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96

第96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85)

对皮肤及黏膜念珠菌病的糜烂损害可外涂1%龙胆紫液,每日1~2次。或用制霉菌素悬液(20万单位/毫升)喷雾或口含片剂。还可用1%克霉唑液含漱或克霉唑片(每次250毫克)口含,每日2~3次。也可用0.02%洗必太液漱13。阴道病变可用制霉菌素栓剂(5万~10万单位/栓),每日1次放入阴道内,或用益康唑栓剂(50毫克/栓),还可用2%眯康唑霜外涂。角膜念珠菌病可用5%匹马霉素或0.025%念菌素液滴眼。甲沟炎可局部外涂1%白呋唑霜或溶液、2%咪康唑霜、2%克霉唑霜。如皮肤潮湿浸渍可用复方硫酸铜液,1:8000高锰酸钾液等浸泡。

2.内服药

对于重症系统性念珠菌病患者及顽固不愈的皮肤黏膜损害者,可用下列药物:

(1)二性霉素B:常用剂量为成人每日0.1~1毫克/=F-克体重,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不可用盐水)。初始剂量为每日1~5毫克,以后每日增加2.5~5毫克,直至达到每日0.7毫克/千克体重,维持6~12周。与地塞米松混合后做鞘内注射可治疗念珠菌性脑膜炎,从0.1毫克开始,渐增至0.5~1毫克克,每周2~3次。该药缺点是副作用较大。

(2)氟康唑:对于严重念珠菌感染如系统性念珠菌病有很高治愈率。其特点是在肾脏以原形排出,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泌尿系念珠菌感染、黏膜、阴道念珠菌感染以及心、肺、腑的念珠菌感染均有很好疗效。静脉给药,每100毫升内含20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或20%葡萄糖液中缓慢注射。系统性念珠菌病首剂400毫克,以后每日200毫克,视病情决定疗程长短。黏膜感染每日50毫克,7~14天即可;阴道念珠菌病每次150毫克,单量即可。也可用口服维持。

(3)酮康唑:该药的抑菌作用也较强,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成人剂量为每日200~400毫克口服,一般应在饭时服以助其在酸性环境下吸收。该药对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有良效,按体重不同给药,体重30千克以下者每日100毫克130千克以上者每日200毫克,连续使用半年至1年。常与5一FC合用。还有一常用的咪唑类药物为咪康唑(针剂),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每日600~1200毫克静滴,该药副作用较轻微。也可用伊它康唑。

(4)5一氟胞嘧啶:该药对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念珠菌病有较好疗效。成人剂量为每日3~7克,常与二性霉素B合用,降低用量,减轻副作用。

(5)制霉菌素:口服不易吸收,仅用于治疗胃肠道及黏膜念珠菌病,成人每日口服每日300万~400万单位。

3.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辅助用药

(1)转移因子:每次2单位皮下注射,每周1~2次,10周为1疗程。

(2)胸腺素:每次5毫克,皮下注射,每周1~2次,连续10周。

(3)输新鲜血,输淋巴细胞等。

预防与护理

(1)平时保持口腔、手足、臀部卫生,夏季对多汗者或小儿施用爽身份,防止皱褶部位过于潮湿。

(2)对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除注意一般卫生外,定期给予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肌内注射,有一定预防作用。

痱子

痱子是由于外界环境中气温高而潮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管和汗孔闭塞,汗液潴留产生的丘疹或丘疱疹。属中医学“夏日沸烂疱”、“沸子”、“痱”、“痤痱”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盛夏季节,暑热挟湿,蕴结肌肤,毛窍闭塞,乃生痱疱。或热盛汗出,以寒水洗浴,毛孔骤闭,热气郁于皮腠之间,亦生此病。

◆西医学认为由于外界环境的高温、高湿度使汗腺分泌的汗液不能及时蒸发,使表皮角质层浸渍发炎,堵塞汗孔,使汗液潴留于汗腺导管内,造成导管内压力增高而破裂,汗液渗入附近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皮疹。常见的病因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还有就是肥胖、衣着较厚及高热患者易复发。近年的实验研究认为痱子的发生与皮肤上微球菌的大量繁殖有关。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暑湿蕴结

皮肤潮红,发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密集成片,刺痒无度。面红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暑化湿。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连7克,竹叶12克,荷梗7克,西瓜翠衣16克,知母12克,石斛12克,麦冬12克。皮疹红赤灼痒重者,加银花、丹皮、生石膏。

