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语表达中,不同的语序排列能改变人们思想感情信息的性质和力度,并对交际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口语表达的效果不仅与所表达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分量有关,而且与这些内容展开时的语言顺序和结构方式相联系。
1949 年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密令特务头子沈醉率领大批军统特务窜至昆明,妄图以所谓“铁的手腕”来稳住大西南。沈醉指挥爪牙残害进步学生,并逮捕了 90 多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军急忙发电报给蒋介石,陈述利害,为这批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看毕电文后,知道蒋介石仍执意坚持杀人,十分焦急,便把此电文拿给协助他筹划起义的李根源先生看,征询一个万全之策。李先生看后沉吟了一会儿,便提笔将电文的词序一改,变成:“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可理解为:你卢汉来电陈述有道理,这些人“犯罪”情有可原,但他们的“罪行”太大了,无可逃避,还是要杀。“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则可理解为:这些人的“罪行”本来是无可逃避的,但你来电陈述的也有道理,他们情有可原,可以释放。
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了电文以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举”,镇唬几个争民主的出头鸟,达到争取民众的目的也就行了,于是就把那90 多位爱国民主人士释放了。
后来蒋介石得知此事火冒三丈,他怀疑是机要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却又不能排除自己有搞“颠倒”语序的可能性。于是只好骂几声“娘希匹”完事。一场惨祸终因李先生的机智而得以幸免。
在这个著名的案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特点:一个说话语序的调换竟然能使我们要表达的事情的含义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
语序的变化组合如同智力魔方一样,巧妙地转动它,可以变换出多种花样、形式,把说者的思想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终征服对手。常见语序变化技巧有如下几种:
(1)颠倒词序,建构口语的闪光点。
有些词组本来有着固定的位置,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把其词语的位置加以变换、颠倒,其意义就会发生质变,或使强调重点转移,因而能获得强化表达的效果。
相传曾国藩早年打仗之时,罕有胜迹,以至于给皇上上交的年终总结时,不得不比较客观地写下了“屡战屡败”一词,并准备好了接受皇上的圣颜大怒。然而,他的幕僚在二审施政汇报之时,很巧妙地把“战”与“败”二字作了个顺序上的调换。这样一来,“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却因为“屡败屡战”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了皇上的褒扬。而这位调换二字顺序的绍兴师爷,也因此而被曾国藩尊奉为了“一字之师”。
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次迎奥运文艺晚会上,主持人也曾用类似的技巧勉励中国足球队:“中国足球队虽然屡战屡败,但影响不了他们屡败屡战的意志和精神……”在这里把“屡战屡败”这个词组中的词序加以颠倒,改成“屡败屡战”,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说明客观事实的同时,将足球队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突出出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有时,个别词语顺序的颠倒、变化,如果孤立地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纳入到特定的口语表达的语境中,就能产生神奇的作用。
(2)调换成分,突出思想感情色彩。
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句子成分是有一定位置的。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可以把句中的某些成分加以互换、位移,以创造特定的表达效果。比如,说“你怎么了?”表达的是疑问和责备之意,显得比较生硬。改成倒装句“怎么了,你?”则着重表达关切之意,显得和蔼可亲。“你快点!”表示命令、催促。“快点,你!”则表示不耐烦、斥责之情。很显然,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会带来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微妙的变化。
(3)语句变序,增强整体表达效果。
为了谋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不仅需要对口语表达中的个别词序和句子的顺序加以考虑,而且还应从宏观上对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通盘的策划和设计,可以使表达更切题旨。名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为他扛皮箱,可是当发现皮箱有些破旧时,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接过对方的话,巧妙措辞说道:“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他的答对十分有趣,又寓意深刻,学生笑了。
有时长篇讲话更要精心谋篇,安排层次逻辑顺序,以追求强烈的整体表达效果。
必须注意的是,掌握和运用语序变化的技巧,要为交际宗旨服务,绝不是无目的地玩弄文字游戏。如果离开了交际宗旨的需要,任意颠倒说话的语序,不但不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反而让人感到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就事与愿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