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表现出众的能力
17938400000038

第38章 演讲前的准备(5)

4.运用幽默制止捣乱行为

在演讲中,有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形:演讲者正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有人学鸡叫,学狗叫,吹口哨等,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打断了演讲者的思路,分散了听众的注意力,对此,演讲者必须予以批评与制止。由于发出怪声者多是调皮捣蛋之人,这种人喜欢挑衅他人,如果严厉批评,他可能会跟你对着干,多叫几声给你听,结果更糟。不妨用幽默去批评,让笑声挫败他的锐气和顽气,效果会更好。例如,英国文学家查尔斯·兰姆有一次正作演讲,忽然有人故意发出“嘘嘘”的怪声捣乱。兰姆说:“据我所知,只有三种东西会发出嘘嘘声—蛇、鹫鸟和傻子。你们几位能到台前来,让我认识一下吗?”他的批评幽默而礼貌,几个捣乱分子乖乖地低下头来,不敢再做声了。

又如,亨利·比彻尔在一次演讲会上正滔滔不绝地讲着,突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在下面学公鸡叫,引得听众大笑,搅断了比彻尔的演讲。比彻尔有意看了一下表,然后说道:“怎么回事?难道天要亮了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低级动物的本能是不会错的。”比彻尔的幽默也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起来。在笑声中,那个学鸡叫的人似乎清醒了一些,不好意思叫了。可见,用幽默批评捣乱分子效果蛮好的。

5.让听众听清你的每一句话

听众因听不到或听不清楚开小差时,演讲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

如果因为会场太大,听众坐得太后或太分散,不妨请听众尽量往前就坐。

如果声音太小,以致听众听不清,不妨将声音提高一些,让后排听众都能听到;如果因会场太大,听众太多,提高声音都难以让所有听众听清楚,不妨使用扩音器。

如果某些字、词、句听众听不清楚,不妨向他们重复一遍,甚至两遍。

如果因说话速度过快,或咬字不清,或语音不准,以致听众听不清楚,不妨将说话速度放慢一些,这样将有助于听众听清楚你说的话。

巧用提问,吸引听众

即兴演讲时,在适当的情境下提问可以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创造宽松的气氛。利于表达,使演讲者处于主动。

一般情况下,即兴演讲的提问有这几种方式:

正问: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

反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不得不回答。

侧问:从侧面人手,通过旁敲侧击,回到正题上。

设问:假设一个结论,启发对方思索,诱使对方回答。

演说中的提问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否则会事与愿违。提问的技巧包括:

1.提问要适时而发

提问要在气氛很融洽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听众才能很好地同你配合。如当你讲到现实生活中机构臃肿,办事很难,你的观点又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时,你可这样发问:“朋友,刚才我说到的这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您碰到过没有?”

2.提问要适事而发

在听众有一种强烈的探讨欲、表现欲时可进行提问,比如涉及到“金钱”问题时,这个问题一般人对它很敏感,可以这样问:“有人大声呼喊‘世上只有金钱好,没有金钱不得了’。在座的各位朋友,您说对吗?”

3.提问要简明扼要

提问次数不能太多,每次提问要简短,问题的答案要能使听众在很短的时间里答得上来,甚至在潜意识驱使下就能做答。切忌内容晦涩难懂,用词怪僻生硬。下面这个问题就问得不太好:“朋友们,有人说生活是美,有人说现象是美,你说呢?”

4.提问要真诚

除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想通过提问来平息喧闹的听众时,一般不要随便问,问得高深,问得庸俗,问得莫名其妙都得不到好结果。要“示之以诚”,发自真心。

5.提问时要能放能收

提问要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切忌一发不可收拾。要始终围绕主旨发问,使听众的回答处在你的“圈套”里。适当的时候可运用“对啊!”“是啊!…“正是刚才这位朋友所说的!”等词进行收束。如果问题提出来听众没有反应,自己要巧妙地接应下去。

设置兴奋点,产生共鸣

演讲不可能全场都是高潮,听众始终处于兴奋的顶峰;更不能铁板一块,静如死水;而应如大海起波,一浪高过一浪。这就需要在演讲中设置兴奋点,让听众能够兴奋,有时间兴奋。

1.给掌声留出空间

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演讲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要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

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以及听众的热烈反应,真是“寓情感于隋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

2.善于埋设兴奋点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触及兴奋点的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这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3.敢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

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其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听众轻轻放下了提起来的心。

4.给听众以强烈刺激

从生理学角度讲,在额定域值内,人的感官接收外来刺激的强度越大,神经兴奋的程度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观愿意记住的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

