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17950200000241

第241章 做事有原则,让步有限度

俗语说,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因此凡事得有个限度。

人生如戏。戏有生旦净末丑,人有四气长存,即志气、正气、勇气和才气。志气是人奋发向上的后劲,志气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还要有争创一流、立志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正气则是安身立命的基石,要勇敢地伸张正义,坚持标准、原则问题不可让步,歪风邪气不迁就,不被私利所迷惑;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斧,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锐气,昂扬奋进,不畏艰险,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临危不乱,冲锋在前;而才气则是成就事业的一个脚手架,需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勤于创造,使之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手,回报社会。人生有顺境和逆境,在顺境之下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虽可以失意,但是绝不能失志。

凡事不可做得太过,需要有一个原则来约束,也就是说要适度运用方圆处世中的“方”,无规矩不成方圆,就如《左传》里所记载的:

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吴王心想:“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于是,出了一个难题,让孙武替他训练姬妃宫女。孙武精挑出一百个宫女,并把她们分成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分别担任她们的队长。

孙武很清楚地告知了列队排练时的要领,但在他正式喊口令之时,这些宫女却笑作一堆,乱作一团,无人听他的。孙武又再次重述了要领,而且要求两个队长以身作则。可他一声令下,宫女们还是不以为然,当队长的两个宠姬也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批评道:“这里是练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的身份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儿戏。你们不听口令,两个带头队长不听指挥,则是公然蔑视军法,理当斩首!”语毕,就叫武士把那两个宠姬给杀了。

宫女们看到此种情况之后,吓得不敢吱声,场上顿时十分肃静,在口令下她们步调整齐,动作统一,成了真正训练有素的军人。孙武命人请吴王查收,吴王正因为失去两个宠姬而感到惋惜,对宫女的排练毫无心思,而是派人告诉孙武:“先生的带兵之道我已经领教,由你指挥的军队一定纪律严明,百战百胜。”孙武当机立断,不多废话,从立信出发,从而换得了军纪森严、言出必行的效果。

做人难,想要做个优秀的管理人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担任管理职务的中层干部,很多时候会遭遇与孙武同样的问题,虽制定出了政策,但在推行的时候却因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而无法实施。这些人要么是职位比自己更高,要么有很多自己开罪不起的背景,由此形成的阻碍会让你进退两难。

“慈不掌兵”,管理者应坚持原则,虽然所推行的结果可能是要得罪一些高层人士以致自己的职位不保,可如果你的政策无法实施,那么你的前途就依旧渺茫。我们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使用的就是经济学常用的这种理论:博弈论。其实,你若真正客观公正地执行政策,而不是过多纠缠于自己的私利,也是可以做到的。作战之计已定便去执行,决定出兵便马上行动,将帅不需怀疑战略,士兵也无需猜疑。

因此,凡事都得讲原则,做人也同样如此:“一是一,二是二,黑白分明,原则问题,不可让步。无原则的人就像砧板上的鱼肉,任人摆布,任人宰割。”

可以说纪律是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若要久存,其重要的维系力则是团队纪律。建立团队纪律的关键点在于:领导者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维护纪律。

纪律会引导一个人成功。怡安顾问管理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经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体现在纪律的深度上。”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会是个可以坚持纪律并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虽所顾忌,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全家斩首,诸葛亮这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委派王平将军随行,并嘱咐马谡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军队到了街亭,马谡却执意在山上扎营,完全忽视王平的建议,而且也没有遵守约定把安营的地图送回本部。之后,司马懿派兵攻打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了马谡的粮食及水的供应,从而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错失街亭。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从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人生在世,免不了遭受麻烦,但是,原则问题不能放弃,有时候原则也可能会帮助我们面对、处理一些无奈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没有限度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把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爱情、家庭等正事之上,这样才是明智之举,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所遵循的原则问题。

做人要有原则,对触犯到了原则性的问题绝对不能退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与人为善,宽大为怀,尽量与他人平等、和谐地相处,即便产生了矛盾也应当尽量想办法去化解,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正经之事。可是,如果矛盾涉及原则性的问题,那么,就需要站稳脚跟,绝不退让,就算细节之上也不妥协,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你很严谨、很严密,无空子可钻,别人也就不敢轻易在原则问题上找你麻烦。许多人就是因为在原则问题上一味地退让,让人觉得这个人软弱,有利可图,因而得寸进尺,甚至把他当做出气筒。若一个人一旦在原则问题上一味让步,那么,他很可能就此陷入受气的泥潭,并且很难再抬头。

