淡豆豉各5~10克,薄荷3~5克,粳米5~10克。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煎沸5分钟(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备用。另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成稀粥,每日2次,趁温热时服食,一般2~3天即可收效。具有发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热除烦之功,可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怕风、头身疼痛等。

(2)双花萝卜煎:萝卜500克,甘蔗500克,金银花10克,竹叶3克白糖适量。取萝卜、甘蔗切碎后,与金银花、竹叶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文火煮半小时,加入白糖即成。代茶频饮。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气的作用,可疗风热感冒。

(3)橄榄白萝卜汤:橄榄5枚,白萝卜200克。将白萝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橄榄同煮半小时即成。每次50毫升,每日3次,吃橄榄、萝卜并喝汤。本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以及风热感冒。

(4)香蒋饮:香薷10克,厚朴5克,白扁豆5克,白糖少许。先把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一起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即成。每日2次,代茶频饮。本方具有解表清暑、健脾利湿之功,可辅助治疗夏季感冒而见暑湿之证者。

预防与护理

(1)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稀释1~2倍后加热。熏蒸,每次2小时,每次2小时,每1~2天1次,有预防作用。

(2)在感冒好发季节,少到公共场所和人多的地方去。平日要注意冷暖,积极锻炼身体,增加抗病能力,减少感冒发生的机会。(3)感冒期间要多喝开水,饮食宜清淡,少吃肥腻的食品,可服用葱姜红糖汤:葱白(连须)3~7条,生姜3~5片,浓煎后加红糖适量。热服取汗。

麻疹

麻疹也称十日疹或红疹,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多见于儿童,通过呼吸道传播。以发热、咳嗽、鼻流清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属于中医“麻疹”。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麻疹的发病是由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首犯于肺,继犯于脾,脾主肌肉,邪毒由里外达,窜于肌肤,发出疹子。麻疹属“温热病”范畴,病邪容易进犯营血,可见烦躁、谵语、神昏等症状。热久容易耗液伤阴,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地热冷汗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副黏病毒,它存在于麻疹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和血液中,病毒随飞沫排出体外。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眼睛及呼吸道黏膜都有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皮下出观红色斑丘疹。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发热期内卧床休息。单纯麻疹可在家中隔离,室内空气要流通,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应避免患儿直接风吹。饮食以软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要多喝开水,不可过食油腻。眼鼻和口腔,须经常保持清洁。眼分泌物可用硼酸眼药水冲洗。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顺症

出疹以正常顺序透发。

(1)初热期: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起病较急,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眼睑红赤,泪水汪汪,或微恶寒,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起病2~3天在颊黏膜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黏膜斑,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清凉解表,清肺宣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升麻4克,葛根3克,前胡6克,桔梗3克,枳壳3克,防风3克,荆芥3克,连翘6克,木通3克,牛蒡子6克,淡竹叶3克。甘草4克,薄荷3克。

(2)见形期: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足心与鼻部见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触之稍觉碍手,伴烦躁,嗜睡,口渴,小便黄赤,或大便稀软,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疹。

【方药】清解透表汤:西河柳7克,蝉衣3克,葛根6克,升麻4克,连翘3克,银花3克,紫草根3克,桑叶3克,甘菊3克,牛蒡子6克,甘草4克。

(3)恢复期:从疹点透齐至收没3天左右。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与精神好转,疹点依次渐回,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舌红,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北沙参45克,麦门冬45克,玉竹7克,桑叶6克,天花粉7克,生扁豆7克,甘草4克。

顺症发疹,疹点均匀,色泽红,疹子透齐后即顺序消退,同时热退咳减,无并发病症发生。

2.逆症

非典型证候。

(1)热毒闭肺: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紫绀。舌红、苔薄黄或腻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达邪,泄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克,杏仁45克,石膏22克,地骨皮45克,甘草7克。

(2)热毒攻喉: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状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降火利咽。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玄参45克,桔梗7克,甘草4克,牛蒡子7克,贝母7克,瓜蒌7克,射干7克,荆芥7克,马兜铃6克。

(3)毒陷心肝:高热,烦躁,谵语,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紫红,或见鼻衄,甚则神昏抽搐。舌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羚羊角5克,桑叶7克,川贝母12克,生地12克,竹茹12克,茯神45克。同时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神犀丹等吞服,以增强清热、镇痉、开窍作用。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麻疹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如果有继发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

(1)早期可用病毒灵、板蓝根注射液或小量退热药,高热可用温水擦浴。咳嗽剧烈时给祛痰止咳剂如必嗽平、必嗽定、咳必清等。烦躁不安者可口服苯巴比妥或肌肉注射安定。重型麻疹可用咖啡因0.3~0.5毫克/次皮下注射,可改善微循环使皮疹出透。

(2)并发细菌性肺炎可给予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麻疹并发肺炎的重症病例,如心率超过140~160次/分,呼吸超过40~60次/分和肝脏肿大超过肋下2厘米以上的病儿,即应按心力衰竭处理。并发喉炎用氧气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并给抗生素及氢化可的松治疗,直至症状缓解,若出现重度呼吸衰竭,立刻作气管切开。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见形期:配合内服药,选浮萍、苏叶、芫荽各16克,西河柳35克,煎水沾毛巾外洗擦,以助皮疹透发。

(2)麻疹后,咽干微咳者,可用海蜇头35克,荸荠7个,煎水代茶,频饮。

(3)蒲公英、大青叶各,500克,加工制成浓缩液750毫升。每次3~5毫升,每日3次,口服。用于麻毒闭肺证。

(4)鲜芦根、鲜茅根、鲜石斛各30克,煎汤代茶。用于恢复期。

(5)葱白30克,煎汤趁热熏洗头面。用于见形期。

(五)针刺穴位疗法

麻毒攻喉,除服药外,可用针灸疗法,取穴:颊车、天柱、风池、合谷。

(六)饮食疗法

(1)黄酒黑芝麻羹:黑芝麻、黄酒、白糖各适量。首先将黑芝麻微炒,研成细末备用。用时,取黑芝麻与黄酒各3汤匙,调匀,放入碗中隔水炖,水开15分钟后,加白糖适量即可。每日2次,空腹服,轻者连服2~3天,重者连服3~5天可愈。

(2)姜醋饮:生姜50克,红糖、醋各100克,将姜切碎与醋、糖共煎,去渣,每次1小杯,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适用于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

预防与护理

(1)麻疹流行期间,易感儿童不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

(2)凡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盘,应予隔离,不能进入幼托机构,需观察21天,曾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者,需留检28天。易感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瞒着你减毒活疫苗。

(3)儿童休息娱乐场所空气要流通,但勿使患儿直接吹风。室内空气保持以定湿度。出疹期儿避免强光刺眼。

(4)患儿衣着冷暖适宜,保持口腔、眼、鼻清洁。

(5)注意补充水分,饮食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发热期不宜食油腻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风疹

风疹是由风病疹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风疹病毒(RNA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中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可通过白细胞到网状内皮系统。受染的网状内皮细胞坏死,病毒释放再次人血,引起继发性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