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59

第59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48)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血虚肝郁,痰热生风。《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又谓:“掌受血而能摄,足受血而能步”。本病患者多有气郁及痰象,且多有抑郁病史。年老肝血不足,加之抑郁伤肝,劳神伤血,筋失所养,则强直难用;郁而生痰,凝滞脉络,则病势缠绵;血虚生风,则震颤不已。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本病属于中老年人的疾患,其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其主要病变即黑质细胞和与其有关递质的减少,也是老年人脑部常见的变化,只是程度不同。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农业及工业毒素有关。其病理为黑质致密区中含黑色素的神经元严重缺失;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往往已达70%~80%。残余细胞也常发生变性;疾病后期可有脑室扩大。本病生化变化:黑质致密区含色素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正常情况下,它自血流摄入左旋酪氨酸,经过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左旋多巴,再经过脱羧酶的作用转化为多巴胺。作为递质,多巴胺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在细胞损害过程中,主要生化变化为酪氨酸羟化酶减少;至晚期多巴胺脱羧酶也减少,多巴胺的缺乏导致锥体外系功能失调。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血两虚。血瘀风动

震颤日久,筋脉拘紧,行步慌张,神呆懒言,肢体乏力,头晕眼花,少气自汗,大便不爽,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而润,边有齿痕,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无力或缓。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熄风。

【方药】拟定振丸加减:生黄芪35克,白术22克,熟地22克,生地22克,当归13克,川芎13克,天麻12克,秦艽12克,威灵仙12克,全蝎12克,丹参35克,钩藤16克,玫瑰花13克。气虚甚加党参35克;震颤不减加蜈蚣4条。

2.肝郁血虚。痰热生风

肢体震颤,筋脉拘紧,情志抑郁,胸闷脘痞,头晕涎出,面多油脂,舌红或淡红,苔白或黄腻,脉细弦或弦滑。

【治法】开郁养血,化痰熄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茯苓35克,玫瑰花13克,陈皮12克,胆南星12克,贝母12克,远志12克,竹茹7克,生甘草7克,僵蚕16克,丹参35克,厚朴12克,白芍22克,钩藤16克。食欲不振加鸡内金13克,开胃消食;热重加连翘13克,疏散郁热;便秘加栝蒌22克通便;颤不己加蜈蚣4条。

3.肝肾不足。血瘀风动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酸腿软,颤抖日久,步态拖沓,行路不稳,失眠健忘,便秘,舌暗红,苔少,舌下络脉瘀张,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滋肾柔肝,活血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16克,生地35克,夜交藤35克,益母草16克,桑寄生16克,杜仲16克,牛膝16克,丹参35克,石斛35克,白芍35克,茯神35克,黑芝麻35克,玫瑰花13克。颤甚加蜈蚣4条,以熄风定搐;心烦易怒加连翘13克,以清熟除烦;痴呆健忘加菖蒲13克,制首乌18克,以开窍补脑;失眠加炒枣仁16克,生牡蛎35克,以安神镇静。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无运动波动患者的治疗:①美多巴,每次25~50毫克,每日2次;②息宁,从小量开始,空腹或低蛋白饮食,及早治疗。

(2)运动波动患者的治疗:①调整左旋多巴剂量和次数,或使用左旋多巴缓释剂;②金刚烷胺与左旋多巴合用;③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包括溴隐亭,硫丙麦角林;④β-单胺氧化酶抑制剂;⑤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三)手术治疗

日有丘脑后外侧核定向破坏手术,因不宜双侧施行,自多巴疗法推广后已基本摒弃。近年来探讨同体肾上腺髓质组织移植于纹状体获得成功,但疗效不够满意。另一较有希望的方向为将死胎儿的黑质细胞经培养后定向注射人患者纹状体,目前尚在研究阶段。

(四)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穴取太冲、合谷、风池、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人中、下关、承筋。

(2)耳针:穴取神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三焦、肘、腕、指、膝。

(3)头针:取舞蹈震颤区。

(五)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淋巴腺、头部、颈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脊椎、肩、肘、髋关节反射区。

(六)刮痧疗法

刮拭风池、天柱、完骨、手三里、腕骨、曲池、外关、阳陵泉、大陵、委中、承山、足三里穴,每日刮拭1~2次。

(七)按摩疗法

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自印堂穴开始沿两侧眉毛到太阳穴往返摩擦,同时把分推的起始部位沿额的正中线逐渐向上移至发际。然后,用拇指指腹分推头部两侧,从前上方到后下方往返操作10余次。再将五指分开,拇指放至太阳穴,小指放至风府,其余手指等宽分开揉2~3分钟。其后用手掌根沿锁骨下横擦前胸部,并逐渐向下移至第十二肋,往返操作,以透热为度。紧接上法,自腕关节直擦至肩腋部(内外侧均擦),以微热为佳。然后揉拿上肢内外侧,从上到下反复3~5次。最后大幅度摇动肩关节。总共治疗花时15分钟,每日1次,连续按摩10~15次。