人应坚持自己的尊严和应得的利益。尊严是精神上的原则性的问题,一个人格健全的正常人是不允许别人轻易冒犯自己的尊严的,尊严伤害比物质利益的伤害更会让人感到痛苦和无法忍受。人的素养越高就会越重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若一个人一味忍让别人对自己尊严的屡屡侵犯,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是个人格低贱的人,之后,精神上的侮辱还会接踵而来;若一个人能够做到有关尊严的问题绝不退让,即使是一两句有意无意地冒犯也会讨个说法,那么,别人就会对他肃然起敬,认为他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当然,重视尊严,重视精神世界的独立和纯洁,并不意味着割舍自己的物质利益。

让步在商务谈判中是妥协,但也是一种策略和计谋。如何运用?关键要注意什么?谈判多方都想着能够把对方引进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可是,实际上双方又必须向对方多多少少做出让步。让的好会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让对方感到你的为难,领悟你的处境,从而为对方做出更大的让步并为谈判最终成功埋下伏笔。

切记,过早的让步常常会导致自己后悔,而固执己见,则容易导致谈判失败。那么,何时让步呢?一般情况下,当对方已经让步到了底线,我们在保证谈判目标原则前提下,才会让步。若双方都不让步,那么,谈判将会无法顺利进行。在谈判中,适度地在最初做些小让步,不仅能让对方产生兴趣、有所期望,而且还有相互调节、增加气氛、缓和矛盾的功效。谨记让步是有目的的让步,不能一味地迁就对方。同样还应该注意的是,让步不可太频繁,幅度也不可过大。同时,还要清楚自己让步的次数和幅度,不要让对方摸清自己。

让步应划成份额,有分寸地来让步,一份一份地抛出。如此,不仅能够鼓动对方,还能起到迷惑对方的功效。而且尽量不要让对方了解你的原本意图,要让对方觉得每一次你都是无奈的,让对方感到来之不易。如此一来,你将会获得对方让步的回报。逐渐地让步也能有效地让对方认为,你的让步是有限的,无法再做出更进一步的退让。

在商务谈判中,适度的让步能体现出谈判者的英明。如何隐藏自己的弱点,击中对方的要害,是每一位谈判者在谈判之前都该准备好的。让步只能作为一种计谋,若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会反过来使自己受到损伤。由此,策略性让步尤为重要,即在做出让步时仍需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应小心谨慎,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不应该让步时坚决不让,态度执著,据理力争;对某些细小的问题可先作让步,这样既展现了自己的大度,又使对方产生被体贴的感觉,让对方感觉到他们十分幸运。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谈判,谈判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双方有利的基础上做成生意,皆大欢喜。在谈判结束时,还可以说一些夸耀对方的话语,这对下一次的谈判非常有利。

为什么会说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步是某种境界的体现。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其邻居的宅院之间有一块儿空地,因为邻居扩充房屋逾越过了中界,两家由此发生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希望张英出面解决此事,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毕,感触颇深,于是让出了三尺地界。张家的举动感动了邻居,也让出了三尺。从此,“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上述故事中并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只是权势解决不了问题。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也可以。

让步,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

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的一条狭窄的路上散步时,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之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恰好相遇。那位批评家轻蔑地讲:“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笑说道:“我正好相反。”说完闪到一旁,把路让给了批评家。你说,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反被聪明所误。

俗话说,冤家路窄,漫漫人生之路,我们难免和冤家狭路相逢。但如果两个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强,互不退让,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谁也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个退让的智者,他们就会顺利通过。若两人都是智者,他们则会相安无事。

当然,让步不是没有底线的。让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宽容,是新生;若过了线,就是迁就,就是危险。不该让步时让步是愚蠢的,该让步时不让步也是愚蠢的。如何才能少干蠢事呢?那就需要保持理智的头脑。

让步不是没有底线的。让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宽容,是新生;若过了线,就是迁就,就是危险。不该让步时让步是愚蠢的,该让步时不让步也是愚蠢的。如何才能少干蠢事呢?那就需要保持理智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