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启迪成功的哲理
17938500000021

第21章 智慧超群(4)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要说起贤相,有两句非常著名的成语,一个叫“萧规曹随,”一个叫“房谋杜断”。“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的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然而曹参遵行不改;“房谋杜断”所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多谋,而杜如晦善断。中国的盛世称汉唐,而汉唐的名相首推这四位,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宰相,恐怕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而其中的这位曹参曹相国,就正是一位糊涂的贤相。

曹参本来是沛县里的一名小吏,跟随着刘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战,“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将士。曹参与萧何本来关系很好,但等到萧何当上了相国之后,两人就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偏偏推荐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一定要当相国了。

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人家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一点也比不上。”

曹参在这时便说道:“陛下之言是也。更况且先帝已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就这样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那些所谓当宰相的,只知道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一种为人的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又怎么不能说成是一种过人的智慧呢?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么又会如何呢?恐怕一定会乱套不可。通常就有一些人们,常犯这样的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别人会说自己无能,三把火乱烧一气。对于在历史上如此惹出乱子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人生在世,必定要生活在一个错综繁杂的人际交往圈中。每个人不外乎是这个圈子里维系平衡的个体,所以,做一个“若愚的人”,还是一个“精明的人”这是一个如何优化个人生存环境的选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对交往对象的定位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精明过人的杨修,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挡曹操的光芒,岂会有善终。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强势,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却因破坏了群体的平衡而遭来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则在群体中处处体现出弱势,得到群体的同情和帮助。这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世间万物,时也好,运也好,势也好,都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转换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业业,苦心算计,患得患失。回头一看,自己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还不如常人所获,于是哀叹命运不济,天道不公,岂不知“塞翁失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得失,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所以,做人还是糊涂点儿好,要学会给自己留下余地。正所谓“大智则若愚”,这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没有那么容易就会成功的,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就要懂得保全自己。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没柴烧。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需要有这种做事的心机,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会激流勇进,也懂得顺流而下

人生仿佛一条射线,永远向前而且散发着美丽的光芒,需要我们学会激流勇进;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巅峰时,更要懂得顺流而下,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为一位智者。

人生仿佛一条射线,永远向前而且散发着美丽的光芒,需要我们学会激流勇进;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巅峰时,更要懂得顺流而下,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为一位智者。

学会顺流而下!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中华民族风风雨雨5000年历史,横看形形色色13亿人的现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并承认,这句俗语至真、至诚、至善,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亮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西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建功立业,是千百年来不少人的人生梦想,在这种梦想的感召下,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确创立了丰功伟绩。但是,杰出的业绩,经常是危险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因此被杀。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急流勇退,去官归隐,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广阔的胸怀,引起后人景仰。

还有一种走计,称为“弃权”,常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场合。在评比、选举或决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诸侯争权夺利,都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虽然强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称放弃参与表态的权利,在保留意见的同时,保留了其他许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作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关头时,要有胆有识,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才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了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大家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北京服装厂是一个只有百余人的集体企业,产品曾一度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周转,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怎么办?厂领导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服装行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本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其抗衡,如继续生产服装,势必走向绝境,无异于“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们根据市场情况和本厂条件,转产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大企业不愿意生产的酒心巧克力。产品拿到市场试销,订户蜂拥而至。当月投资生产,当月盈利,企业起死回生。

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乃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顺流而下,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走”的艺术。“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