(八)饮食疗法

(1)天麻钩藤粥:天麻15克,钩藤15克,枸杞子30克,粳米120克,冰糖20克。先将天麻、钩藤水煎取汁,去渣,然后加入枸杞子、粳米,同煮为粥,最后调入白糖即可。早晚分2次服食,每日1剂。本方具有补肾平肝熄风的作用,适用于震颤麻痹综合征肝肾不足证。

(2)归芪蛇肉饮:黄芪60克,当归15克,无毒蛇肉200克,生姜3片。先煎黄芪、当归,去渣取汁,以药液炖蛇肉、姜片,后入油、盐调味即可。饮汤吃肉,每1~2天服食1剂。本方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适用于震颤麻痹综合征气血两虚证。

预防与护理

(1)饮食宜忌,宜清淡富合营养食品,忌辛辣、烟、酒。

(2)起居应避免一氧化碳及工业毒物侵害。

(3)慎用酚嗪类、利血平等药物。

癫痫

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元突然地、自发地放电,导致大脑功能异常。临床以发作性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为特征。属于中医“痫证”和“癫证”的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癫痫的病机,主要责之心肝脾肾脏。心主血脉,因为用脑过度而伤心血,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肾虚肝失所养,肝血不足;脾虚则运化失调,精微不布,痰涎内结。或曲于情志失调,大惊大恐,或因为饮食失节、劳累过度而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若肝气失于调和,阳升风动,触及积痰,肝风挟痰上扰,阻塞清窍,突然发为痫证。儿童发病多与先天因素有关,正如《临证指南》所说:“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返然后已”。可见癫痫的发作,主要为风痰气逆所致,小儿则多与先天因素有关。此外,因为恼外伤,瘀血阻清窍,久而生热,热极生风亦可发为痫证。

◆现代医学认为按照癫痫发病原因不同,可将癫痫分为两大类。

(1)特发性癫痫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或青春期。脑部无明显的可解释的器质性改变,但与遗传密切相关。

(2)症状性癫痫占瘢痫病例大多数。见于多种脑部病变和全身性的代谢疾病等,常见病因如下:①脑先天性疾病:包括各种遗传性代谢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发病多在婴儿或儿童期;②脑外伤;③脑部感染和腑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和脑型血吸虫病);④脑缺氧;⑤颅内肿瘤;⑥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引致的癫痫以年轻者居多;⑦脑变性病,老年性痴呆、Pick病、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病等;⑧代谢紊乱,某些佝偻病、水电解质紊乱、苯丙酮尿症、低血糖、尿毒症、肝昏迷等;⑨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⑩变态反应性脑病,偶发的疫苗接种反应、药物反应等。

病理上,原发性癫痫可无明显病变,脑内常可见海马角硬化,严重时病变向前延到海马沟部和杏仁核基底部。病变处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纤维增生;大脑皮质边缘的胶质纤维增生,皮质局限性层状坏死和胶质疤痕、脑沟深部尤易受损。继发性癫痫的病理改变与相关的原发病变有关。颞叶癫痫在颞叶表面,较多的在海马回,或在岛叶眶回、嗅觉中枢前部和丘脑常有灶性病变。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对于癫痫患者来说,应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避免过饱、过劳、便秘、睡眠不足和情感冲动,食物宜清淡,力戒烟酒。适当限制攀高、游泳、驾驶车辆、炉火旁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和活动,避免精神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都有利于癫痫发作的控制。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癫痫的中药治疗,发作期应豁痰、开窍、醒神、止抽,缓解期宜辨证分型施治,在各型适量加入重镇潜阳、平肝化痰之品,以利于控制复发。

1.风痰闭窍

发作前可有头昏、眩晕、胸闷、乏力、情绪不稳,继而突然尖叫一声,昏仆倒地、人事不省、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四肢抽搐、二便失禁,或表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双眼发呆、茫然若失、说话中断、持物落地,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半夏13克,陈皮12克,贝母12克,鲜竹沥10毫升,天麻12克,全蝎7克,僵蚕16克,琥珀粉2克,朱砂1克,茯神35克,菖蒲13克,远志13克,麦冬13克;丹参16克。无津伤去麦冬;痰涎不利加全栝蒌35克;痰涎清稀加干姜12克。

2.痰火扰神

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发时卒然昏倒、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气高息粗、痰鸣漉漉,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12克,黄芩13克,山栀13克,柴胡12克,泽泻13克,车前子12克,当归13克,生地16克,半夏13克,胆南星13克,陈皮12克,枳实13克,竹茹12克,菖蒲13克,茯苓35克。可加入生石决明、钩藤各35克,以重镇潜阳熄风止抽;便秘加生大黄5克(后下)通腑;痰黏加鲜竹沥10毫升。

