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89

第89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8)

除按一般重病护理,如每隔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外,绝对卧床休息,勿当风受凉,饮食宜忌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视病情的给素流质、素半流质或素普食,有原发病灶的肢体予以固定。局部换药不能挤脓。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血两燔

起病急,寒战,高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口大渴,大汗出,头痛,小便赤,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气泻热,清营解毒。

【方药】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石膏65克,知母、生地、花粉各13克,金银花16克,栀子、黄芩、黄柏各12克,生甘草7克。高热不退或拘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5~1.5克冲服,大便结者加生大黄16克(后下),气虚大汗者加沙参16克,西洋参5克。

2.热入营血

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神志昏蒙或见发斑,严重者可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或深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凉血清营,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犀角3克(冲服),黄连6克,玄参35克,丹皮、赤芍各12克,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6克,生地16克,生石膏65克。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半粒,每天2次;咳吐脓痰者加鲜竹沥1支,鱼腥草35克,桔梗13克;黄疸者加茵陈12克,连翘13克;尿闭者加车前草35克。

3.热盛亡阴

身热烦躁,大汗出,四肢温呼吸气粗,口渴喜饮,嘴唇燥裂,且干而涩,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生脉,凉血解毒。

【治法】生脉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西洋参7克(另炖),麦冬16克,五味子12克,赤芍13克,丹皮12克,犀角1.5克(磨汁冲服),生地16克,金银花25克。

4.热厥亡阳

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微息弱,口干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润,脉虚而空或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熟附子各16克,蛤尾1对(宜清水煎乘热送服或喂服)。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局部感染灶的处理

及早处理原发感染灶,如脓肿切开引流,清除伤口内坏死或明显挫伤组织,异物要除去。脓肿一旦成熟,要及时切开引流。急性腹膜炎手术处理时,尽可能去除病灶。不能控制其发展的坏疽肢体亦应迅速截除。拔除留置体内的导管等。

2.抗生素应用

尽早大剂量地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可先根据原发感染灶性质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后酌情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定期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及时调整抗生素。

3.支持疗法

包括给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纠正水电平衡,补充维生素,给丙种球蛋白,按病情需要每日或隔日输新鲜血200~400毫升。

4.激素疗法

病情急骤、机体反应不佳者,在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配合应用激素。每日可用氢化可的松300~500毫克。

5.对症治疗

(1)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剂,如热可平4毫升肌注,必要时在补足血容量前提下,可考虑人工冬眠。

(2)休克:有中毒性休克者,应积极和迅速地进行抗休克疗法,可用新福林、异丙基肾上腺素。

(3)气急发绀:持续或间断低流量给氧。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野菊花60克,紫花地丁35克,草中黄7克,水煎服。

(五)疗疮外治疗法

药制苍耳虫10~15条捣烂,外敷患部;盖贴黄连膏或疗疮二虫散外敷亦可;10%蟾酥合剂用玉露散或金银花霜,调敷患部,可解毒祛腐。

(六)针刺穴位疗法

热厥或虚脱危象,迅速针刺入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昏迷刺十宣、涌泉穴等,热厥之阳证,灸关元、气海、足三里。

预防与护理

(1)饮食宜清淡,不能过食膏粱厚味,烘烤食品,宜多食蔬菜。

(2)发病后要制动休息,禁忌酒肉发物,辛辣食品。

(3)消除紧张心理,保持精神愉快,树立治愈信心。

肛裂

急性肛裂底浅,边缘整齐,基底红,逐渐瘢痕形成,可经非手术治疗消退。慢性肛裂周围纤维化,底深而不整齐,较硬,基底灰白,裂口上端齿线上有乳头肥大,下端为一突出肛门外的袋状皮垂,又称“前哨痔”。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为慢性肛裂的典型表现。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平时多吃含纤维多的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早期肛裂时可在便后热水坐浴,局部涂上红霉素软膏,加快愈合。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热结肠燥

大便秘结,便血色鲜,灼肛疼痛,裂口降红或伴腹满胀痛,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润燥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16克,当归12克,地榆12克,槐米16克,黄连6克,麻仁16克,大黄7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

2.血虚津亏肠燥

大便秘结,便血淡红,裂口灰白,疼痛或伴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味,生地16克,玄参16克,麦冬12克,首乌12克,当归12克,麻仁12克,甘草7克,地榆13克。

外治:①早期肛裂:便后热水坐浴,搽生肌玉红膏或黄连膏;②陈旧性肛裂:用七三丹调水外搽,去腐后,外敷黄连膏。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急性肛裂

