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老爸教子经
17956700000009

第9章 天才老爸的沟通技巧(4)

(1)可以教孩子肌肉松弛来放松紧张、缓解心理疲劳。肌肉松弛的方法是:让孩子先使劲用力,握拳使肌肉绷紧,让孩子感受到肌肉的紧张,约十秒钟;然后慢慢放松,并体会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孩子会感觉到身体非常轻松。连续做几次。可以先做四肢肌肉,再做背肌、胸肌及其他部位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训练。这样的练习能使孩子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紧张的肌肉,并借着全身的放松减轻紧张与焦虑。

(2)训练孩子专注呼吸。可以透过呼吸把心中积郁的压力和污浊的空气吐出来。教孩子先松弛自己,找个舒适的座位坐下。缓慢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并感受到自己吸入清新的空气。

做二三分钟即能起到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的效果。

(3)鼓励孩子多运动。最好每天早晚都做运动,包括球类、慢跑、体操或武术。运动不但具有松弛肌肉和身心的效果,而且是最好的镇定良方。

(4)暗示松弛法。当孩子开始紧张时,要他轻松地告诉自己,安抚自己。爸爸要恰当地给予孩子鼓励支持的语气,让孩子的心理首先做到放松。然后练习肌肉松弛。

三、家庭互动式的家教模式

(一)什么是家庭互动

互动的概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种社会情境中相遇,其中一方或各方受他方的言语或行为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这样一来,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他所说所做的程度。相互依赖则成了互动的核心,故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

通过交往而实现的互动是双方在心理、行为上的改变而产生的互动。家庭成员对相互交往所做出的反应形成家庭互动。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因家庭互动的性质、特征、结构、过程等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孩子直接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就能通过模仿而产生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的结果也会产生一种替代强化。社会学认为个人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学习如观察、模仿而得以成长的,并非取决于人的动机、本能、特质或单纯的环境。

(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互动中进行的

家庭互动中孩子的作用不可忽视,并非爸爸单方的所作所为。理性的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互动中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新的生活目标,完成新人的诞生。同时家庭互动的即时性为家庭非理性的教育提供了可能。爸爸的作用是催生,在催生的过程中爸爸同样获得了提高。孩子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刺激反应的结果,也因其行为对他人的结果而受到启迪。

(三)家庭互动酌特征

家庭中充满了互动的成分,家庭是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个人间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文化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的,但绝不是一般性文化规范操纵下的傀儡,真实的人有其特定的性格,欲望和爱好,有其长处也有其弱点,并为生活提供了机会,但也限制在社会环境之中。家庭就是这样一种由个人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环境,它为个人间的互动作出限制又提供机会。

1.家庭互动是非对称性相倚、彼此相倚和反应性相倚的统一体

在一个家庭内部,夫妻互动与亲子互动是主要的互动关系,角色层面上显示较多彼此相倚的是夫妻互动,各自依自己的角色要求行动,既是受动者又是施动者,自己扮演角色、控制角色、支配角色,对他人、对自己均能做出反应。夫妻互动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还表现为反应性相倚,体现为一系列无目的、无计划、随意的、偶发的相倚行为。而较多的显示为非对称性相倚是亲子互动,孩子和爸爸依不同的准则做出反应,爸爸和孩子之间均寄予不同的期望,孩子从爸爸处期望即时回报,爸爸则希望孩子长期的努力;孩子希望得到爸爸的保护、肯定与支持,爸爸希望孩子的是健康、愉快、和谐、美满和对成人的配合;孩子从爸爸处学到的是对规则与权威的服从,爸爸从孩子处得到的是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以及不断地反抗与叛逆的印象。