3.肝肾阴虚

发作日久,发则猝然昏仆或失神发作,或语蹇,四肢厥冷,肢抽瘛疯,手足蠕动,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记忆力差,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汤加减:生地35克,麦冬13克,阿胶12克(烊化),鸡蛋黄1个,醋龟板35克,醋鳖甲35克,生牡蛎35克,白芍16克,五味子12克,火麻仁12克。无便干去麻仁,躁急心烦,心肝火旺加龙胆草12克,灯芯草3克;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各12克。

4.血虚风动

痫证久发,或猝然仆倒,或面部烘热,或两目瞪视,或局限性抽搐,或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甘草4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黄芪16克,全蝎12克,蜈蚣1条,僵蚕12克。

5.瘀阻脑络

头部或有外伤史,头刺痛常有定处,发时昏仆倒地、瘛疚、抽搐或单以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止抽。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6克,川芎13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僵蚕25克,全蝎7克,天麻12克,蜈蚣4条,丹参25克。便干加生大黄5克(后下)通腑;痰多加胆南星13克、天竺黄13克化痰清热。

6.心脾两虚

久发不愈,猝然昏仆,或仅头部下垂,四肢无力,伴面色苍白,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无力,口噤目闭,二便自遗,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6克,白术12克,茯神35克,当归13克,生地35克,麦冬13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党参13克,远志13克,炙甘草4克。抽搐加全蝎12克,蜈蚣1条,僵蚕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常用抗瘸药

(1)苯巴比妥:适于各型癫痫,尤以大发作、局限性发作疗效好,成人剂量每日90~300微克,分3次,儿童每日3~6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

(2)苯妥英钠:适于大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成人剂量每日300~600微克,分2~3次,儿童每日3~8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

(3)扑病酮:适于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大发作,对失神小发作疗效差。成人剂量每日750~1500毫克,儿童每日10~25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服。

(4)丙戊酸钠:适于失神小发作、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差,成人剂量每日600~1800毫克,儿童每日15~4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服。

(5)卡马西平:适于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成人剂量每日600~1200毫克,儿童每日400~60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

(6)乙琥胺:适于失神小发作,儿童每日20~50毫克/千克体重从小量开始服用,每日250毫克,分2次,每周增加250微克,直至发作控制,成人每日750~1500毫克,目前较少应用。

(7)硝基安定:主要用于失神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剂量幼儿每日5~15毫克,学龄前儿童每日5~30毫克。

(8)氯硝安定:适于肌阵挛性发作,非典型性小发作,儿童剂量每日0.1~0.3毫克/千克体重,成人每日4~6毫克。

以上抗痫药的应用要注意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疗效产生的时间和各药物的副作用。

2.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常见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处理原则为制止发作、降低颅压、防治感染、对症治疗、追查病因。制止发作可依次选用下列药物:安定、阿米妥钠、苯妥英钠等。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宁痛散:朱砂400克,明矾400克,制香附800克,广木香800克,研末混合,每次1.2克内服,每日3次。

(2)癫痫丸:巴豆霜5克,杏仁25克,赤石脂60克,代赭石60克,研为细末制成蜜丸如小豆粒大小,每次3~5粒,每日3次,饭后服,1~2个月为1疗程。

(3)抗痫方:黄芩13克,橘红12克,法半夏13克,天竺黄13克,胆南星12克,海浮石16克,菖蒲

13克,沉香粉2克(分冲),黄连7克,钩藤25克,僵蚕13克,全蝎7克,远志13克,炒枣仁7克,茯神16克。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治法宜豁痰开窍,平肝熄风。取风府、风池、大椎、腰奇、人中。大发作加申脉、照海;小发作加内关、神门、神庭;局限性发作加间使、神门、丰隆、巨阙;发作间歇期可针灸关元、太溪、足三里。

(2)耳针:选穴神门、心、肾、枕、胃、皮质下、脑点。

(3)电针:选穴①神庭、内关;②太阳、足三里;③风池、仆参。用中等度脉冲电通电5~10分钟。

(4)头针:取癫痫区(耳尖上2.5厘米,与晕听区平行)、运动区、感觉区、足区。针双侧后再用电针仪通电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六)穴位埋线

选穴:身柱、胸道、大椎、鸠尾。

(七)指针疗法

取督脉为主点穴治疗癫痫小发作,沿督脉点穴,穴位为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肢抽搐加指甲根、合谷、曲池。先自长强至大椎穴,由下向上点3遍,再自百会至命门穴,由上向下点3遍,并重叩百会、风府、大椎;命门、长强穴,每日点穴1次,1个月为1疗程,症状完全控制后,每周治疗2次,一般治疗3个疗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