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
17963300000033

第33章 态度诚恳,批评也可以很顺耳

批评者往往好心却难以获得好报,原因是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批评者的话对其是有害的。因此,态度诚恳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批评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也就是说,愿意指正别人错误,给予他人忠告的人,往往都是真诚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批评之言如何让人好接受?

有的人一旦情绪上来了,肯定唧唧歪歪地说到你没有脾气为止,末了,还要再送你一句“我这是为你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云。每逢此境,你是真该感谢对方呢,还是该暗骂一句“去你的吧”?

在任何一个交际圈里,总会有别人出错时需要你提出批评。这时,你批评指正的态度若不当,不仅会达不到目的,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

有一个爱好摄影的人,拿了一叠他自己的摄影作品去拜访一位摄影家,请他批评指正。摄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不客气地告诉他哪一张曝光时间长了一些,哪一张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张取景需要变换角度……当这位摄影家正在指正的时候,来请教的人总是找一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是说当时天气不佳,就是说取景时找不到合适的立足之地等,如此,唆了半天。

当那个摄影爱好者走了以后,摄影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我真傻,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其实这种结果是完全能想象得到的,摄影家过于傲慢的态度,怎么可能让摄影爱好者相信他是出自真心的指教而接受他的批评呢。

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确实有逆耳的时候。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受言人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容易受特殊的感情支配,以至与对方善意的有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的交叉,这就促成了逆反情绪的再生,越是忠言越觉得逆耳。如在某个企业里,一个职员因为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情,经理便批评她,还要扣发她的奖金,结果那位职员自杀了。在某小学里,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后,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于是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在某个家庭里,儿子由于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指责,挥刀将他们杀死了。

我们知道批评的本质是惩罚,是对人的一种否定。要想改善人的行为,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更明显。千万不要滥用惩罚,因为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的惩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扭曲被批评者的行为,刚才提到的儿子杀了父母就是这种情形。

在现实的生活中,像唐王李世民那样,对魏征说的批评能够从善如流的毕竟少得可怜,何况,有时候魏征式的批评,李世民也不一定受得了。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做魏征那样的“忠臣”或“诤友”为妙。批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批评时态度一定要诚恳,否则,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

对事不对人是批评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可以缓解被批评者的心理压力,要是把矛头指向当事人,很容易在无意中给其造成伤害,于事无补。当批评别人时,我们要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否在人身攻击了?”“我是否针对当事人了?”“我是否忽略失误本身了?”

几年前,格林先生的侄女约瑟芬离开她在意大利的家,到英国去做格林先生的秘书,那时她才20岁,高中毕业不久,对于商业常识和生意上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有一段时间,她经常犯一些错误。有一次,格林先生真想批评她几句,但再一想,她年纪轻,阅历浅,不可太苛求,于是改用和颜悦色的方法对她说:“现在你做错了事,自然是难免的,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做的错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一定会增长才干的,现在你照着这样做不是好多了吗?”先承认自己有错,然后再指出别人的错误,令人易接受。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动告诉你时,才会坦白地承认错误,但如果是你主动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他一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你可以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中试试看,无论是小疏忽或大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别人指出后立即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地承认错误。

点评:

大部分人在被别人批评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正。所以,要想达到批评他人的目的,就一定要讲究方法,态度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