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人生规划师
17978000000014

第14章 教孩子学会合理消费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际消费者联盟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安全保障、获得产品正确资料、自由决定选择以及要求赔偿和要求保障有益的健康环境的权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第二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如此轻易就解决了。”凡事不考虑经济效益,必然会少慢差费;凡事都与金钱挂钩,又会丢掉团结、友爱、利他的美德。新世纪的中国进一步走向市场经济,孩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将极大地影响他今后的生活。这就向家庭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对孩子来说,可贵的是丰富知识、增进健康,和谐地发展自己;而超前消费、大手大脚、花父母血汗钱是可耻的。许多事实已经向我们敲了警钟,使家长们不得不深刻反思部分孩子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不少孩子对新闻媒介宣传的食品广告情有独钟,以吃广告食品、喝广告饮料为荣。

人情消费——向父母同学看齐:不少青少年的人情消费是从成人社会交往活动中学来的。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扫兴,把孩子的同学请到豪华饭店,设宴款待他们以庆孩子生日。许多孩子也因此形成攀比心态。同学们每人出多少元“凑份子”,这也是从成人或同学处学来。

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一些少男少女崇尚名牌产品现象严重,许多人穿着都价格不菲。有的父母有求必应,为孩子追求名牌不惜一掷千金。盲目跟风的人频繁地把各种流行色往自己身上套,认为流行就是好看。其实,这恰恰是缺乏美学修养和色彩鉴赏力的表现。

追求高消费后果往往十分消极,既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还滋长了奢侈歪风,使拜金思潮泛滥、享乐主义抬头,对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极其不利。

部分孩子的不良消费有两种情况:一是不会消费,买任何东西都要靠父母,自己去消费就容易上当受骗;另一种则是胡乱消费,不能挣但会花,浴池泡澡,饭店请客,更有甚者,不给钱玩网络游戏就以跳楼自杀相威胁,而理财意识则非常淡薄。

部分孩子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如下:

从众心理。同学都送很贵的礼物,我也得买贵点的,别让人说我小气。

攀比心理。哼!她穿的花裙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让妈妈给我买外国的连衣裙。

炫耀心理。走吧,吃快餐去,我请客,反正我有的是钱!

庸俗心理。你呀,真不懂事,要交朋友当然要花钱。没听人说吗?“人情人情,有礼才行!”不送礼可不行。

有的家长包办孩子的消费行为,有的家长用金钱鼓励孩子的学习成绩。

钱在生活中当然很重要,人性中一些优秀的品质也是和正确使用金钱密切相关的。例如,慷慨、诚实、公平、节俭是美德;它们的对立面是贪婪、欺诈、奢侈、浪费。因此,在赚钱、储蓄、消费、馈赠等方面,正确的行为显示了一个人良好的个性。

有些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浪费严重;由于攀比消费,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使得学习成绩下滑;超限消费使一些孩子不能和大多数同学团结,亲子关系紧张;更可怕的是欲壑难填,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能够促进、保证人的健康。不要忘记,未成年人还不是生产者,不应该享受过高消费。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硬要把父母依靠终年辛劳、节衣缩食省下来的血汗钱任意花费,那就是道德品质问题了。

比玩乐、比打扮、比金钱、比消费,就会越活越累;而比知识、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那才是真正洒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一般的财富在钱包里,较大的财富在书本里,更大的财富在劳动里,最大的财富在头脑里。

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人们。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并非是坏事,它可以开拓眼界、活跃思维、增长见识、锻炼才干。但是,人间万事都有度,如年龄的度、花销的度、家庭收入的度、精力分配的度。不健康的消费会阻碍孩子正常发展,就是由于这种消费过度了。

小学女生凌凌说:“我曾经给《中国少年报》写过一篇文章,得了20元稿费。好久我都没舍得花这钱。我体会到大人说的:‘谁挣的钱谁心疼。’我还经常提着一些空易拉罐和废报纸到楼门口废品收购站卖废品。虽然收入不多,但使我从小懂得了节约。每次我都把卖得的钱存放在一个盒子里,到年底用来买我喜欢的书。体会到了其中的辛苦,也就学会了珍惜。”

《礼记》中说:“量入为出。”奢侈的必然后果是引起趣味的腐化。巴尔扎克说:“幸福并不在挥霍金币的房屋底下。”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在美国,有一个10岁的男孩经常到一家小食品店买糖。他的名字叫马克,就住在这条街的尽头。他的父亲在大学里教书,他的母亲在一家报社工作。有个外国人问马克:“你买糖的钱是谁给的?”马克很自豪地说:“我自己挣的。”当这个外国人遇到马克的父亲,赞赏地说起马克可以自己挣钱时,马克的父亲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没什么,他是用送报纸的方法来挣钱的。”外国人问道:“这么小的孩子行吗?”马克父亲说:“在我们这里是非常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的。他1岁左右就独立吃饭,从婴儿时就独居一室。这里的大学生从不向家里要钱,靠打工或奖学金。一个人总是想靠父母,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亲子活动: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在价值观、知识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消费还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出发比较好,不攀比,反对铺张浪费。最好从小额的零钱、点数钞票、找钱等开始学习。将剩余的钱存起来,学会有计划理财。孩子可以帮家里买东西,给自己买文具,淡化对钱的好奇心。学习花钱的技巧,如怎样花能省钱,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学会看商品的质量;学会讨价还价;存一些钱,以备大笔开销。

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开源节流。或变卖废品,或打工投稿,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明白。世界上有比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友谊、健康、亲情、责任感、助人为乐、与自然和谐相处。

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在双休日中当一天家。

——把家里一天的支出列明细表;

——学当一次小采购;

——记一篇当家日记。

在浙江的一所小学,一位男生有3道数学题解不出,早自习时他想请同学帮忙,可是竟没有一个同学愿意教他。马上就要交作业了,情急之中,这位失望的男生掏出5角钱“招标”:“谁教我?我给他5角钱!”一个女生立即来“投标”。难题很快解开,助人者理所当然得到了5角钱报酬,这位女生得意地对同学说:“今后教同学都该这样收钱!”到底该不该收钱?在主题班会上,两种意见把同学们分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阵营。那么,问问你的孩子,他的意见呢?生活中如果他遇到类似事情,会怎么做呢?

温馨提示:

传统农村生活不富裕,集体主义气氛浓厚,家庭是充满依存关系的系统,代际关系尤为紧密,对孩子的培养并不提倡独立与自理。而现代中产阶级则相反,培养孩子特别强调独立和自理。前一种模式向后一种模式转变没那么简单。第三种模式则是综合了两种模式的某些部分,在物质世界中体现了独立性;而在精神世界中体现出相互依赖,也不失为比较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长可以在适当场合给孩子讲述一点家庭的基本情况,还可以和孩子共同算一算家里的经济生活账,讲一讲父母儿时的生活情况,以及长辈们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事迹。教育孩子不乱丢东西,非需勿购,一物多用,物尽其用,资源再生,变废为宝,朴实无华。