2.湿热郁蒸

久病卧床或高热汗出不解,胸腹发出皮疹,形如粟米,状如水晶。胸闷呕恶,发热身痛,舌苔黄腻,脉濡。

【治法】清利湿热,透邪外达。

【方药】薏苡竹叶散加减:薏苡仁16克,滑石16克,茯苓16克,通草12克,竹叶12克,连翘12克,白蔻仁12克。如湿邪较重,亦可用三仁汤治之。

3.暑热成毒

皮疹色红,伴发脓疱。重者心烦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祛暑解毒。

【方药】皮炎汤加减:生地12克,丹皮12克,赤芍13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7克,石膏16克,知母12克,生甘草12克。

外用可选玉粉散,鹅黄散等,每日2~3次涂搽患处。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可内服谷维素10毫克,每日3次,利血平0.5毫克,每日3次,或抗胆碱药物巅茄、普鲁本辛或抗组织胺药物。

(2)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痒为主。患部用温水洗净擦干后,撤上痱子粉,也可局部涂擦炉甘石洗剂,1%薄荷炉甘石洗剂,氯柳酊亦是常用的药物。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绿豆50克,煎汤代茶服用。

预防与护理

(1)加强室内通风散热措施,以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高温作业者、产妇等宜应应注意。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以湿水洗浴,浴后扑布痱子粉。

(3)发病后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分两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这两种痤疮都有皮脂的过度分泌,大量的皮脂淤积在毛囊内,引起毛囊肿胀形成痤疮。在面背胸部发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与瘢痕等损害。属于中医学“粉刺”、“酒刺”、“痤”、“面皶”、“皶疱”、“嗣面”等范畴。

病因病理

(1)血热内蕴:青年之人,生机旺盛,血气方刚,加之阳热偏盛,日久营血渐热,络脉充盈,血热外壅,怫郁体表。因而致病。

(2)饮食不节:偏嗜辛辣,多食喔发或肥甘油腻,致中土运化不畅,助阳化热。湿热循经上蒸面部,血随热行,而生痤疮。

(3)瘀血阻滞: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或风湿热邪蕴结于肤,气血受阻,凝聚而成。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基因性遗传性皮肤病,家族中常有相同疾病史。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激素分泌亢进是使毛囊口角化与皮脂分泌增加的主要病因。皮脂淤积于毛囊内,受到厌氧细菌的棒状杆菌、白色葡萄球菌与卵圆糠孢子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使皮脂中甘油三酯类物质由于脂肪酶的水解作用而产生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产生炎症,严重者可使毛囊壁破裂,其发生分解可释放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上皮,引起毛囊上皮角化皮肤的炎症反应。

本病病理为,由于青春期内分泌增多,雄性激素刺激皮脂腺,使其增生肥大,分泌增多,而青春期皮脂腺口过度角化,角化延长至毛囊口,形成毛囊口角化及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这样,皮脂潴留,再次经过棒状杆菌等微生物,或其他物理等因素的刺激,可形成痤疮。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肺经风热

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黄连7克,黄柏12克,枇杷叶16克,甘草7克,桑白皮13克。

2.湿热蕴结

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6克,栀子12克,大黄12克,野菊花12克,紫地丁12克。

3.痰湿凝结

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治法】健脾化湿,软坚散结。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6克,砂仁7克,淮山药16克,薏苡仁16克,陈皮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35克,炒三棱12克。

以上各型,发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连翘;有脓疱者,加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结节多而硬者,加海藻、生牡蛎、炒三棱;有囊肿者,加地龙、清半夏;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益母草。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维生素B类

①维生素B25~10毫克,每日3次;②维生素B6(6下标)10~20毫克,每日3次。

(2)内分泌抑制剂:①己烯雌酚,每日1次,每次1毫克,10天为1疗程。若女患者服用,应在月经后5天开始;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次肌内注射500~1000单位,每周2次;③黄体酮,女性患者在经前加重者,可在月经来前10天肌内注射10毫克,来潮前5天再注射5毫克;④复方炔诺酮,男性每日1片,连服4周,女性按避孕药规定服用。

(3)抗生素:应用较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繁殖。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颠倒散:硫磺、大黄各半,研细末水调外用,隔日1次。

(2)大黄蛰虫丸:每服1丸,每日2次。

(3)野菊花12克,苦丁茶7克,煎汤代茶。

(4)益母草膏:每次1匙,每日3次。

(四)体针疗法

合谷、风池、百会、攒竹,每次取2~3穴;粉刺多者,加内庭、历兑;脓疱多者,加足三里、丰隆;丘疹多者,加三阴交、曲池;结节多者,配三阴交、阴陵泉。中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

(五)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相关穴位可调节内分泌,辨证取穴可清肺胃蕴热,疏肝解郁、活血祛瘀,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1)取肺、脾、胃、大肠、内分泌、子宫、卵巢、皮质下、肾上腺、耳尖、面颊区,男性去卵巢加睾丸,脓疱多加心、上中耳背穴,用麝香风湿膏贴王不留行子,面颊区用绿豆贴压,两耳交替,3天换1次。经1~3疗程治疗,即可有明显改善。