听众对演讲反应强弱,或者说演讲对听众兴奋程度影响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语言的强度。演讲语言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演讲者对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事物的感悟程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和现实立场的鲜明程度。演讲要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看得透彻、准确、鲜明,始终给听众一种压力感和责任感。

避实就虚,化解对抗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台下的听众对台上的演讲者总有一种敌对情绪。他们下意识地进行着与演讲者思想意识、表达情感相背向、相逆反的意识与思维。他们淡漠、厌恶、说小话、起哄、离座,甚至直接与演讲者发生言语抵触。

面对听众的对抗心理,只能接受、协调、化解,绝对不能排斥与压制。否则,你不是在做即兴演讲,而是在跟听众抬杠、吵架。

为了避免听众的对抗心理,把听众对抗心理控制到最低限度,可以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1)在台上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不要表现出孤芳自赏,高人一等。

(2)打扮不要太耀眼时髦而显得与众不同。

(3)告诉主持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大吹大擂,抬到九天之上,这样最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4)开场白恰到好处,不要太谦虚、太客套而有虚伪之嫌。

(5)要讲知心话,切忌大话、空话、假话。

(6)演讲者还可以利用听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故意表现得遮遮掩掩,言行诡秘,让听众欲罢不能,很想听下去,如“下面我就不说了,以免引起轰动。”不过,这种方法一定要慎用,否则会激起听众的更大反感。

克服怯场的诀窍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三千人当中做过一次心理测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死亡、双目失明、丧失亲人、疾病、面容被毁、离婚等。令人吃惊的是:约占40%的人认为最令人担心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是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

1.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你不是特例

几乎100%的人对登台讲话都有一种先天的恐惧感,别看他们在台下,在三五个人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到台上,或是让他正正经经地给大家讲几句话,他就会胆战心惊、面红耳赤,同样的内容也表达不出来了。

怯场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即使是著名的演说家也不例外,他们也会心口发慌,两腿发抖。古罗马雄辩家希塞斯曾私下里说:“演讲一开始,我就感到自己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

温斯顿·丘吉尔也说过,他开始演讲时,口中似乎塞着块厚达9寸的冰疙瘩,那份难受就不用提了。

美国口才大师詹宁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颤抖地碰在一起。

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第一次当众朗诵时,口中像“塞满了棉花”。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发表演讲时,“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

2.许多演讲家从来就没有消除过对登台的恐惧

他们已经是极著名的演讲家了,成就卓著,在别人眼里,他们是成功的象征,而且,事实上他们多年来从未失败过。演讲场场精彩,有时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但他们还是害怕,特别是在登台以前和上台后的前几分钟里,他们私下讲:“我从来就没有完全消除过对登台演说的恐惧。在演讲之前,几乎总是害怕,而且,这种害怕的情绪会一直持续到开头的几句话里。”

3.害怕说话也有反作用

某种程序的登台恐惧感反而有好的作用,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应付环境中不寻常挑战的能力。当你注意到自己脉搏加快、呼吸也加快时,切莫紧张。你的身体一向就对外来的刺激保持相应的警觉,这时,说明它已准备行动了。假使你这种生理上的预备是在某种程度之下进行的,你会因此而想得更快,说得更流畅,并且一般说来,会比在普通状况之下说得更精彩。

4.害怕当众说话不过是对后果的担心

对大多数人而言,当众说话的效果是一个未知数,对听众反应心里没底。于是不免产生焦虑、恐惧。特别是生手,演讲对他们来说是一连串复杂和陌生的情形,要比学电脑、打网球、开汽车更复杂。然而,如果获得经验,当众说话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快乐了。

遇到意外情况的应对

人们在演讲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这些意外不是演讲者自身失误造成的,也不是听众故意捣乱所为,主要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扩音器突然哑了,照明灯突然灭了,听众中突然有人晕倒,有人不小心跌倒了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演讲者除了请有关人员协助处理外,如修理线路,送病人上医院等,其实也很需要用聪明才智去消除意外带来的影响。据说,马季和赵炎有一次在山东潍坊市表演相声《吹牛》,两人正“吹”得不可开交时,礼堂天棚上有一盏大灯突然炸裂,玻璃碎片向四处散落,听众惊得抱头叫了起来。眼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毁于一旦,马季灵机一动,把这情景巧妙自然地转化为相声的内容,他用手指着天棚说:“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吊灯吹碎!”真可谓妙语惊四座,全场爆发出海涛般的掌声。演讲不也需要这种“急”才吗!美国前总统里根可以说是一位颇有“急”才的政治家。据说,他有一次在白宫的钢琴演奏会上发表讲话,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南希灵活地爬了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未受伤,就俏皮地说道:“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能这样表演。”这里,里根是用幽默遮掩夫人的窘态,同时也是为了缓解会场的紧张气氛,使演讲能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