2.对情境界定的特殊性

在环境的界定、解释并赋予环境特定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人类的互动。当人们对某一情境具有共同的界定时,它们就构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就有社会秩序的产生,成员间也就知道了彼此的期望以及如何进行互动,这类共同的界定是从无意中学到的,并未经过太多的思考。环境无论是自发的还是人为创造的,都会影响发生于其中的互动形式和性质。在作为家庭的环境中,成员间的互动正是在对情境的共同界定下产生的,但这种情境是特定的,也是无法复演的,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家庭情境的不可替代性。由人们的信念和对情境的解释以及他们给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来指导的就是互动。家庭互动与一般人类互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情境界定的特殊性。家庭成员对家庭某一情境的界定是约定俗成的、独特的,有些是不为外界所知的,其保持着许多隐蔽的成分,以托马斯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主观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家。家庭就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均赋予自己的家庭以独特的含义,从而依据自己的信念来生活。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独特的世界里有独特的规则,它体现为家庭互动的独特性。

3.对完整的个人的反应

家庭虽然为一个互动群体,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家庭中成员是以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个人形式参与互动的。个性、态度、行为、品德、情感、个人生命历程等均为互动对方了解,即互动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全面而深入是家庭中的完整个人包含了个人生命成长的许多方面的特征。互动是随机的、有感情参与的,互动也是独特的,它是对某一特定的个人的反应,不能转用于他人身上,每一互动都涉及他人特征的许多方面。

4.深入的交流

家庭内人们互动的范围、性质、形式常常无十分明确的界限,因此,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家庭中的互动可以表达在公共情境中隐藏起来的感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家庭互动中的人际交流是较为深入的,但家庭内亲密、广泛的交流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朝夕相处的人们能够鼓励相似的态度和感情的发展,家庭互动中更多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意味着为相互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亲缘性质

家庭互动是在血缘和婚姻基础上进行的,是受法律和习俗保护的。

它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内的互动,尽管存在着紧张与冲突,但互动双方必定有一种相属感,这种相属感并不限于面对面的互动,家庭互动要求成员心理上有大量的投入,有时家人并不在场,互动仍可发生,如通信、电话等建立的直接联系,个人影响作用下的潜在互动等。共同生活并相互依赖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更能对相互的权利和要求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解释。正是亲缘关系决定了家庭互动的高强度以及互动过程中的高依赖性,与高强度、高依赖性相伴而生的是高义务性。高义务承担者,其家庭关系密切,且互动较多也较深入,低义务承担者则相反。家庭赋予个人以权力,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义务,成员承担义务的程度决定了家庭亲密关系的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群体,其互动的强度与义务存在着差别,家庭是一种高强度互动及高义务的社会组织。

(四)家庭互动的过程

家庭互动过程分控制性互动、支持性互动、引导性互动、干预性互动。

1.控制性互动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性相倚,体现为一方始终控制着互动的方向与进程,另一方则依据对方的行为做出反应。这类互动其本质特征是对爸爸权力的无限扩大。频繁使用惩罚手段来教训孩子,过分地纵容孩子、过度地保护孩子。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以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力而忽略孩子的权力,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常常暴露出潜在的爸爸意识。错误地认为孩子尚幼,不懂事,毫无经验,爸爸对孩子负有全部的责任,也就必须全面地安排孩子的生活。

2.支持性互动

这类互动较好地体现了民主平等、伙伴关系的特征。父亲支持鼓励孩子成长,重奖励、尊重、交谈等,父亲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行为的。

支持性互动在家庭教育中体现为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着眼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人,侧重孩子的自信心这一能力支柱的培养。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成长。父亲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制止孩子的负向行为。

3.引导性互动

通过交谈、讨论、解释来完成的互动。

引导性互动是以沟通作为主要手段的互动,父亲通过信息的交流完成对子女引导之职责。由于父亲与子女永远存在着角色上的差异,故父亲对子女始终具有引领的义务。

4.干预性互动

这是互动中比较极端的形式,如武断、强权、爸爸意识等。干预性互动是专制教养行为的集中体现,其行为常见的表现有偏见、一意孤行、强权、暴力等。干预性互动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说控制性互动主要体现的是父亲潜在的家长意识的话,那么干预性互动则体现了父亲显性的家长意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支持性互动是家庭教育的较好形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借助于支持性互动而展开,支持性互动为家庭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②控制性互动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现象,但这显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③引导性互动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④干预性互动是家庭教育的极大障碍,是封建爸爸制的直接产物,在家庭教育中有长时间的影响,当前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处处可以发现干预性互动的影子。彻底消除爸爸作风是中国家庭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