(2)治疗重型痤疮,以肺、内分泌、肾上腺为主,肺经风热者配风溪、心;脾胃湿热者配脾、胃、大肠;冲任失调者配子宫、肝。用王不留行子贴压,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至耳廓充血、局部发胀,两耳交替,每周2次。疗效满意。

预防与护理

(1)少食脂肪、糖类,避免饮酒及刺激性食物。

(2)不用手挤压皮损。

(3)温水及中性肥皂冼脸以除油腻。

斑秃

斑秃是一种以毛发突然发生限局性斑状脱落,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为特点的皮肤病。因此而得名,俗称“鬼剃头”,中医称“油风”。

病因病理

◆中医学病因是由于患者血虚不能随气濡养皮肤,以致毛孔开张,风邪乘虚袭人,风盛血燥,发失所养而成片脱落;或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过分劳累,心气乃伤,气滞血瘀,毛发失养所致;又因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荣在发,肝肾不足,亦能导致脱发。

◆西医学病因不明,可能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或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组织病理学,早期看见到生长期的毛发发育不良,毛囊下端有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可见到毛囊萎缩,毛发及乳头变小,新生毛未全角化,真皮内可见到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血管网密度减少。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去除可能诱发因素,增强治愈信心。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内治法

(1)血虚风燥:脱发时间较短,轻度瘙痒,伴有头昏、失眠、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神应养真丹加减:当归16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天麻12克,羌活12克,熟地16克,木瓜12克,菟丝子12克。

(2)气滞血瘀:病程较长或伴有头痛、胸胁疼痛,病变处或有外伤血肿史,夜难安眠。或舌有瘀斑,脉象沉细。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柴胡12克,炒当归13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克,薄荷4克,赤芍5克,川芎4克,桃仁5克,红花12克。

(3)肝肾不足:病程日久,甚至全秃或普秃,多伴有头昏、耳鸣、失眠、目眩、苔剥、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制首乌35克,茯苓16克,牛膝16克,当归16克,枸杞子16克,菟丝子16克,补骨脂12克。

2.外治法

毛姜外擦,或川乌粉调醋外搽,每日2次;或用鲜生姜切成薄片,烤热后反复擦患处,每日1次。或用5%~10%斑蝥酊、10%辣椒酊等外擦每日多次。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1)安体舒通,每日40~60毫克,连续1~6周,无不良反应。

(2)全秃和普秃患者,可口服强的松,维持长时间的服用,一般2个月内开始长发,但是有极少数患者可停药后再次复发。

(3)异丙基苷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成人2.5克,每日2次,口服。服用20周治疗全秃。本药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且无副作用。同时可服胱氨酸10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6,20毫克,每日3次。必要时服甲状腺素片。

2.局部治疗

原则为刺激局部充血,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毛发生长。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内服药:养血生发丸、首乌片、当归片、养血安神片、异功散加黄芪等。

(2)外用药:章光101毛发再生精,每天涂擦患处2~3次,15天为1疗程,连用4~6个疗程。

(五)刺疗法

久病者可在脱发处用七星针移动击刺,每2天1次。以皮肤潮红为度。

(六)磁疗法

用500~1500高斯磁片,按常规方法贴敷在脱发区,7~15天为1疗程,可连用贴敷。

(七)耳穴压豆法

取耳部肾、肺、内分泌、交感及斑秃相应穴位,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3厘米×0.5厘米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子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适用各型患者。

预防与护理

(1)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许多病人在发病前曾有长期焦虑、忧愁或悲伤的经历。避免精神紧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方面。

(2)避免过度劳累。过劳则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下降,容易诱发或加重本病。

(3)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龋齿等可引起斑秃。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预防斑秃的重要环节。

(4)搞好环境保护,防止重金属中毒。水源污染,环境污染,可导致重金属中毒,引起脱发,如醋酸铊中毒就能使头发脱落。

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的皮肤病,病程慢性。中医称为“白癜”、“白驳风”等。

病因病理

◆中医学病因病理为患者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复受风邪,挟湿搏于肌肤,致令气血失和或气滞血瘀,血不滋养肌肤而成。

◆西医学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功能、神经介质、黑素细胞自身破坏等因素有关。组织病理检查早期皮损表皮基底黑素细胞减少,晚期皮损黑素细胞则完全缺失。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内治法

(1)气滞血瘀:皮肤白斑,或有气郁不舒及心烦不安。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缓。

【治法】养血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除驳丸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12克,生、熟地各16克,川芎5克,何首乌16克,浮萍7克,姜黄5克,白鲜皮12克,蝉衣5克,赤芍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麝香0.05克(后下)。

(2)肝肾阴虚:白斑,伴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