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①指导患者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纠正便秘;②口服缓泻剂,如液体石蜡、麻仁滋脾丸等,以软化大便;③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局部敷用消炎膏或栓剂,保持创面清洁,也对缓解疼痛有利;④可用0.5%普鲁卡因10~15毫升,加甲硝唑0.5克作肛管周围封闭,并同时行扩肛术。

2.慢性肛裂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行肛裂切除、部分外括约肌切断术。可在局麻下对肛裂作梭形或扇形切口,包括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及其周围和底部不健康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垂直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创面敞开引流。术后换药、坐浴至愈合。切下组织送病理检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槐米35克,米仁35克,瘦肉120克,水煎服。

(五)手术治疗法

1.封闭疗法

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于长强穴作扇形注射,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并可于裂口基底部注入长效止痛药(亚甲蓝0.2克,盐酸普鲁卡因2.0克,加水至100毫升,过滤消毒备用)3~5毫升。

2.扩肛法

患者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术者戴橡皮手套,涂上润滑油。然后相继将两手食指插入肛内,两手腕部交叉,指掌面向外扩张,以后逐渐伸入中指,持续扩张肛管5分钟,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而止痛。手术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扩张肛管,以免造成黏膜和皮肤撕裂。

3.肛裂切除术

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消毒铺巾,局麻下,在肛裂正中作纵形切口,上自齿线,下至肛缘外与尾骨尖之间的外2/3处,切断栉膜及部分内括约肌,将裂痔,肥大的肛乳头、瘘道、肛窦全部一次切除,再将溃疡边缘的潜行部分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切除、创缘修剪整齐,术毕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口,宽胶布压迫固定。术后每次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清洁创口,换药至痊愈。

(六)饮食疗法

(1)胡萝卜蒸熟,每顿饭吃2个,不放盐,每日3次。夏天用南瓜蒸熟吃,每次60克,每日3次,不放盐。适用于本病便秘症状突出者。

(2)生蜂蜜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代茶饮。适应证同上。

预防与护理

(1)防止便秘。大便干结,便时力排,损伤肛管是肛裂发生的主要病机,本病病源就是大便干结。因此,防止便秘就是预防肛裂的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调整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大便干结,则应及时对症治疗,可向肛内挤入适量的开塞露,仍不凑效可行肥皂水灌肠。切忌因排便痛苦而畏惧排便,或故意拖延排便时间。

(2)调整饮食。饮食上应多样化,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烈性酒,以防热结肠道而导致大便干结。

(3)积极防治肛周湿疹,皮炎、瘙痒等病交。此类疾病可以导致肛围皮肤角化,使舡管弹性减弱,一旦发生大便干结,就会撕裂肛管而形成肛裂。

(4)重视早期防治。如果平时病人大便正常,仅某一阶段因生活不规律。突然大便干结,排便时造成肛管损伤,出现大便时出血、疼痛等,可调整饮食结构,局部用中药坐浴或外敷消炎止痛的膏剂等,通过及时治疗,可以防止继发感染而形成肛裂。

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部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多是由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形成的后遗疾患,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不分年龄均可患此病,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肛周痈肿恶疮,溃后余毒未尽,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经久不瘥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变成直的,或迂曲的管状腔道,管壁为肉芽与结缔组织构成,瘘管的一端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另一端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经久不愈。为肛管直肠常见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改善营养情况,积极治疗慢性咳嗽,腹泻等产生腹压增高的疾病,消除产生脱垂的因素。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外治法

(1)苦参35克,明矾60克,石榴皮35克,五倍子25克,煎水熏洗,每日2次。

(2)五倍子25克,马勃25克,地榆25克,研粉外敷,每日1次。

2.内治法

(1)气虚下陷型:饮食减少,腹胀隐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脱肛频作,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45克,党参12克,甘草7克,白术12克,当归7克,陈皮12克,升麻10克,柴胡7克,金樱子12克,诃子12克,地榆16克,槐花7克。

(2)气虚湿热型,脱肛易出,神疲乏力,肛门肿痛,脱肛难纳,甚至嵌顿坏死,可伴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

【治法】升阳举陷,清热除湿。

【方药】升阳除湿汤加减:黄芪45克,柴胡7克,升麻7克,淮山药12克,粟壳7克,黄连7克,黄柏12克,车前子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综合治疗