(五)家庭沟通酌类型

社会心理学家根据沟通状况的不同,提出了家庭类型的三种划分方法。

1.开放家庭

鼓励成员投身社会,与社会很好地接触,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常为家庭提供新观念,送孩子参加各类课余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与其他生活有灵活界限,但可以互相变通来往。这类家庭教育观念常常更新变革,父亲坚信灵活的沟通会带来无数最新有用的信息,从而赋予家庭教育新的生命力量。

2.封闭家庭

对外界反应冷漠,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总是怀疑外人,不愿与人相处,限制成员参与外界活动,即使参与也要受成人的控制和监视。家庭内外界限分明,成员遵循不一体的规则体系。这类家庭专制色彩浓厚,家庭教育刻板、教条、遵循旧规,孩子缺乏打破常规的意识与能力,个人的“社会”系统也较为封闭,孩子在老师、同学之间不受欢迎,同学难以与其沟通。

3.偶合家庭

成员间可能长时间地无多少接触,时而聚到一起,共度一段时光,如现代化过程中不少流动人口家庭(外出打工者)就是典型的偶合家庭。特征是其独立性与难以预见性,表现为计划常常要更改,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争执与误解在所难免,这些表现是这类家庭的特征。这类家庭的教育显示出多变性、灵活性的特征,儿童的成长在许多无法确定易变的背景中进行,因此孩子常常感到缺乏安全感,但有强烈的变迁意识,不因外界的因素而缺乏生活的信心,成人与孩子均坚信变化会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不稳定是暂时的,因此他们总对未来充满希望。

(六)有效沟通酌要素

孩子较难理解父亲的观点,因为儿童主要是利用自己的观点来定义他周围的环境及所遇到的事情。父亲亦发现与孩子有效沟通是件困难的事,能够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是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沟通产生了家庭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必须打破成员原有的僵化沟通模式,学习新的沟通技巧,直接有效地沟通。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成员善于表达自己,促进彼此真诚沟通,家庭才能趋于和睦与平衡。使父亲能够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也能了解父亲的看法和行为,沟通成为双向开放的系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沟通要求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并能够解释孩子所见、所闻、所感、所尝及所触摸的事物。如果父亲常能反躬自问“我对该事物的印象如何?”以平等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想法、感觉与行为,就能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积极倾听

父亲要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清楚地表达自己接纳的意思,主动参与沟通过程。积极倾听但不随便加入自己的分析、判断、劝告和意见。

真诚地对待沟通过程,对孩子的谈话发自内心地感兴趣。从语调、语句、表情、速度、姿势等角度捕捉沟通信息,放下自己的判断与见解,感受非语言的沟通线索。静待孩子把话说完,勿随便插话或打断。反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鼓励

对信心不足的孩子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奖励,为此必须充分理解信任孩子、完全接受孩子,能鼓励孩子以明确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想法与亲身感受。学会称赞与欣赏孩子的某些技巧和进步。

3.培养自尊

在有效亲子沟通中自尊与尊重意义重大。只有处处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培养起孩子的自尊,例如常见的低自尊的孩子就是长期被拒绝的结果。为此,父亲应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与态度来传达对孩子有价值的信息,孩子从与大人及同伴的相处中了解和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自尊意识。

(七)家庭沟通酌障碍

事实上,亲子间的沟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当父亲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可能会出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现象,因而导致沟通失败或无效。但作为父亲,应该宽容大度,而不应该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厉声责骂或拳脚相向,或者干脆不理不睬,这些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所应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方法是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心理,锲而不舍地找到最容易和孩子沟通的办法和技巧。沟通障碍常常发生于亲子之间,原因一般有三种:一是性格差异,父亲与子女缺乏共同点,如父亲急性子的性格与孩子慢吞吞的性格不合,导致父亲常常责骂孩子,孩子变得退缩,对自我失去勇气和信心;二是文化上的差异,父亲与子女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受到不同的价值信念的熏陶,不同环境的影响,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三是代沟,造成不同年龄成员间沟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