(1)蛋白合成剂:苯丙酸诺龙,每次25毫克,每周1~2次,肌内注射。

(2)助消化剂:多酶片,每次0.5~1.5克,每日3次。消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2.对症治疗

(1)腹胀:胃复安5~10毫克,每日3次,饭前口服。吗叮啉10~20毫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

(2)便秘:大黄苏打片0.7克,每日3次;果导片0.2克,每日3次;次碳酸0.7克,每日3次。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100%黄芪煎剂,每日3次,各服10~20毫升。

(2)金樱子25克,石榴皮25克,水煎20毫升,保留灌肠。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及电针:取穴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提肛穴。

(2)梅花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

(六)注射疗法

直肠脱垂的注射方法已有数十年历史,我国采用中药制剂,如消痔灵注射液,6%明矾注射液等治疗直肠脱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扩大了注射疗法的适应证。常用的注射方法有直肠黏膜下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两类。

1.黏膜下注射法

将1:1消痔灵注射液(消痔灵液,1%普鲁卡因液各1份)注入直肠黏膜下层,使分离之直肠黏膜与肌层固定。适应一、二度直肠脱垂。

(1)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患有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者。

(2)操作:术前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黏膜暴露肛外,或在肛门镜直视下,齿线上1厘米,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每个平面或每行取4个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每点注射2~3毫升药液,不要过深刺入肌层或太浅注入黏膜内。注射完毕将直肠送回肛内。休息和控制大便1~2天。如果效果不佳,可在10天后再注射一次,可收满意效果。

2.直肠周围注射法

(1)将6%~8%明矾液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适应二、三度直肠脱垂禁忌证:肠炎、腹泻、肛周急性炎症及患有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者。

(2)操作:术前清洁灌肠,取截石位,局麻。局部和肛内消毒,术者按无菌操作,选定在距离肛缘1.5厘米,3、6、9三个针点,然后用细长腰穿针头和20毫升注射器,吸好药液,在肛缘3点处刺入皮肤、皮下,进入坐骨直肠窝,大约进入4~5厘米,针尖遇到阻力即达肛提肌,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另一手食指伸人直肠内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厘米,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可以在直肠壁外自由滑动为准。然后缓慢注入药物6~8毫升,使药物呈扇形均匀散开。用同法注射对侧9点。最后在6点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入4~5厘米,到直肠后间隙,注药4~5毫升,三点共注药量20~24毫升。注射完毕,局部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卧床休息,控制大便3天。注射后1~2小时内肛门周围胀痛,可自行缓解。术后2~3天,时有低热,如不超过38℃,局部无炎症表现者为吸收热,如有炎症变化时,给予消炎药物。

(七)手术治疗法

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很多,约有80多种,大体可分为7类,下面介绍常用的2种。

1.肛门环缩术

操作:手术可用局麻或腰麻,在肛门前后各切一小口,用血管钳在皮下绕肛门潜行分离,使两切口相通。置入金属线(或涤纶带)结成环状,使肛门容1指通过。2~3个月后取出埋置线。

2.直肠悬吊固定术

操作: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剪开直肠前腹膜反折,细致游离直肠至肛提肌边缘。将由于反复脱垂而被分开的肛提肌和松弛的盆底筋膜予以缝合致松紧适度。直肠两侧也需游离,使直肠能固定于骶前两侧的组织。但应注意,勿损伤神经和骶前静脉丛。要将由于脱垂而加深的直肠前凹陷予以缝合封闭。最后将乙状结肠固定于腰肌筋膜。

术后处理主要是使手术固定的直肠及乙状结肠有机会牢固地粘连于四周组织。因此应尽可能去除能引起直肠脱垂的各种因素,以保证手术成功。

(八)艾灸疗法

(1)用鲜姜1片,约5分硬币厚,置于百会穴上,点燃艾炷,燃烧到病人感到烫时,取下再换1个艾炷,如此3~5次。

(2)取百会、长强、大肠俞、上巨虚,配脾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用艾炷灸5~7分钟,每次取穴4~5个,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预防与护理

(1)预防久泻,积极治疗咳嗽、便秘、哮喘等慢性病,经常做肛门收缩运动,以加强括约肌功能。

(2)患者应注意局部卫生,及时将脱出肠段还纳复位,以防水肿、充血及黏膜溃烂。避免久站久立与劳累。

泌屎系统结石

泌尿系结石简称尿石病,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统称。本病好发青壮年,20~50岁者占90%以上。属中医“砂林”、“石淋”、“血淋”、“腰痛”范畴。

病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